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組織部、省委政研室聯合調研組
要把像索洛灣村這樣的發展亮“點”變成亮“面”,典型示范帶動,力爭實現村村有集體經濟,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
黃陵縣共有5鎮1個街道辦,105個行政村9個社區375個村民小組。全縣67個村組有集體經濟收入,總收入1200多萬元。
黃陵縣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有5種類型:工礦依托型,依托煤炭企業發展,興辦停車場、運輸隊、服務業等,主要有雙龍鎮的索洛灣村和雙街村;城鎮依托型,依托城中村、城郊村的區位優勢,利用集體土地的便利,進行房地產開發,主要有橋山街道的北坡底村等;土地依托型,借助村集體機動地對外承包收取費用,主要有田莊鎮梁峁村等;產業依托型,依托集體資產發展傳統農業、旅游業,主要有橋山街道劉家川村等;政策依托型,借助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征地拆遷賠付獲得收入,主要有阿黨鎮梁河村、河堤新村等。
全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已完成清產核資工作的村組有12個。
總體規模可觀。目前,12個村組界定成員數4257人,清理出資源性資產2.1萬畝、經營性資產1283萬元、非經營性資產1.2億元。2017年底,“明星村”索洛灣村集體資產接近億元,集體經濟收入累計1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9萬元,村支部書記柯小海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九大代表等20多項榮譽稱號。
組織形式多樣。各村組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實際,采取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比如,索洛灣村2003年采用“農民變社員、資源變資產”的股份制模式,依托黃陵礦業二號煤礦,大力發展汽車服務業;2013年采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成立實業發展公司發展鄉村旅游業,實現了現代化公司化運營。梁峁村采用“黨支部+企業+基地”發展鄉村旅游和觀光采摘園,全村162人全部加入合作社,2644畝土地及其他資源、資產折價量化為1.2億元,其中集體股占30%、個人股占70%,資源全部得到盤活利用。雙街村集中流轉200畝耕地,與天津天士力集團公司合作發展丹參中藥材種植產業,采用“土地基礎股(流轉費用)+收益分紅”的方式進行分配。
政策支持有力。黃陵縣將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分為資產經營、資源開發、產業帶動、服務創收、合作共贏五種形式,分門別類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制定《產業扶貧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貧困戶利益聯結流程》《扶貧產業化經濟組織合作社股權證》,對貧困村規范使用村級集體資產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等深層次問題作了明確規定,對村集體、合作社、縣鄉政府、農民等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詳細規定,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收益等問題作了制度安排,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在制度化、法治化框架下健康發展。
盈利效應顯現。各村組積極引進外資、開發資源,集體經濟經營效益初步顯現。2017年,12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實現凈收益共324.7萬元,實現分紅的村有2個,合計分紅金額226.3萬元。索洛灣村分紅資金154.2萬元,參與分紅人數257人,人均分紅6000元;其中崖頭莊組分紅資金17.3萬元,參與分紅人數173人,人均分紅1000元。雙街村分紅資金54.8萬元,參與分紅人數531人,人均分紅1000元。
支部引領有效。從致富能手、專業大戶中挖掘選用,從民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中聯系回引,從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員中重點選拔,引導220名能人大戶、專業人才進入村“兩委會”班子,占班子總人數33.9%。各級黨組織注重載體建設,積極與社會企業合作,不斷完善特色鮮明的“黨支部+”引領發展模式。劉家川村采取“黨支部+公司”成立旅游開發服務公司,梁河村探索出“支部引領、集體置業、群眾分紅”做法,索洛灣村在黨支部帶動下形成聯系西峪村的“先進幫后進、強村帶弱村”模式。目前,全縣成立黨支部領導下的集體合作化組織30多個,引進涉農企業3家、項目13個、資本2000多萬元。
總體上看,多數村組集體經濟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集體經濟。
整體發展不夠均衡。目前,全縣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整體數量少、覆蓋范圍小。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收入的村組為67個,占全縣村組數的17.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集體經濟總收入1200多萬元,收入構成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經營性收入,主要包括林業收入、各種租金、其他經營收入等,共計420萬元,占總收入的35%;二是土地承包收入,共計10多萬元,占總收入的0.8%;三是土地補償收入,共計775萬元,占總收入的64.2%。由此可見,集體經濟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財政資金和集體土地征用提留,土地流轉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較小。同時,全縣各村組間發展也不均衡,城中村和優勢村組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地域邊遠、資源較差村組集體經濟發展明顯滯后。

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在大棚內查看作物生長情況
資源性資產盤活不足。2017年全縣資源性資產合計2.2萬畝。未承辦到戶的土地1.2萬畝,其中林地面積最大、達到6864畝,其次為“四荒地”、達到2170畝,耕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分別為1573、211和711畝。這些豐富的資源性資產,多數分布在山區、塬地,有的具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的較好基礎,但目前基本處于“沉睡”“僵化”狀態,普遍存在“有資源、難開發”“無人接盤、難以盤活”的問題。同時,一些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能不完整,全縣缺少統一的農村土地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政策約束力不強,經營風險和社會風險保障機制建設滯后。
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從產業基礎看,“小農經濟”仍居于主導地位,70%以上試點村的主導產業是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現代農業培育不夠,加工業、制造業發展落后,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從經營主體看,全縣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只有7個,僅為全縣行政村的6.7%,主要是工礦依托型和城鎮依托型,多是一村一莊、單打獨斗,資本、技術與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深度融合不足,缺乏集體資源承載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多數蘋果專業村和川道土地多的村組,很難找到集體經濟發展載體。
