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因為“口感好”"/>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慎元 陳應發
40萬畝冬棗,一年產值48億元,總面積、總產量、總產值全國第一
在渭南市大荔縣,有30萬農民在侍弄一種叫冬棗的“碎蛋蛋”。
在大都市水果店里,賣得最貴且搶手的冬棗,可能就來自大荔。
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大荔種了40萬畝冬棗,一年產值48億元。通過轉型升級,發展精品冬棗,大荔計劃到2020年,將冬棗總產值提升到100億元。
不起眼的“碎蛋蛋”,咋就成了了不起的“金果果”呢?
7月,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萬畝連片冬棗溫室大棚白茫茫一片,蔚為壯觀。遠方大棚頂上,矗立著四個高大的廣告牌,“棗贏天下”四個紅色大字,彰顯著大荔人的豪氣與底氣。
小坡村委會主任去臺灣考察觀光農業了,村婦女主任張夏存領著筆者走進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冬棗基地,她風風火火地說:“過去有句話‘遠看水一片,近看全是堿’,我們這兒是黃河鹽堿灘,2000年前,土地流轉租金5塊錢1畝都沒人要,因為種啥賠啥。”
張夏存說,2003年,村里搞退耕還林,起初退耕戶摸索著種楊樹,長勢很差,后來發現棗樹適合這里生長,開始種植酸棗,嫁接成冬棗,但要么不掛果,要么果子開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及縣紅棗局的林果專家摸索出了冬棗環割技術,解決了不坐果的問題,又大膽嘗試,給冬棗搭起防雨棚,破解了冬棗成熟與雨季同期遇水易開裂的難題,后來又一步步發展到鋼架棉被棚、日光溫室。過去只聽說過蔬菜大棚,沒想到咱大荔的冬棗也住進了溫棚,上市更早,品質更好,銷售期從5月一直延續到10月,效益越來越高,小坡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貧困村一躍成了億元村。
通過打造萬畝冬棗示范園,小坡村還創建了“黨支部+合作社+園區+貧困戶”的模式,幫扶167戶貧困戶脫貧,走上小康之路。
“現在,姑娘找對象,都不問男方家有沒有房子和車子,而是問有幾棚冬棗。”張夏存說。
伏坡村與小坡村相鄰,人口只有1948人,不到小坡村的一半,地就更少,但這里冬棗種植能手的技術毫不遜色。伏坡村7組村民穆新明就是種冬棗的一把好手。
穆新明的日光溫棚里,一棚冬棗1.3畝,最多的一年賣了15萬元。2013年,他花五六萬元買了一輛小汽車。穆新明現在一共種了13畝冬棗,其中,3個日光溫棚,另外的七八畝是鋼架棉被棚,一年收入50多萬元。
退耕還林政策扶持起來的冬棗產業,吸引了大批在外務工的青年回鄉創業就業。
穆申波曾在北京、天津打工,辛辛苦苦干一年掙不了兩三萬元。回村后,他建了5畝冬棗鋼架棚、兩個春暖棚,一年收入20多萬元。他說:“在家門口創業,比在外打工強多了,更重要的是,對父母家人也能有個照顧。”
伏坡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穆波,曾在大荔縣公安局治安大隊當過協警,他2006年辭職回鄉,和鄉親們一起打拼、謀劃冬棗產業發展,借助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項目,建起了伏坡村冬棗示范園產業基地。

穆波說,除了少數在外地成家生子或村里無地的青年,全村80%以上在外打工的青年都已回村就業創業,推動了傳統冬棗向精品冬棗的轉型升級,也給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生力量。
據介紹,伏坡村的溫室棚現在每畝能產冬棗1500公斤,畝均產值8萬元;春暖大棚每畝產量1700公斤,畝均產值2萬元以上。
種冬棗富起來的村民扎堆兒買車,2015年,小坡村一年就買了140多輛,伏坡村里種冬棗的基本都買了小汽車。村民每天開著車子到溫棚侍弄冬棗,跟城里人開車上下班沒啥兩樣。
千年河西地,關中米糧川。大荔縣地處關中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交匯處,平川、沙苑、臺塬相間其中。這里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3.4℃,平均日溫差12.6℃,積溫、光照為關中之冠,獨特的光熱、水土、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鮮食冬棗。
大荔冬棗引種自山東沾化,經當地林果專家的精心改良和退耕棗農的精心侍弄,表現格外優秀,皮薄質脆,口感極佳。據檢測,大荔冬棗糖分平均可達25%,高出其他產區2至3個百分點。
“大荔人種冬棗十分精細,施肥、澆水、松土,一絲不茍;抹芽、疏枝、環割,處處精益求精。”大荔縣紅棗局高級工程師周愛英說,“為規范高品質冬棗的種植和管理,大荔縣推出了十分嚴苛的冬棗生產國家標準,以確保大荔冬棗的優良品質與卓越品牌。”
大荔冬棗先后獲得“后稷金像獎”、國際“優質水果獎”、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20強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價值達到38.67億元。原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經濟林協會分別授予大荔縣“中國棗鄉”和“冬棗名縣”稱號,大荔縣也提出了建設“全國優質紅棗第一縣”和“全國最大鮮食紅棗基地”的目標。
品質非凡的大荔冬棗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暢銷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杭州等大中城市,遠銷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大荔冬棗的發展與崛起,與退耕還林工程政策的扶持推動密切相關。”大荔縣林業局局長馬彤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大荔冬棗是退耕還林政策孕育出來的金果果。”
1999年以來,大荔縣退耕還林累計完成建設任務17.9萬畝。退耕還林之初,根據當地自然生態條件,縣里首先引進梨棗、駿棗、晉棗等品種,在退耕還林地區先行先試,最后選定了冬棗這一退耕還林主栽品種,以生態經濟產業發展為著力點,落實了1.33億元退耕政策補助資金,在退耕還林地區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后來又通過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紅棗經濟林項目,輻射帶動了大荔冬棗遍地開花,蓬勃發展。
2000年,大荔縣成立了縣紅棗局,作為縣林業局下面的二級局,統籌推進全縣紅棗產業發展。大荔縣紅棗局局長楊開遠介紹,在發展冬棗這一主導產業過程中,大荔縣采取“政府扶持建園,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分戶經營”的運作模式,建設了一大批冬棗產業示范園區,園區由縣林業局牽頭,完成園區水、電、路基礎設施,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物資供應,統一銷售,農戶收益。各示范園區在傳統冬棗產業基礎上發展精品冬棗,使冬棗的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大荔縣副縣長楊小強表示,全縣現有30萬人和300多家企業直接參與冬棗的基地建設、產品銷售、貯藏保鮮、物流快遞等。冬棗作為拉動大荔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勁板塊,已成為富民強縣的特色支柱產業。
大荔冬棗以“棗贏天下”的氣勢,一路穩扎穩打,后來居上,截至2017年,大荔冬棗種植面積已達40萬畝,總產量達40萬噸,總產值48億元,在冬棗總面積、總產量和總產值上拿下3個全國第一。按照規劃,到2020年,大荔冬棗總面積將達到50萬畝,年產冬棗60萬噸,總產值達到100億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辦副主任吳禮軍在調研大荔冬棗產業情況后表示,大荔縣堅持將退耕還林作為鄉村造綠、農民增收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來抓,精心選擇退耕還林樹種,因地制宜地鞏固和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協調的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把小小冬棗培育打造成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為以生態產業為抓手、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