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字
臺兒莊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捷,在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臺兒莊戰役及外圍作戰中,出身黃埔的軍、師、旅、團中高級指揮官有40多人,還有數百名營、連、排級下級指揮官。由黃埔軍人指揮參戰的部隊主要集中在以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地區和豫東戰場,他們或坐鎮中樞、運籌帷幄,或指揮部隊沖鋒陷陣,舍身報國,奮勇殺敵。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和魄力,為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以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為黃埔精神注入了閃閃發光的豐富內涵。臺兒莊戰役中的黃埔師生
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當年的黃埔師生幾乎全部投入全民抗戰,特別是在歷次大會戰中,每戰必與,每戰必有黃埔師生作為死士、骨干。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徐州為中心的一次大規模防御戰役,其中以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史稱“臺兒莊戰役”。戰役主要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臺兒莊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主戰場在以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戰役從1938~g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其中,3月23日至4月7日,是臺兒莊激戰階段。此役因異常慘烈,又稱“血戰臺兒莊”;因作戰地域,又稱“魯南會戰”;因中國軍隊取得了空前大勝利,又稱“臺兒莊大捷”。其中的臺兒莊戰斗,中國軍隊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斃傷日軍1萬多人。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參戰約29萬人,傷亡約5萬人;日軍參戰約5萬人,傷亡約2萬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臺兒莊一場血戰,黃埔軍校畢業生犧牲約2000多人,現知姓名者僅有350多人。他們中大多是20歲左右的青年。在這個群體里,有軍團長、軍長、師長、旅長,也有團長、營長、連長、排長。他們有的血灑魯南,以身殉國;有的一戰成名,受到嘉獎晉升;但更多的則默默無聞、終老一生,他們的英勇事跡甚至少有人提及或早被人遺忘。以下所列35人,僅是參加此役的極小部分知名黃埔師生。
軍校教官:
李宗仁(第5戰區司令長官)
李品仙(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
湯恩伯(第20軍團軍團長)
張軫(第20軍團第110師師長)
黃埔1期:
關麟征(第52軍軍長)
王仲廉(第85軍軍長)
李仙洲(第92軍軍長兼第21師師長)
張雪中(第85第89師師長)
陳大慶(第85軍第4師師長)
張耀明(第52第25師師長)
鄭洞國(第52軍第2師師長)
甘麗初(第75軍第93師師長)
王文彥(第75軍第140師師長)
吳瑤(又名吳伯華,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鄧春華(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黃埔2期:
彭佐熙(第75軍第93師第557團副團長)
黃埔3期:
蔡劍鳴(第13軍第4師師長)
戴安瀾(第13軍第73旅旅長)
黃鼎新(第30軍第30師第89旅旅長)
石覺(第85軍第4師第12旅旅長)
王隆璣(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吳超(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黃埔4期:
潘朔端(第60軍第183師副師長)
羅芳珪(第85軍89師第529團團長)
張忠中(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黃埔5期:
呂公良(第85軍第89師參謀長)
杜鼎(所在部隊及任職不詳)
黃埔6期:
臧克家(戰地記者,隨行李宗仁赴臺兒莊)
黃埔高教班、高級班:
馮安邦(第42軍軍長)
趙錦雯(第60軍參謀長)
池峰城(第30軍第31師師長)
劉振三(第59軍第180師師長)
王冠五(第30軍第31師第91旅旅長)
曾澤生(第60軍第183師第1081團團長)