集體經濟組織盈利能力偏弱。許多已經運營的農村集體經營企業實力弱小、經營分散,企業經營收入很少甚至沒有,增收渠道狹窄、帶動能力不足。12個試點村中,實現凈收益的僅有5個村、占比為41.7%,共實現凈收益324.7萬元、村均27萬元,其余7個村無凈收益。這其中“明星村”索洛灣村就實現凈收益240萬元、占比達74%,資產規模是其他村的近10倍。除了索洛灣村,雙龍鎮雙街村能實現72萬元凈收益,其余3個村凈收益分別僅為5.65萬元、3.5萬元、3.5萬元。
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村級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不強,畏手畏腳、不敢放手干,一些村干部存在“小富即安”想法,集體資產管理的目標僅限于“守住家業”。有的村級黨組織促發展思路不活,大多依靠政府投入發展,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措施不多,對現代經營管理把握不夠,發展產業門路狹窄。有的組織管理體系還不健全,農經機構缺人缺編、職能發揮不足,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長遠規劃。有的村干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發展集體經濟本領不強,村“兩委會”班子中嚴重缺乏經營管理、財務核算、現代農業等專業人才。
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產業興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必須牢牢抓住、抓緊抓好。黃陵縣已經出現了像索洛灣村這樣的發展亮點,要切實把這些亮“點”變成亮“面”,發揮好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力爭實現村村有集體經濟、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

深化改革,盤活資源。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已試點的12個村基礎上,宜村則村、宜組則組,全面擴大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范圍,重點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盡快摸清各個村組的家底。同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宅基地、農民房屋、小型水利工程等“多權同確”,把集體資產所有權確權到各級集體成員和集體組織。加快建立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規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產權自由入市交易,與國有產權同地同價,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的流轉補償獎勵機制。進一步用活集體資產,鼓勵村集體充分挖掘、整合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各類集體資產,通過挖掘涉農項目、發展特色產業,多元化拓寬壯大村集體經濟渠道,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建立組織,規范管理。建議有關部門研究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辦法》,修訂《陜西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推進全省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制度化、規范化。黃陵縣已建立的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切實履行職能、發揮作用,依法依規開展經營管理活動;其他集體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的村組,要按照“制定組織章程、民主選舉理事會監事會、機構法人登記”等程序,加快建立規范化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把現有的農村扶貧合作、資金互助組織等,吸納到集體經濟組織中,聯合起來脫貧攻堅、發展產業。鼓勵和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聯合,組建有限責任公司等經濟實體,不斷拓展經營范圍、提高開放程度。加快建設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充實縣鎮農經機構力量,不斷健全經營管理體系。
加大扶持,及時“輸血”。要加大涉農資金整合,針對城中村、城郊村、山區村、貧困村等分類施策,引導財政、農業、水利等部門的支農惠農資金注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給予財政項目重點支持,明確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產業發展重大項目,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為實施主體,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落實完善財稅減免、土地優先安排等優惠政策,推行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用電用水優惠價格制度。創新拓展農村金融產品市場,推動農村土地等產權成為可交易流動的金融資產,綜合運用利息補貼、風險補償基金、政策性擔保和信用評級授信等方式,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等問題。
廣納人才,增強后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人才支持是實現“造血”功能的重要一環。要通過政策傾斜,創造良好環境,不斷吸引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現代經濟管理人才和技術性人才加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從源頭增強村級集體自身“造血”能力。我省是農業部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推進省份。要用好這個機遇,加快培養立足農村、發展農村的現代農民,探索運用專業招聘、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壯大專業化隊伍,加大農村教育和農民專業技術培訓力度,鼓勵致富能手、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回鄉興辦領辦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不斷提升科學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建強支部,夯實基礎。推廣“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不斷拓展“黨支部+”的體制優勢。對跨村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比如位于雙龍鎮川道的部分行政村,可探索建立聯村黨委,切實增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要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不拘一格把年齡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選派省、市、縣各級部門優秀黨員干部駐村任職,充實基層工作力量。發揮好村黨支部的監督作用,嚴格實行資金代管、定期報賬、票據管理等明細規定,完善村務村財公開、民主監督程序,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監督機制。注重總結提煉經驗,發揮索洛灣村等典型示范作用,擴大“先進幫后進、強村帶弱村”模式的覆蓋面,不斷提升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