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理性主義”是一種與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緊密結合的哲學思潮。它作為現行主流文學的重要哲學內核,必然經歷了一個萌芽、發展、壯大的過程?!稅蹚泝骸肥潜R梭的重要作品,被稱為“教育小說”,在這部書中,我們發現,非理性主義已經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成分,而是重要的思想內核。如今,過多的理性思維仍使我們在飛速運轉的社會中痛苦掙扎,這種時代背景下,回望盧梭當年的警示和建議,對我們調整生活心態、實現審美救贖有著獨特的意義。
關鍵詞:盧梭;《愛彌兒》;非理性主義;現代主義
作者簡介:杜程程(1995-),女,山東東營人,揚州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0--02
提起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源頭,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的種種深刻矛盾,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后世人的迷茫、失落。然而實際上,早在理性王國的藍圖剛剛開始勾畫的時候,盧梭便已經看到了“理性至上”中潛藏的危機。在提倡理性思考的同時指出理性的局限,激烈抨擊現代文明和城市文明,這些特點使盧梭的思想顯得復雜而深刻。盧梭往往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核,他的《愛彌兒》作為著名的教育小說,向世人展現了自然之子愛彌兒的成長歷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理性的巨大力量,也可以領悟非理性心理因素不可缺失的作用。
一、非理性主義的概念
在各大文學思潮中,和非理性主義關系最緊密的,無疑是現代主義文學。但是,非理性主義與文學的結合,并不是一夜之間就偶然發生的,必然有其萌芽和發展的過程。在世界文學史的長河中,非理性心理成分開始只是游離的、零散的成分,隨著一代代作家對人類內心的探索,各種非理性心理成分不斷被挖掘,到20世紀初,非理性主義終于已經成為了現代主義文學普遍的哲學基礎。
非理性主義又稱“反理性主義”,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基礎和哲學內核,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多種文學流派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它作為一種聲勢浩大的哲學思潮,是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等思想大師苦苦探尋、推陳出新的結果。啟蒙運動以來,理性主義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到世界大戰前夕,歐洲可以說整體籠罩在“唯理性主義”“理性中心主義”之中。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毀滅性的災難落在了民眾頭上,人們開始反思理性的作用和影響,反思科技和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問題?!袄硇酝鯂钡拿缐羝屏蚜?,人們開始迷茫甚至走向絕望。
于是,一批走在時代前沿的思想家開始認真分析理性的功能、局限、歷史作用,掀起了非理性主義的思潮。這一思潮與理性主義相對立,其基本特征是,強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種非理性因素,如意志、情感、直覺、本能、無意識、想象、神秘的“頓悟”等等。不過,非理性主義并不完全否認理性,而是反對傳統的理性中心主義、歷史理性主義,反對以理性主義代替一切,因此,非理性主義同樣是理性的。“非理性主義”這一思潮出現之前,各種非理性主義的成分,已經在各類文學中出現。
二、《愛彌兒》中對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強調
在文學史上,盧梭是一位開創了嶄新時代的偉大作家。盧梭在理性主義剛剛萌芽,并在伏爾泰、狄德羅等大思想家鼓吹下飛速上升的時候,就看到了“理性至上”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愛彌兒》是盧梭的重要著作,被稱作“教育小說”。在此書中,盧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的學說,同時也涉及了社會、政治、哲學中的一系列問題?!稅蹚泝骸芬粫?,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得到了較為系統、明確的闡釋,開始擺脫附庸和工具的地位。
(一)“自然人”與“自然教育”對原始天性的呼喚
18世紀的主流文學是啟蒙文學,啟蒙文學是啟蒙運動的產物,一般來說,鼓吹理性是啟蒙文學的重要內容和顯著特征。然而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自然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自然人”。自然人是保持了淳樸天性、不被社會與城市文明污染的人類個體,他們可以真正做到善良而幸福?!白匀蝗恕钡呐囵B以人類共有原始天性的良善為前提,呼吁本性的回歸,在盧梭眼里,自然是美的,也是善的,它經歷了千萬年的演化,比人類的智慧要高明得多。
在教育愛自己學生的過程中,盧梭盡可能讓愛彌兒貼近自然、保持天性。愛彌兒從小便從鄉村長大,一直保持著自然的習慣,他的欲望也都是自然的欲望,不會過分膨脹而把他引向邪惡。盧梭堅信, “大自然總是向最好的方面去做的”,它已經為人安排了最美好的天性,回歸至善的方法不應是通過理性推斷何為正確何為錯誤,而是順應本心。
(二)非理性心理因素在個體成長中作用不可替代的論斷
“自然”在盧梭心里具有至高的地位,在盧梭眼中,自然形成的欲望、沖動、情感等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盧梭認為,過早或者過多依賴理性思考,人就會誤入歧途。人最開始就有且只有兩種情感:快樂和痛苦。不會說話的孩子得到喜歡的食物、玩具便會快樂,受到傷害便會感到痛苦,這是孩子存活和成長最重要的保證。人長大之后,建立在人性基礎之上的喜、怒、哀、樂,也與我們的一生相伴相隨,在我們趨利避害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愛彌兒》中,盧梭再次重申,人與人不能只靠利益聯結,還要緊緊依托共同的情感達成相互間的理解和關懷。感情先于理性而存在,也比理性承載著更重要的使命,因此盧梭堅定地把感情放在理性的前面,賦予它更高的價值。