李以勖(第46軍92師第274旅中校參謀主任、第552團代理團長)
黃埔將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以群雕的形式在臺兒莊戰役中建立了輝煌戰績和卓越功勛,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華和戰斗精神,彰顯出對取得戰役勝利的關鍵作用和特殊貢獻。臺兒莊大戰,以烽火硝煙作底色,在這方天地間鐫刻了-一組頂天立地的黃埔英烈群雕像。臺兒莊戰場,成為黃埔師生的一次“英雄會”,描繪出黃埔精神的一張“群英譜”。黃埔師生奮戰臺兒莊
臺兒莊,位于山東省境內南部,運河北岸,是津浦鐵路線上的重鎮。1938年初,日軍以磯谷與坂垣兩個師團的精銳部隊向這里發動進攻,每日以幾十架飛機、40輛戰車和100余門大炮狂轟濫炸,侵略氣焰囂張至極,企圖一舉占領臺兒莊。但他們萬萬沒料到,在這里遭到迎頭痛擊,最后狼狽逃竄。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所構筑的銅墻鐵壁,就是以黃埔軍人為骨干的鐵血方隊。
中國軍隊參戰部隊中的黃埔師生,或指揮一個方面軍、軍、師、旅、團,或指揮一個營、連、排。在這個群體中,有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蔣介石、第二任校長關麟征、第三任校長張耀明、第七任校長艾瑗(臺灣);有臺兒莊大戰的總指揮、“焦土抗戰”思想的提出者、桂系首領李宗仁;有協助李宗仁指揮徐州會戰、取得臺兒莊大捷的白崇禧;有指揮機動兵團反擊獲勝、對臺兒莊大捷起關鍵作用的湯恩伯;有臺兒莊戰役前線陣地直接指揮者、第2集團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有擔任臺兒莊守城總指揮、發出“寧同孤城共存亡,不與倭寇戴天地”的第91旅旅長王冠五,等等。
蔣介石:黃埔軍校校長,中國軍隊最高指揮者,國民黨總裁。在歷時一個月的浴血戰斗中,他多次(有說三次、四次)到徐州、臺兒莊戰地視察,督導戰事,組成中央臨時參謀團協助李宗仁指揮,調兵遣將,部署兵力。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親赴蒞臨臺兒莊前線,坐火車直達臺兒莊南站,接見守城御敵的第一線指揮官,到前沿陣地視察戰況,慰問作戰官兵,激勵將士奮勇殺敵。前線將士士氣為之大振,增強了戰斗力。
李宗仁: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中國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是這場關乎民族存亡之役的主角和民族英雄,他親自率部在魯南地區與日軍展開血戰,為確保臺兒莊陣地,指揮所部在徐州地區激戰,適時調整戰略戰術部署,聚殲孤軍突入之日軍。他在此役中表現出了_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華和大智大勇,展現了民族大義和錚錚鐵骨。
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他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作戰方針建議,得到深切贊許,并派出代表,鼓勵李宗仁利用臺兒莊以北有利的山區、湖溝地形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命令新四軍在廣大淮河流域配合友軍,使津浦路南段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毛澤東即指出:“敵攻魯南時,整個華北五省的游擊戰爭,對于配合魯南我軍的戰役作戰,也盡了相當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人的積極支持和配合”“組織和發動民眾支持”“蘇魯人民抗日義勇軍積極協助”等方面,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國共產黨陣營中的黃埔軍人為黃埔師生這座群雕像,涂上了一抹厚重的紅色印跡。
關麟征:黃埔1期,時任第52軍軍長。關麟征有“關鐵拳”之稱,他是黃埔同學中憑戰功提升最快之一人。臺兒莊戰役中,立功將領甚多,但立功最大、殺敵最多者,當首推關麟征。關麟征善于與友軍密切聯擊,協同作戰,英勇沉著,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第52軍官兵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戰役最后階段,關麟征率部在對臺兒莊日軍的反擊中表現極為出色,予敵重創。3月24日,他指揮部隊向臺棗線的日軍磯谷廉介第10師團瀨谷旅團發動進攻,晝伏夜出,采取火攻等戰術打擊敵人,并于3月31日全殲日軍騎兵部隊。關麟征對日軍采取分割包抄及大迂回的戰略,將頑敵各個擊破,逐一殲滅。尤其是在追殲殘敵過程中,不給日軍以喘息之機,出擊神速,使日軍傷亡慘重。4月初,關麟征率部從臺兒莊北面完成對日軍的包圍,并予敵以重創,僅斃傷日軍第41、第42聯隊官兵就多達1400余人。此役中,日軍5萬余人,被殲三分之二,其余潰不成軍,失魂落魄。戰后敵我雙方一致公認負責主攻的關麟征所率第52軍打得最猛,殲敵最多,因而受到嘉獎,關麟征由第52軍軍長升任為軍團長。蔣介石曾對第52軍給予高度評價,指出:“中國軍隊如果都能像52軍那樣,打敗日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1939年,軍功赫赫的關麟征升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此為黃埔畢業生中升任集團軍總司令之第—人,時年34歲。臺兒莊戰役后,關麟征—直活躍在抗日正面戰場,先后參加了武漢保衛戰等多次會戰等,戰功卓著。
