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華 張靜
【摘要】目的 研究陰道鏡聯合LEEP應用于宮頸癌前期病變治療的可行性。方法 選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癌前期病變患者86例作為觀察對象,通過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各43例患者,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試驗組實施陰道鏡聯合LEEP切除術,比較2組治療效果的差異。結果 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效率明顯低于試驗組,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 宮頸癌前病變采用陰道鏡聯合LEEP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可行性高,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宮頸癌前病變;LEEP;陰道鏡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1
宮頸癌前病變是指癌癥發生前該部位發生的病變,而由此引發癌癥的病變。宮頸癌前病變即宮頸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CIN2-3級)。疾病類型不同,轉化區的種類不同,病變累及的范圍不同,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各有不同。目前主要采用傳統手術治療和陰道鏡指引下LEEP手術治療兩種方法對宮頸病變進行治療,盡管這兩種治療方法均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療效,但陰道鏡指引下行LEEP手術,更具精準性,可以明確病變范圍,避免病灶殘留或過度治療[1]。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宮頸病變患者86例作為觀察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宮頸病變患者86例作為觀察對象,通過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各43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31-56歲,平均(39.2±2.3)歲;孕次1~5次,平均(3.6±1.2)次;試驗組患者年齡32~57歲,平均(40.3±2.4)歲;孕次1~6次,平均(3.7±1.3)次。2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處理,組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予以比較。
1.2 方法
術前2組患者均接受凝血功能檢測,待月經完全干凈3~7 d后實施手術操作,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試驗組實施陰道鏡聯合LEEP切除術,選擇膀胱截石位,常規予以消毒,在陰道鏡指引下通過醋酸試驗和碘試驗觀察病灶的情況,明確病變范圍。選擇適宜電切深度的電極開展手術治療,病情不同,設定的電極功率、手術范圍、深度各有不同。CIN2患者,功率、深度分別為40~45 W、1.0~1.5 cm,病灶外緣中心半徑3~5 mm的圓周位為切除范圍;CIN3患者,深度調控在1.5~2.5 cm左右,按照常規方法切除病灶位置,并予以止血,以球狀電極為工具,利用10%的甲醛對術后切除組織進行固定,并予以病理診斷。術后3~5 d予以抗生素治療,對于出血者實施壓迫止血,必要實施電凝止血,術后2個月內禁止性生活和坐浴,定期復查,術后4~6個月利用陰道鏡、細胞學、HPV檢測做術后評估,以明確是否有病灶殘留。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徹底消失,宮頸恢復正常狀態;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病灶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病變面積無變化或病情持續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有效率×100%[2]。
1.4 統計學評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評析全部數據,以百分率(%)描述治療總有效率,對比進行x2檢驗,如若P<0.05,則證明組間具有明顯差異。
2 結 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試驗組,2組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所示。
3 討 論
宮頸癌前病變即宮頸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CIN2-3級),調查資料顯示,有性生活的女性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率明顯升高,且不同疾病類型,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各有差異,會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不及時治療會向加重疾病發展,甚至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威脅。對宮頸癌前病變患者而言,準確診斷和科學治療至關重要。雖然常規藥物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但整體臨床療效欠佳。手術治療效果良好,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正因為如此,合理選擇治療方法難度較大[3]。
陰道鏡是臨床常用診斷工具之一,可將局部位置擴大,最高可擴大至40倍,且在陰道鏡輔助之下,可仔細觀察到宮頸微小病變,以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降低誤診和漏診率。獲得明確診斷結果并確定疾病具體位置后,通過LEEP產生的高熱將病灶組織切除,并予以止血處理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發揮治療功能,同時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本次研究之中,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宮頸病變采用陰道鏡聯合LEEP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可行性高,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邊慶華,周月娟.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治療宮頸病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觀察[J].當代醫學,2017,23(36):159-160.
[2] 魏艷紅.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治療宮頸病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3):58+60.
[3] 倪相芹.陰道鏡聯合利普刀治療宮頸病變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0):117-118.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