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詠梅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對歐美代表性國家的外語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進行了比對和歸納總結,試圖從中發現共性,以便借鑒學習、啟發教學、激勵改革。通過分析,筆者發現這些國家在國家層面、教師層面、策略層面的做法值得借鑒。
關鍵詞 外語教育 成功之道 國家層面 教師層面 策略層面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07
Analysis of Successful Way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JIANG Yongmei
(Preschool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sums up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ries to find commonalities from it, in order to learn from, inspire teaching, and encourages reform. Through analysi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practices of these countries at the national, teacher, and strategic levels are worth learning from.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uccessful ways; national level; teacher level; strategy level
0 前言
國外外語教育研究是近幾年筆者的研究興趣,2016年曾發表過一篇關于國外外語教育政策方面的文章。在對國外外語教育有了一定的宏觀了解之后,對微觀領域的研究也萌發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國外外語教育的先進做法,筆者以“各國外語教育”為關鍵詞對外語類及教育類常見核心期刊新世紀以來的文章進行了檢索,結果顯示相關文章主要源自《國外外語教學》、《比較教育研究》等期刊,其他核心期刊涉獵較少。論及的國家主要涵蓋歐洲主要國家(英、法、德、意、荷、俄、瑞士、丹麥、羅馬尼亞、希臘等)、美洲主要國家(加拿大、美國、墨西哥)、亞洲代表性國家(中、日、韓、新、菲)、及澳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外語教育現狀。經過對文獻內容的比對、分析總結,發現各國外語教育的成功之道有個性也有共性,此處對其共性經驗作提綱挈領式介紹并作簡單評析,以便借鑒學習、啟發教學、激勵改革。
1 國家層面
1.1 語言文化多元化
語言生態學認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包括語言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1]語言差異也是國家身份的表征之一。語言差異的存在有助于強調界限的存在,否則可能會導致民族認同意識的淡化。[2]語言是文化的外衣,語言的多樣性體現出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而多元文化思想又滲透在多樣的語言中。
語言文化多元化的直接體現是語種多樣化。歐美大部分國家的首選外語語種都是英語,但每個國家的備選外語語種還包括法語、拉丁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俄語等西方語言,甚至也包括漢、日、韓、阿拉伯等亞洲語言。外語語種確立的主要依據主要包括某一語言母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文化影響力、語言的國際影響力、網絡影響力、使用人口,還包括地緣政治、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3]
語言文化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語言環境的多樣化。從封建時期到民族主義時期,歐洲語言社區的語言特征被界定為從語言連續體到語言馬賽克。[1]當今歐洲的語言景象得益于其獨特的先天條件和對路的后天發展,包括歐洲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政治多元化、經濟一體化、民族多樣性、人口流動性等因素。作為移民國度,美國多樣性的民族帶來了多樣化的語言,形成了英語為主、其他三百多種語言并存的現象,構建了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
1.2 官方重視外語教育
官方重視外語教育是多元化形態的重要推手。歐盟(前身為歐洲理事會)自1972年以來積極斡旋于歐洲各國,大力推動歐洲各國政府間的教育合作。西歐各國每年都召開教育部長會議,及時掌控國家教育培訓與經濟效能的關聯,了解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及亞洲、拉美等新興國家的教育動態。此外,經費投入數量是重視程度的直接表現。美國《國防教育法》中明確提出每年撥款七百二十五萬美元用以開辦訓練班,對中小學外語教師開展培訓。僅2007年和2008年,以國家安全為目標的“國家旗艦語言項目”,其中包括“中文旗艦項目”,分別獲得了1.14億美元和2.66億美元的財政撥款。[4]
外語教育傳統的源遠流長、殖民歷史、多民族性、國際發展需求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語言文化的多樣性。語言文化多元化意識的背后實際傳達的是一國制定外語教育政策的國際戰略眼光,是對實現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等核心利益的高瞻遠矚,也是順應時勢、發展民生、提升國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2 教師層面
2.1 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適宜
當代西方國家外語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舉措是把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作為教學重點。自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的外語教學就實現了從側重于語言能力的教學轉向側重于交際能力的教學,交際教學法、浸入式教學、任務型教學法是比較成功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把外語和學科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基于內容的外語教學模式大行其道,以期實現外語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的雙贏。這些方法和模式在許多國家已試點成功,源于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宏觀政策的正確引導、各級教育部門機構的通力合作、教學部門與受教主體教育理念到教育實踐的完美契合。
