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燕
【摘要】目的 分析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接受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腦梗死患者7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37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腦神經科護理;觀察組實施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情況、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達到94.6%,高于對照組的83.8%(P<0.05);僅有1例并發癥,少于對照組的6例(P<0.05);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接受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減少治療期間并發癥,縮短住院治療時間,使護理滿意度提高。
【關鍵詞】腦梗死;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1
腦梗死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會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患者在發病之后不僅僅會出現偏癱、失語等臨床癥狀表現,甚至還會伴隨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對廣大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護理依從性會產生一定干擾,使患者的康復速度減慢。本文分析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接受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現就研究的內容和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患者7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37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2~76歲,平均54.6±7.9歲;腦梗死發病時間1~18小時,平均5.1±1.3小時;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40~79歲,平均54.5±7.2歲;腦梗死發病時間1~19小時,平均5.4±1.8小時。上述自然資料數據,兩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數據可以進行科學比較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腦神經科護理;觀察組實施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1)環境: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應該保證適宜,安裝色彩較為溫馨的窗簾,探視和不必要的操作應該盡可能減少,避免出現喧嘩、吵鬧等情況。(2)心理:盡可能多與患者之間進行交流,對患者的真實想法耐心進行傾聽,針對患者心理特點進行心理疏導。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和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樹立積極心態及戰勝疾病的信心。(3)行為: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需要始終面帶微笑,保持樂觀心態,以此對患者進行良性影響,幫助其迅速建立積極心態。督促患者堅持鍛煉,指導家屬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定時按摩,從心理和肢體等兩個方面給予患者安慰。(4)康復訓練:可對肢體功能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督促患者每天堅持進行鍛煉,爭取使治療效果提高。
1.3 觀察指標
(1)護理滿意度;(2)并發癥情況;(3)住院時間。
1.4 滿意度評價標準
在腦梗死治療結束出院的當天采用滿分為100分的不記名打分問卷方式調查滿意度。60分以下為不滿意,60分以上含60分為基本滿意,超過80分為滿意[1]。
1.5 數據處理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8.0軟件,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并以(x±s)表示,P<0.05認定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達到94.6%,高于對照組的83.8%,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僅有1例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7%,少于對照組的6例,發生率為16.2%,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住院時間
對照組患者共住院治療(18.94±2.67)d,觀察組住院治療(13.30±2.14)d,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梗死患者的病情主要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等三個基本特征,雖然近年來隨著相關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醫療技術水平也在逐漸的進步和完善,對腦梗死疾病進行治療的方法也在隨之不斷的更新,但患者預后和治療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的理想。有效的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病情的控制過程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優質細節性護理干預屬于近年來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護理工作模式的一種,該項護理模式的實施一方面更加的注重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更加的注重護理工作的細節性操作[2]。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接受細節化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減少治療期間并發癥,縮短住院治療時間,使護理滿意度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 燕,陳劍英,張仙飛,等.優質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2):145-149.
[2] 雷 瓊.探究細節化優質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6,4(7):124-125.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