“欲望”常常被人看作是千萬罪惡的根源,但盧梭卻把欲望明確分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兩種。在《愛彌兒》中,盧梭指出,很多欲望是隨著人的成長自然產生,而后又自然消退的,不能過分抑制,他甚至向世人宣告:“我們的欲念是我們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
(三)“同情心”“良知”對道德條例的超越
毫無疑問,盧梭是一位很注重德行的思想家。人的本性與道德是否相符合,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千百年來各國思想家各執一詞,紛爭不斷。在倫理學家看來,無論是道德的制定,還是美德的培養,理性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盧梭當然不否認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但也指出了理性教育的局限。
盧梭認為,人天生就有良知和道德感。剛生下來的嬰兒,只有保持生存和自由的需求,因而沒有害人之心。人越是接近他的自然狀態,能力和欲望的差別也就越小,貪婪與罪惡也就越難以在他心中扎根。自愛是人最原始的本能,人一生下來就懂得善待自己,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求,而一名幼兒的生存和幸??鞓肥且稣谈改负推渌说?。同時,人有悲憫之心,會同情苦難中的同類,會自然而然產生出把他從苦難中救出的心愿。天生的良知是道德得以建立的基礎,所以在盧梭看來,道德良知和道德本能先于道德規范。具體道德條例的制定有一定的隨意性,惡劣的道德秩序有可能會壓抑人性,因此,與其對年輕人耳提面命,不如讓他們發明本心。
非理性主義是與理性主義相對的,是對理性主義的矯正和補充,從這個意義上說,非理性主義必然伴隨著對“理性至上”思維的批判,而盧梭在這一點上,也是一位先驅。
三、《愛彌兒》中對理性濫用現象的攻擊與批判
讓-雅克·盧梭是歐洲啟蒙運動中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盧梭與伏爾泰、狄德羅等同時期啟蒙思想家本應是親密的戰友,卻先后分道揚鑣,走向對立,伏爾泰對于盧梭攻擊現代文明、提倡回歸自然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來自各界的指責并沒有讓盧梭妥協,在1762年的《愛彌兒》中,盧梭對理性濫用現象的批判仍然十分猛烈。
(一)理性濫用對個體成長的毒害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已經學習了相當多的知識,但其中大部分卻都沒有被理解,成為了孩子們腦海中無意義的字符序列和討好長輩的工具。盧梭無疑看到了他那個時代教育中的種種問題,深感孩子們收到了毒害。 在《愛彌兒》中,虛假的禮儀成為了表達自己欲求的暗語,過于高深的語言讓孩童學會了玩弄字眼和打斷別人講話,空洞的格言和嚴苛的清規束縛了孩子們的心靈卻未能阻止謊言。理性的上升使人們脫離了蒙昧,但人類個體的情感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有很多和理性主義不相適應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強行運用理性思維,必然導致人性的扭曲、童真的消逝,盧梭對這些現象的揭示,讓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時空的深層意蘊。
(二)現代文明與自然人性的異變
盧梭極度熱愛自然,這讓盧梭筆下的自然和傳統作家筆下的自然有著明顯的區別。文學被稱為“人學”,一般作家展現的自然景物,都只是言志抒情的憑借,精致細膩的描寫雖然能為自然增添藝術美感,但通常改變不了自然景物作為附庸的地位。而盧梭寫自然,則直接把自然當作贊頌的主要對象,盡情謳歌,這與盧梭的人性觀有著密切關系。
盧梭對科學和藝術沒有好感,甚至激烈反對一些門類的科學和藝術。像醫學一樣,其他科學本來的目的也是造福人類,但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無奈地看到,科學走向了人性的對立面,讓人生活更便利的同時,也讓人不再像真正的“人”了。不只科學,整個人類現代文明,都使人們忘記了自己本來的生活狀態。盧梭安排愛彌兒在鄉村中接受淳樸的自然主義教育,最終在遠離現代文明的荒島找到自己的幸福。而在誤入城市的那段生活中,愛彌兒不斷遭受污染,背負罪惡,身心飽受創傷。
哲理小說普遍贊揚理性之光,盧梭卻在為變異的人性擔憂。在伏爾泰看來,文明不斷進步,人類不斷獲得榮光,而在盧梭看來,人最寶貴的天性正在被理性世界的精密齒輪一點點磨損。作為早期便看到現代文明與人性矛盾的哲學家,盧梭給自己的教育小說加入了尖銳的批判。
從盧梭逝世到現在,二百多年過去了,歲月證明了這位哲人當年憂慮的前瞻性。工業文明和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無疑離盧梭推崇的“自然人”狀態更遠了,我們比以往更像社會的零件。理性和利益讓我們冰冷而麻木,計算和推演剝奪了我們的純真,高速運轉的社會把每一個個體置于遠離自然、遠離天性的環境中。正如盧梭所言,我們病了。這種情況下,回望盧梭當年的警示和建議,對我們調整生活心態、實現審美救贖有著獨特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象愚,楊恒達,曾艷兵:《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王立新:《外國文學史(西方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7 月版。
[3]盧梭:《懺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2月版。
[4]盧梭:《論科學與藝術》,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版。
[5]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月版。
[6]金炳華:《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6月版。
[7]馮契,徐孝通:《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