楊溪
2018年3月1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二樓后方,易綱與眾多工作人員坐在一起,聽取了自己被正式任命為央行行長的消息。
任命宣布后,即將宣誓就職的易綱向等候多時的記者表示:“心情是平靜和莊重的,使命是非常神圣和光榮的。”
知青·北大高材生·海歸
1958年,易綱出生于北京,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
高中畢業后,易綱作為知青在順義縣高麗營公社西王路大隊插了一年隊,并任生產隊隊長。
“本想考數學系,但沒有時間復習物理和化學了,所以選擇了報考文科。”
易綱順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學經濟系。在北大同窗海聞的印象中,大學期間易綱自學了英文,也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是班級最早入黨的學生,還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公費出國的留學生。大學三年級,易綱被派往美國留學,1980年至1986年,他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并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后便在印第安納大學經濟系任教。1992年,他獲得了印第安納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34歲的易綱成為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的華人教授群體中,最早獲得美國終身教職的人。
多年后回國入職央行后,他又成了央行系統內的第一位海歸。具有豐富海外經驗的易綱,曾多次亮相國際舞臺,在IMF與世行年會、G20央行行長與財長會議等場合都能看見他的身影。“國際組織對易綱評價都很高,他接任小川對中國央行的國際地位是很好的銜接。”某貨幣政策權威專家表示。
與周小川一樣,擁有博士學位的易綱也被稱為“學者型官員”,理論知識扎實但絕不迂腐,可以很好地將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結合。易綱回憶,知青生涯讓他親眼看到了計劃經濟的弊端,并從中開始思考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定位,這些經歷也影響他日后從事經濟制度和貨幣政策的研究。
生活在美國,但研究的都是中國問題
易綱歸國那年,身邊的華人教授朋友們都想不明白他為什么要回國。
彼時,易綱在美國學術界手捧金飯碗,一周上兩天班,每個月稅前可以拿到5000美金。他初到美國時其實過得非常辛苦。“我每個星期在學校食堂洗三次碗,每次洗三個鐘頭。”
在他一周三次去餐廳打零工的那段日子,中國的改革正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熱火朝天地展開。易綱雖然生活在美國,但研究的都是中國問題。1990年,他發表了第一篇獨立署名的文章《通脹和價格波動:中國實證研究》,研究了中國通貨膨脹和價格波動的關系。
在印第安納大學任教期間,易綱又寫了多篇研究中國貨幣需求問題的文章,通貨膨脹是他后來所一直關注的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這項研究持續了10余年,并在2003年將多年研究成果集結成一本名為《中國貨幣化進程》的專著。此外,1999年,易綱和他人合寫出版的《貨幣銀行學》,在日后也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經典教科書。
回國前,易綱與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留學生圈子聯系越來越緊密。1985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在紐約成立。7年后易綱成為了這個學會的會長,至今活躍在國內的一大批經濟學家都曾是這個學會的會員。
1993年6月,“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變國際研討會”在海口舉行。易綱、林毅夫和張維迎分別從美國、北京和英國來到海口。他們三人決定創辦一個專門吸收歸國學者進行研究和教學的機構。1994年8月初,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前身——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易綱成為創辦的六君子之一,并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者型官員
易綱與央行的“緣分”是從1997年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正式開始的。但實際上,這也要從1994年他回國說起。
彼時,中國正面臨嚴峻的通貨膨脹。易綱當時認為,貨幣擴張主要來自于外匯儲備增長過快。除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外,易綱還重點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央行宏觀調控和國企債務重組等問題。其間,易綱在英文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有11篇被世界權威索引《經濟學文獻期刊》編入其期刊和電子索引。1997年易綱被調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轉入仕途。
這一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當時進行的金融改革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加上國企改革等因素影響,已高速增長20年的中國經濟由過熱轉變為緊縮。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還能維持多久,是徘徊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疑問。
此時剛加入央行的易綱,已預警通貨緊縮,并提出政府應擴大財政支出,增加總需求,適當增加貨幣供給,優化利率結構。此舉受到廣泛贊同,奠定了他從學者轉變為宏觀調控決策者的基礎。
之后,他先后出任過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貨幣政策司副司長、司長、央行行長助理,2007年12月升任央行副行長,開始主管貨幣政策。2014年4月起,易綱還擔任中共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下設的中財辦,是為最高領導層提供經濟方案的部門,屬正部級機構。
在眾多金融人士眼中,易綱是一位工作狂。“他常常早上8點10分就召集開會,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我們都說當他秘書是行里最辛苦的工作。”一位長期和易綱共事的央行官員說:“他平常衣著十分樸實,有時候褲子磨毛了也不知道。他敢說真話。”記者們對易綱的評價頗為直接:“看起來有些秀氣,不像個官員,當上副行長之后仍然沒有官氣。”
新掌門的新挑戰
在“接棒”央行行長之前,易綱已經在央行副行長的職位上工作了10年零3個月。“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綱從不對屬下發火,即便有錯誤,也會十分巧妙地給對方點出,不會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一位在央行工作的官員說,由于央行官員不經意的表態都會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易綱輕易不愿開口。
熟悉易綱的記者都知道,他每次只回答“三個問題”的習慣。
去年兩會期間,易綱前往酒店,被記者迎面碰到。一連接到三個關于宏觀貨幣政策的問題,易綱準確、精練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當記者還要繼續追問,他說:“今天就到這里吧。”
今年3月19日上午,剛剛當選央行行長的易綱在人民大會堂前往宣誓的路上,再次被中外記者們“圍追”。“我就回答三個問題。”
他延續了一貫的規矩,回答也同樣言簡意賅又滿懷誠意。
易綱曾經說過,他最喜歡的職業是老師,因為這可以普及經濟學。但相比老師,易綱的幸運與面臨的挑戰又在于:作為一個學者,他進入了監管機構的核心,能夠全程參與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并用自己畢生所學、所思、所想去影響監管部門決策乃至經濟發展方向,從中發現自己更重要的使命。
現在,中國經濟位居世界第二,全球十大銀行中,中國的銀行占據近半壁江山。過去15年里,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翻了近一番。金融業高速增長的同時,風險也在不斷積累。這是易綱和他的團隊將面臨的巨大挑戰。
根據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時將銀監會、保監會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意味著中國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方面將被賦予更大的責任,如何完善金融綜合監管也將是對易綱的新挑戰。
中國對這位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深刻了解中國實情的央行掌門人寄予厚望。
(摘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