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彤 張旭 李明洋
【關鍵詞】巴雷特食管;BLI內鏡;氬離子凝固術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1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發癥,內鏡下可見食管鱗狀上皮與胃柱狀上皮的交界線,相對于胃食管結合部上移≥1 cm,病理證實食管下段的正常復層鱗狀上皮被化生的柱狀上皮所取代,伴有腸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發生癌變的風險更大[1]。BE患者發生食管腺癌的風險較正常健康人群高30~40倍,癌變風險更高[2-3]。目前,APC治療技術應用已經較為廣泛,已證實能使BE黏膜消除且誘導鱗狀上皮再生,防止其進一步發展為食管腺癌。本研究通過BLI內鏡下APC治療,并聯合藥物治療進行研究,尋找出合理、實用、有效的治療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經藍激光內鏡檢查、病理活檢確診的Barrett食管患者50例,A、B兩組在基本資料、分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簽取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設備
檢查和治療采用富士VP-4450HD型電子胃鏡及德國ERBE公司生產的APC 300 ICC 200型氬離子凝固器,氬氣流量2~4 L/min,功率60 W。
1.3 研究方法
將確診BE的50例患者隨機分成A、B組,各25例。其中A組25例在BLI內鏡下行APC治療,術后給予口服蘭索拉唑30 mg,1次/d,維持8周;B組25例患者單純給予與A組相同藥物治療。所有患者行APC治療均在無痛、BLI內鏡、透明帽輔助下完成。
1.4 隨訪監測
所有患者在完成治療后3、6個月行BLI胃鏡復查,以病變是否縮小為原病變的1/2分為治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為治愈率與有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P小于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A、B組治療后3、6個月時患者臨床癥狀均明顯緩解,緩解率為100%,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內鏡治療效果
2.3 不良反應
A、B組均未出現嚴重的出血、穿孔、潰瘍和食管狹窄等并發癥。
3 討 論
近年來隨著藍激光成像技術(BLI)的發展,BLI內鏡診斷BE并靶向活檢能提高診斷率及協助醫師內鏡下治療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其是兩種不同波長的激光形成白光圖像與窄帶圖像,使憑借激光光源射出的圖像更巨明亮、清晰、更富有層次感的特性,可以與獨特的圖像處理技術想融合,使內鏡伸入檢查粘膜表層微血管和微結構成為可能,提高可辨識度,因為其同時采用了窄帶激光聯合白光光源技術,彌補了NBI及FICE技術光學顯像圖像偏暗、識別率不高的缺點[2]。
APC是一種新型的非接觸性電凝技術,通過電離的氬氣將高頻電能傳導到靶組織表面,是病灶發生凝固變性,治療深度可控,因此并發癥發生率低,尤其是病變范圍較大的BE,其效果優于多級電凝和熱探頭。本研究結果顯示BLI內鏡下APC治療BE內鏡下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BE患者內鏡下BE黏膜及消除化生的柱狀上皮,聯合藥物治療后總有效率100%。
BLI內鏡下APC治療可一次性消除BE黏膜,聯合藥物治療后可減少BE黏膜殘留及復發,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遠期療效尚需要進一步長期隨訪跟蹤。
參考文獻
[1] 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中國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篩查與診治共識(2017萬寧)[J].中國醫刊,2017,52(9):8-19.
[2] XU HW,DAI YM,XU QF,et al.Application of blue laser endoscopy in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2017,37(4):249-25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