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平 胡承勝
【摘要】觀察研究苓桂術甘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用在痰飲蒙蔽清竅型眩暈癥中的應用。
【關鍵詞】苓桂術甘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痰飲蒙蔽清竅;眩暈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1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后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兩者同時并見稱之“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者仆倒等癥狀。漢代醫家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醫學心悟》“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有痰濕壅遏者,書云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主之。”《脾胃論》“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臨床2016難年5月~2018.5月收治的痰濁中阻風痰上擾型眩暈癥患者40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9歲,女性31,男性9個。病史反復發作,病史最長的15年,最短的3個月。運用苓桂術甘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基礎方:姜半夏陳皮白術茯苓澤瀉桂枝干姜天麻石菖蒲,動搖眩暈甚:全蝎蜈蚣;嘔吐頻作:加旋復花代赭石姜竹茹;腕悶納呆:加砂仁白豆蔻;久病入絡:加當歸地龍紅花
2 臨床表現癥狀
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嘔惡吐涎,舌淡苔白膩,脈滑而濡為特征。CT或MRI排除頭顱及頸椎實質性病變。
治療方法:
以苓桂術甘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用進行加減,先開5劑,再根據病人用藥的反饋調整方藥再開5劑,每天用水煎服,飯后20分鐘,150 mL頻服,一日數次(根據病人病況,嚴重者次數可以增加次數,嘔甚者兌姜汁),熄風除痰化飲溫中降逆和胃為主。10天為一療程。1~2療程。
3 治理結果
經過臨床治療觀察,對40例眩暈癥患者的3個月跟蹤調查:臨床痊愈33例,治愈率占82.5%。有效率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
4 討 論
眩暈是一種臨床上很長見的疾病,這里只討論內科痰飲蒙蔽清竅型眩暈,眩暈是患者對于空間關系的定向感覺出現了嚴重障礙,患者平時貪涼飲冷損傷脾陽之氣,脾之輸布津液精微物質的功能下降,日久內生痰飲,痰飲進一步損傷脾陽,痰飲積于心包,阻其胸中之陽,進而蒙蔽清竅,患者出現眩暈,頭重昏蒙,視物旋轉,胸悶痞滿,心悸不安,嘔惡吐涎,形寒肢冷,舌苔白膩,脈象沉滑。經臨床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取得滿意療效。方中茯苓淡滲建脾,脾土疏導利水,遂飲出下竅,因利而去,為君,桂枝溫陽通脈,輸水走經脈皮毛,從汗而解,為臣,白術陳皮姜半夏燥濕化痰建脾降逆,佐茯苓消痰除飲,消痞除滿,天麻化痰祛風,止頭暈之要藥,石菖蒲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引藥入經.以此方加減溫陽化飲,祛痰開竅,共收止暈止旋之藥效。患者在經過辯證施藥治療后療效顯著,此辯證加減施藥方法的經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 銳.趙建宛.唐學敏苓桂術甘湯臨床運用舉隅.醫藥衛生科技.《全國張仲景學術思想及醫方應用論文集2001年》.12-15.
[2] 孟祥武.趙克華.苓桂術甘湯新用.陜西中醫2002(05).15-16.
[3] 溫秀新.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濁中阻型眩暈72例.中國醫藥指南.2013年4月第11卷第10期13-37.
[4] 孫文娟.朱 虹.戴 宇.50例.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健康之路(醫藥研究)》.2014(06),102-10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