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教學同樣也是一個大難題,因為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參差不齊,便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學生作文的量差和質差的問題,如何解決一方面的問題,是擺在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就如何提高和擴大初中生作文的質和量作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提高;擴大;質;量
寫作能力的培養,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長期以來,學生作文質差量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我認為應從改革教師“包教包改”的作文訓練模式入手,徹底轉變目前大多數初中作文訓練的方法。因為這種教師“包教包改”“單軌一線式(即僅僅利用作文課內的時間進行訓練)”的作文訓練模式,單調、乏味、周期長,無法滿足學生各種不同的作文興趣:不能激發學生的作文欲望,難以發揮學生的個體特長;于是積極性日衰月落,逐漸變得“聽見作文就搖頭”“讓寫作文就害怕”,就更難提作文的質和量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在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內(課內)外(課外)并舉,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集體作文、自由練筆、寫回頭作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寫作規律,而且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展思維,提高寫作能力,養成諸多的良好習慣,從而有效并最大化地解決了初中學生作文質差量差的問題。
一、 集體作文
教師可首先嘗試著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與同學組合成幾個小組,把小組中成員的名單寫下來。在要求學生作文時,不是要求這個小組的每一個人完成一篇獨立完整的作文,而是要求這個小組的成員集體完成一篇具有可讀性、高質量的作文。具體分工為:在小組事先經過討論,在對文章大致的輪廓進行構思后,小組的每個同學再分別完成各自相應的內容。小組成員內部可以對互相的作文進行批閱、評論及改正,作文的評分主要是依據小組成員自己進行打分,但所占比重非常少,同時,學生在寫作與協調的過程中可以向老師請教一些常見的問題,如作文中運用何種手法等,同時要進一步表揚那些由于好學、好問而發揮較好的學生。
在這種訓練模式下,教師便從繁重的單調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就學生而言,這樣照顧了學生個性差異,使人人樂此不疲、刻意求“文”,學生的個體作用和創作熱情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的分數不完全取決于老師的喜好,學生能夠放“膽”作文,經歷了一段絕無僅有的創作歷程。由此激發出師生高昂的熱情與想象力,創造力量便是無法估量的。這樣一來,何愁寫不出高質量的作文呢?
二、 自由練筆
由于不受任何題材、體裁、手法的限制,使得學生可以自由地去寫作文,所以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一下子便提高了,同時這種方法也解決了學生在掌握了寫作方法之后,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寫作興趣及寫作水平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在課外準備一個專用的作文本(簡稱為作文集子),就好像是每個作家的作品集子一樣。老師可要求每個學生給自己的文集起一些優美的名字,必要時可寫上序及前言。之后,教師在每周要求學生,必須在自己的作品集子上面寫一篇優美的文章。形式、內容可以不限,必須要寫自己在學習及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如果實在寫不出來了,可以在報刊、雜志上摘錄一些別人的好文,然后對其進行學習、剖析并寫出自己的看法及觀點。
此類作文,教師不必情批細改,只做一般性的指導即可。重點讓學生自由評析,找出得失,因此,他的讀者也不局限于教師一人。教師創造條件,讓“文集”定期在班內交流,使班內學生都成為“文集”的讀者。那么,半年左右大多數學生就會喜歡寫作。就會積極主動地去練筆。因此,它解決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度”(作文要求)把握不準,導致學生無從下筆的問題;進而取消了學生作文過程中沒什么可寫的心理障礙。當然,開始寫文集時,不少學生是帶著抱怨、應付差事的心情來寫的。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多方誘導,學生最終會喜歡上文集、從而會把它當作忠實的伙伴,盡情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
三、 回頭作文
葉圣陶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會了改的本領,才能把作文寫好。”回頭作文就是根據這一原理,把教師“包教包”的單項傳遞局面變為師生共同評析修改的新模式。學生每次在拿到作文本都關心的是老師給自己的作文打了多少分,而對老師的一些具體的“精批細改”卻極少去看,更不用說推敲、細讀,有些學生最多只看一下眉批、總批,或者更正文中的幾個錯別字、病句。至于教師對自己的作文為什么這么“批”,怎么這樣“改”,與原文區別在哪里,問津者、關心者便是更少了。教師費盡心血批改作文的一番用意和心血,學生未必或根本不能領會到,因為,他們大多都把自己作文分數的高低看成習作成敗的標尺。根本不能透過作文的分數去尋找到根本的原因。長期下去事倍功半,學生很難掌握好作文的門道,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針對上述現象,我在給學生批改作文的過程中,一律不會給學生的作文打分,而主要是以“批閱”為主。“批”分兩類,一種指出學生作文的可取之處及成功的地方;另一種則點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處,向他們提出解決不足的方法,供學生自己修改。以“批”作為書面輔導,學生拿到作文本后,老師先給出評分標準,然后讓學生對照教師的具體要求和作文的評分標準,再結合老師的批語,分析自己作文中的得與失,然后自己給自己打分,最后趁熱打鐵,按批語指點,該刪除的刪除,該修改的修改,讓學生將作文修改之后,然而再讓他們自己抄寫在專用的修改本上子上交上來。再次批改。教師再打出新作文的分數,并適當寫一些鼓勵性的話話,然后再發下去。學生將修改后的兩次作文逐一對照、逐一比較,不僅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形成不斷上進、主動修改作文的內部動力;又能找到前次作文不足的原因,后次成功的“精妙之處”。就在這種不停地修改、比較中,學生練出了改好作文的能力,同時作文的水平也會相應地提高。
作者簡介:狄得禧,甘肅省武威市,民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