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即興曲(impromptu)原意為“即興創作”或“一時的興致”,是開始于19世紀初的一種樂曲體裁,指作曲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臨時創作的樂曲,常為一時靈感的流露,沒有確定的音樂性質,后來發展為具有即興創作性質,而非真正即興創作的器樂短曲,其中多是為鋼琴而作的獨奏小品。即興曲常采用歌曲似的形式,結構簡潔明了,帶有即興創作、抒情性和精致典雅等特點。
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們更注重結構嚴謹的大型音樂作品,因此,直到追求自由和音樂個性的浪漫主義時期來臨,即興曲才以其抒情的風格、獨特的個性和富有吸引力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它不僅適合在高雅正式的音樂廳及音樂沙龍演出,也非常適合音樂愛好者在家中自娛自樂,因而發展成為非常普及并被作曲家喜愛的音樂形式之一。
把這一體裁提高到較高藝術水平的是舒伯特和肖邦。即興曲這個名稱是舒伯特開始采用的,他的即興曲是一些內容各不相同、大多為抒情的小型樂曲,感情純樸真摯。肖邦的即興曲則沒有明顯的體裁特征,多用三部曲式結構,樂思不受拘束,性格則較為多樣化,音樂強調自由性,但又與很嚴謹的形式結合在一起。
肖邦創作了4首即興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Op.66)是其中的第一首,創作于1834年,是在肖邦死后發表的作品之一。作品采用了復三部曲式,充滿炫技的旋律非常優美,使人激動、亢奮,并深受鋼琴愛好者喜愛。
引子(1~4)一開始就在低音強奏出主調的屬音,緊接著又出現主題的分解和弦音型,明確了樂曲的調式調性。
第一部分(5~40)是激動的快板。從織體上看,炫麗、流動的音符更像是一段手指練習曲,在左右手起伏的快速跑動中,充滿著烈火般的激情和絢麗斑斕的色彩。這部分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B樂段和再現A樂段的后樂句都做了較大篇幅的擴展。
A樂段由兩個平行樂句組成,右手快速流動的十六分音符在左手六連音分解和弦音型的襯托下,不斷重復著向上涌動的主題動機,配上每拍四對三的節奏,像是在夢幻般的色彩中猶豫、彷徨、探詢、躁動不安。
B樂段也是由兩個樂句組成,但后樂句的長度擴展了一倍。前樂句先轉入E大調,又分為兩個變奏的樂節,在f力度的基礎上,每拍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重音于急速翻滾的音浪中形成了一段比較清晰的旋律,隱隱埋藏于中間聲部。第17小節開始的平行后樂句則巧妙地使重音滯后出現,移到每拍的第二個音符,微妙的切分與前樂句節奏形成對比,突出了躁動不安的情緒,伴隨著漸弱與漸慢,外聲部兩次向中間對稱收攏,自然地過渡到A樂段的簡單再現。
A樂段再現擴展時,右手旋律兩次自上而下半音下行后,緊接著一段長達3個八度的下行半音音階,如瀑布一瀉千里,氣勢蓬勃。旋律隨后轉到左手,在屬功能上以分解和弦形式下行4個八度,引導著激越情緒向中部過渡。
中部是如歌的行板,被認為是肖邦最優秀的明朗如歌的抒情篇章之一。其主題甚至在肖邦的歌唱性主題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因為它意味深長、溫存迷人,旋律的發展也特別舒暢,被公認為具有詩情畫意般的氣質,與激情澎湃的第一部分形成鮮明對比。
中部開始是兩小節的連接,在廣板的速度下更像是中部的小引子。隨后轉入中板,右手借助于臂力,由手腕輕柔地奏出極富歌唱性的主題旋律,委婉抒情、平和安定、明朗柔和。這部分由兩個樂段組成,每個樂段各含有兩個不對稱的平行樂句,這使整個中部更像是4個長短不一的平行樂句在變奏。第43~50小節為第一句,調性為降D大調;第51~62小節為第二句,調性為降D—降A;第63~74小節為第3句,調性為降D—降A;第75~82小節為第4句,調性為降D大調。
再現部采用原樣再現的方式,但急板速度顯然比第一部分更快,情緒更加激烈。
尾聲從強弱有規律地交替開始,重音移到了每拍的第3個音符,情緒漸漸地平息下來。快結束時,低音不斷重復中部安詳如歌的主題,最后以極弱的ppp力度在兩個琶音和弦上結束全曲。尾聲結束的和弦是由同主音大調的主和弦與屬和弦疊加而成,所產生的復合音響,沒有通常結束終止的穩定感,與演奏效果相互影響,產生了余音繚繞的氛圍,使音樂在安謐、恬靜的夢幻中結束,余韻悠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