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芳芳
摘 要 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一種認知現象,是人類用于談論和進行抽象思維概念的認知工具。國內外很多學者在情感隱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因為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愛”、“喜悅”和“憤怒”等情感和情緒是國外學者研究的只要情感與情緒,但是“憂”、“愁”和“悲”的研究國外學者則涉獵較少。但是“愁”又常常被中國古代詩人用來表達情感,因為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俺睢弊趾秃小俺睢钡碾[喻的詞句經常出現在宋詞中。本文試圖從隱喻的角度來分析宋詞中“愁”的隱喻內涵意義。
關鍵詞 隱喻 宋詞 愁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24
The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lancholy" in the Song Ci
QI Fangfa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is more of a cognitive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It is a cognitive tool used by humans to talk about and carry out abstract concept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emotional metaphor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 culture, emotions and emotions such as "love", "joy" and "anger" are foreign scholars who only study emotions and emotions, but studies of "worry", "defamation" and "sadness" are less covered by foreign scholars. However, "melancholy" is often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poets to express emotions because it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s. The words "melancholy" and metaphors containing "melancholy" are often found in Song word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 meaning of "melancholy" in Song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Keywords metaphor; Song Ci; melancholy
1 引言
隱喻歷史悠久,其最早出現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傳統上,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語言現象。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其標志著隱喻邁入認知語言學的領域。之后,“隱喻更是明確地被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隱喻被定義為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保ㄊǚ?,湯本慶,2002:1)。隱喻的實質其實是認知的,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
“愁”作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感受,感覺很抽象,但是“愁”其實擁有具體的表現對象和內容。“愁”在宋詞中所涵蓋的范圍很廣,其涵蓋了感嘆時光易逝的惆悵,離別相思的幽怨苦愁,國破家亡的沉痛,漂泊在外的哀苦,懷才不遇的憤慨等。宋詞中反反復復出現詠“愁”的詞句,這種種的愁情,它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同時也是該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一種特定語言的使用者會覺得,在說話用詞中,總有某些情感詞比其他的用的更多一些,好像更基礎一些。例如在英語中,基礎的情感詞包括anger(生氣),sadness(傷心),fear(害怕),joy(高興)和love(愛)。而在漢語中,我們有七情六欲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在談論語言學中關于“悲”的表達,我們首先看看在漢語中與“悲”相近的詞。在漢語中,與“悲”相近的詞有“憂”、“悲”、及詞語有“悲傷”、“悲哀”、“悲痛”、“憂悶”、“憂愁”、“憂郁”。周永惠(2004)在《同義詞反義詞詞典》中區分了這些詞的細微之處。
悲:傷心、憐憫。
憂:愁悶;使人憂愁的事;發愁。
愁:憂傷的情緒,或苦悶憂傷的心情。
悲傷:側重于傷心難過;語義較輕,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情。
悲哀:側重于內心的哀愁;語義較重。
悲痛:側重于人的極度悲傷和痛苦,常是由重大不幸所引起,語義程度比“悲傷” 、“悲哀”重。
憂悶:強調憂慮不安。
憂郁:強調憂愁苦惱積聚在心中,郁郁不樂;語義較重,常有明顯的面部表情。
憂愁:強調遇到麻煩和困難而發愁。
從這些解釋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悲”為這些詞的上義詞而“愁”、“憂”則為下義詞。
情感常常被認為是自己獨自的感受,所以其常被歸納為抽象概念,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概念擁有一系列比之前所知道的更為復雜的結構。這個結構包括概念隱喻、概念轉喻、相關概念以及包括一兩個原形模型為中心的認知模型。那么平常語言中的隱喻和文學包括詩歌中的隱喻有什么聯系呢?認知語言學家發現(Kvecses, 2002)大多數詩學語言是以傳統的,普通的概念隱喻為基礎的。隱喻是人類的認知方式之一,在思維和行動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因為人類交流是以人類思維和行動的概念系統為基礎,所以很多隱喻就在我們使用語言是不知不覺地建立了。我們可以使用隱喻的表達方式來研究隱喻概念的實質以及了解我們生活活動的隱喻實質。
這里我們將以宋詞中“愁”為例來探究詩學語言表述中的隱喻概念。我們將從概念隱喻和意象隱喻兩方面來看“愁”的隱喻。
2 概念隱喻
2.1 “愁”是一種東西
a. 珠簾約住海棠風,愁拖兩眉角。
b.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c.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
d. 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e. 白發三千丈,愁情似個長。
通過這種方式的隱喻,我們可以認為我們所經歷的愁就和具體的物品一樣,可以用船來載,用剪刀來剪,撕成碎片甚至還會藏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里。容器隱喻是另一種常用的將人的情感與實體聯系起來的隱喻,這類隱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能找出例子。
2.2 “愁”為容器中的物體
a.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
b. 拍手沙鷗,一身都是愁。
c. 奈此九回腸,萬斛清愁。
d.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c. 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在上面的詩句中,愁被看做是容器中的實體,盡管在漢語和英文中,都有將愁表達成容器的隱喻,但兩者還存在描述性的差別。在英文中,愁是容器中的液體。但在漢語中則沒有具體表明。但是在漢語中是可以推測出其應是固體的,因為在中文表達中,愁是可數的而且可以撕成碎片。另一差別在于,在英文中,裝載愁的容器是身體,而在中文中,容器一般是心臟或是身體內部的器官。