2.2 師資力量強、職業操守高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資力量強主要體現在專業素養、入職標準、職業道德等方面。首先,學歷高、年輕、英美留學經歷、全英文授課、聘請英美國家的專家教授上課是外語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有力保障。強化培訓、海外進修、聘請外教、引進海歸等是歐美外語大國通行的做法。例如,歐洲國家比較通行的做法是派送未來的外語教師到目的語國家學習;美國秉持“教、學、研、思、辯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理念,對外語教師開展多樣化和系統化的職前和在職培訓與評估。[5]
嚴格把控教師入職標準、實抓職前教育、重視在職教育、關注職后教育是教師隊伍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作為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創始國,美國也是“三位一體”(職前、入職、職后)的外語教師質量認證體系的積極擁護者。它明文規定了不同層級教師應具備的最低學歷,如申請教師資格證書的人最低要有學士學位,專業教師和終身專業教師以碩士和博士為起點。此外,作為終身學習者,教師還需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利用課外教學資源等。簡言之,要保證教育證書的持續有效,外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終身學習。
教育整體水平發達的國家,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意識較強、職業操守普遍較高。德國外語教師平均周課時24節左右,每天還要記教學日記,有的還要兼做班主任,工作量相當繁重卻從不抱怨,他們還經常自費參加各種培訓。與我們的“不報銷,不參訓”的做法相比,二者的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3 策略層面
3.1 注重人才培養的系統性
外語人才培養應具有系統性和協同性兩項基本特征,即不同學段,如小、中、大學(包括高等職業院校)的外語教育教學在相關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應密切配合、有效銜接,建立連續性教育系統。近20年來美國高中階段外語教育一直保持87%以上的鞏固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美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的連貫性保持較好。英國的外語教育發展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區域內小學的相互合作和協作、交流課程方案與實際教學操作方式;區域內小學與中學建立聯系,交流課程計劃和學生在外語方面的成就。此外,英國的教育技能部還特別強調高等院校與中小學在外語教育方面的配合和合作。[6]
3.2 科學靈活的多元考核手段
傳統的以卷面考核、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考試、終結性評價為基本特征的考核手段已遭摒棄。放眼全球,各國外語課程的考核手段五花八門、靈活多樣,也更加務實,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以國為本、以語言習得規律為本,把學生學能的提高、語言學習的宗旨、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施個性化教學。英國采取分級教學,把語言技能分成6個等級,供學生按能力和需求選擇。基于計算機的適應性考試模式為美國各地學校廣泛采用和推廣,該模式有利于教師適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和進展情況,并依此調整教學進度,以期達到最優化教學效果。荷蘭采用專項測試的方式,例如專門測試聽力或者是專門測試閱讀水平。莫斯科中小學外語教育將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列為外語教學工作的首位,外語測試中聽力和口試占比約50%,考試內容涉及到學生對目的語國家國情和語言文化知識的了解。
3.3 培養模式更具針對性
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注重“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同時也尊重教學上的“個性主義”。英國西敏斯特大學EFL課程根據市場的需求提供應試型、深造型和水平提高型等三種培養模式。[7]顧名思義,應試型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某類考試,如雅思(IELTS)、劍橋水平考試(Proficiency Test)。深造型注重對外語教育的學科滲透性,包含應試型培養模式,同時還必須培養學生適應英國大學學習的能力。水平提高型培養模式包括行業提高型和業余提高型。有些國家如德國、希臘不再為在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開設公共英語,而是針對市場需求、專業特點,量體裁衣為學生開設專門用途英語(ESP)。俄羅斯外語教育的4級教育模式,即基礎常規外語教育、專業傾向性外語教育、深入性外語教育和特長外語教育,充分體現了面向學生、開發潛能、關注個體、兼容并蓄的戰略思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4 結語
相比之下,我國外語教育方面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缺乏國家層面上統一的語言長期規劃;缺失協調系統性外語教學的機構;地區間的外語學習語言環境差異大;外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及職業道德有待提高;培養模式還比較僵化;評價手段不夠靈活多樣;教師的教學模式方法有待提高等。依據以上各國外語教育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外語教育發展應綜合考慮本土性與國際性、單語性與多元性、區域性與跨區域性,既立足于本國國情,又順應國際形勢;既大力發展英語教育,又兼顧其他語種;既服務本地,又放眼外地。
參考文獻
[1] 謝倩.外語教育政策國際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 蘇賴特著.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M].陳新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 朱振林,趙林娟.論外語教育語種多元化改革[J].知與行,2016(1):115-117.
[4] 林津石.中美外語教育的比較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2(9):149-151.
[5] 程曉堂.英國外語教育發展戰略述評[J].基礎英語教育,2006(2):3-7.
[6] 楊華.英國倫敦西敏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特色與啟示——以EFL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56-58.
[7] 王克非.國外外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