2.3 “愁”是自然或人為之力
a.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b. 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c. 朱樓外,愁壓空云欲墜。
d.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一般認為,有兩種力量及自然及人為。我們可以認為自然之力從屬于人為。在上面詩歌的例子中,洪水、風等常被用來作為愁的概念化。
2.4 “愁”是負擔
a. 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
b.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2.5 “愁”是醉
a. 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
b.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c. 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
當一個人喝醉的時候,他會處于無意識的狀態,他面無表情,眼神呆滯。在詩歌中,憂愁的人常被描寫成醉酒的人。這種隱喻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歌中也常用,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語有云“借酒助興”,“借酒消愁”。
不管開心還是難過,古人總會喝上一杯。
2.6 “愁”是食物
a.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b.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在“愁即是食物”隱喻中,感到愁就像是品嘗食物。值得注意的是,愁嘗起來都是苦澀的因為愁即是痛苦。在中文中,有四個字來形容愁的滋味,肝膽俱焚。
2.7 “愁”是結
a. 斷魂遠,閑尋翠徑,頓成愁結。
b.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結的意象即是繩子相交之處,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用繩結來計數。所以在中國文化中,結有特別的意義。一個感覺愁的人,他的感覺就像一團繩結一樣,剪不亂理還亂。
2.8 “愁”是織布
a. 愁旋釋,還似織。
b. 故鄉迢遞空相憶,深閨一片愁如織。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在織布的時候,織線很容易繞在一起,很難解開,就跟上面提到的結一樣。憂愁就和打了結的織線一樣,很難解開。
2.9 “愁”是可測量之物
a.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b.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c. 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d. 一片閑愁,想丹青難貌。
愁是一種抽象的感情,很難描述。但中國詩人創造了很多隱喻,讓我們可以感知愁,就跟具體的實物一樣。它有長度、深度,就像山一樣重,海一樣深。
以上說的都是關于愁的概念化隱喻,下面我們看一下關于愁的意象隱喻。
3 意象隱喻
3.1 “愁”即云雨
a. 遏天邊,亂云愁凝。
b. 卻是恨雨愁云,地遙天遠。
c.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d. 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e.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f. 愁云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人喜歡用云,雨來表達愁。原因有二,其一,在下雨之前,通常烏云密布,讓人感覺壓抑難受。其二,空中的云朵變幻莫測,就和人的感情一樣難以捉摸。隱喻成雨是因為憂愁就像雨一樣,斷斷續續,綿綿不絕。
3.2 “愁”即流水
a.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b.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c.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d.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愁常被比作河里或海里的水是因為流水的無垠與持續性,無盡的憂愁就像緩緩流動的水。
3.3 “愁”是夕陽
a.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陽愁。
b.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夕陽西下,倦鳥歸巢,這幅景象總會讓在外的游子想起故鄉里的親人和朋友。所以,夕陽總會讓人產生思鄉之愁。
3.4 “愁”是梧桐樹 (下轉第84頁)(上接第57頁)
a. 草際鳴蟄,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b.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c.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3.5 “愁”是柳樹
a. 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
b. 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c. 繚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
d. 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
在中國古詩中,使用柳樹或者柳絮的源域來理解愁的目標域非常常見。路邊、河畔邊的柳樹見證了親人朋友間的別離,別離觸及人們心中的愁。在古代,柳是別離的象征,折柳贈與即將遠行的親人或者朋友來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因為“柳”與“留”諧音,意思希望遠行的人留下或者早點再次相見。
3.6 “愁”是花草
a.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b. 假饒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盤催結子。
c. 飛花自有牽情處。不向枝邊墜。隨風飄蕩已堪愁。
d. 百憂如草雨中生。
e. 花好卻愁深?;o數,愁無數。
花草也用來概念化成愁,不過,用來指愁的花通常是落花,而草,則是在雨中被風吹雨打的草。
4 結語
宋詞中有眾多詠“愁”的隱喻,展現出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國文化長期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兩家都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從而導致古代文人墨客愛用自然界的事物和意象來表示人的情感,映射人的惆悵。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137010882); 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xjj2015-27)
參考文獻
[1] K vecses,Z.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 劉桃梅.宋詞中“愁”的隱喻認知解讀[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3] 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4] 許淵沖.唐宋詞一百首(漢英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5] 周永惠.同義詞反義詞詞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