池峰城:黃埔軍校高教班二期,時任第31師師長。1938年猬23日,日軍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向臺兒莊猛攻,池峰城率部奮勇還擊,殲敵過半。次日,日軍又發動強攻,一部分突入臺兒莊內,第31師官兵與日軍展開巷戰,迫敵退卻。3月27日晨,日軍在9輛戰車掩護下'占領城東北角。池峰城率部猛撲日軍,各旅、團、營長一律率部赤膊上陣,與日軍展開拉鋸戰。4月3日,日軍占據大半個臺兒莊。池峰城率官兵與敵逐屋抵抗,任憑敵人如何沖殺,仍死戰不退。酣戰中,池峰城下令炸毀運河上的浮橋,切斷后路,率全師官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戰局最危急時,日軍占領了臺兒莊的五分之四。面對嚴峻的形勢,池峰城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親自帶隊,東拼西殺,十進十出敵陣。池峰城軍中有許多從家鄉帶出來的子弟兵,有第93旅旅長乜子彬以及弟弟池峰峻等,全部赤膊上陣,勇猛殺敵。全師官兵視死如歸,堅守陣地。入夜后,池峰城又將殘余兵力組織成敢死隊,向日軍發起反沖鋒,激戰通宵。黎明后,湯恩伯軍團在日軍身后出現,日軍撤退不及,陷入重圍。中國軍隊至此全線反擊。此役結束后,被稱為“臺兒莊大捷首功者”的池峰城獲頒青天白日勛章,升任第30軍中將軍長。在國民黨軍中以“善守將軍”著稱的傅作義,在看過臺兒莊一役的戰例報告后,稱贊池峰城是“中國戰史上一神人也”。
張耀明:黃埔1期,時任第52軍第25師師長。3月28日,率部在北大窖與日軍激戰。4月7日,率部堵截從臨沂南下增援的坂本支隊,并形成包圍,并在蘭陵鎮殲其騎兵支隊。4月3日,與第2師配合,將坂本支隊包圍于楊樓、底閣附近,使其大部被殲,敵增援瀨谷旅團的計劃失敗,為第85軍和第2集團軍圍殲瀨谷旅團贏得了寶貴時間。張耀明后又參加了湘北大捷、滇越邊境戰斗和豫中會戰等對日作戰,再立戰功。
張軫:黃埔4期戰術總教官,時任第110師師長,率部擔任萬年閘至韓莊運河南岸15公里的防務。4月初,張軫部第328旅2個營全線出擊嶧縣,斷敵后路,毀敵輜重,炸敵倉庫,以配合友軍堅守臺兒莊。4月5日,張軫率部偷渡運河,向泥溝方向出擊,毀掉日軍大量糧食倉庫后占領南洛;當日軍從臺兒莊突圍向嶧縣、棗莊地區撤退時,第110師正處在日軍撤退的正面,張軫率部與日軍激戰一天一夜,斬獲頗豐,被第5戰區評為“運動戰第一”。
潘朔端:黃埔4期,時任滇軍第60軍第183師副師長。臺兒莊戰役中,潘朔端率部在禹王山、陳瓦房村與南下日軍遭遇,該團尹國華營官兵在裝備極端落后的情況下與日軍血戰,并展開肉搏,終將日軍消滅。此役,潘朔端身負重傷,尹國華營官兵500余人壯烈殉國。
王冠五:黃埔高教班,時任第186團團長。3月22日,王冠五奉命率部進入臺兒莊布防,擔任守城總指揮,發出“寧同孤城共存亡,不與倭寇戴天地”的鋼鐵誓言。日軍每天以飛機、大炮、坦克掩護步兵猛攻臺兒莊,城內多處被敵突破。王冠五率部與日軍展開犬牙交錯的巷戰,由街市巷戰再演變為同室而戰。3月27日晚,日軍lOO余人竄入城西北角,占領文昌閣。文昌閣是臺兒莊的制高點,其火力可控制西門。西門在運河北岸,是第31師同城內聯絡的唯一通道,失去西北角,就失去了對戰局的控制。為收復文昌閣,王冠五派遣特務連72名壯士組成突擊隊,以黃花崗72烈士的英勇事跡,激勵壯士奮勇殺敵。在炮火掩護下,11時,突擊隊攻克文昌閣。72名壯士生還58名,營長王祖獻等14人犧牲。孫連仲總司令聞捷,獎勵有功官兵1萬元。王冠五擢升為第31師第91旅旅長。3月30日,日軍再攻臺兒莊西北角,第27師第158團3營7連連長王范堂,奉該師師長黃樵松命率部支援。經過戰地偵察,王范堂向王冠五建議由他率該連57名官兵組成敢死隊攻打西北角。王冠五批準。敢死隊員頭戴鋼盔,身著敵軍服,攜帶手榴彈、炸彈和手槍,爬上城墻,同敵激戰,再次奪回了西北角,敵殘部被全部殲滅。4月3日,臺兒莊三分之二被敵占領,王冠五仍堅守南關一隅,死拼不退。6月7日,國民政府以“第31師第91旅旅長王冠五,守備臺兒莊內最困苦時,猶能沉毅以致全勝,授予華胄榮譽獎章,晉升少將軍銜”。
李以勖:黃埔高教班,第92師第274旅中校參謀主任、第552團代理團長。他在回憶此役中的丁家溝戰斗時講道:“第1營營長楊亦明中彈身亡,我抱尸痛哭不已。約3時左右,第3營營長潘又新在扼守北寨門的戰斗中,身負重傷,但仍繼續指揮戰斗,直至將敵人擊退,才肯退出陣地治傷。大概5時左右,第2營營長王介巖被敵彈擊傷,西寨門陣地被敵人攻破,團長和我以及少校團副陳業桓分頭下到陣地督戰。當我到陣地不久,敵人的炮彈片擦傷我的左臂,只好任由鮮血流淌,繼續指揮戰斗。不久,相繼傳來團長左腿受重傷,不能行動;團副及連長歐華等多人相繼陣亡。就在這時,我臨危受命,擔任本團代團長,率全團堅持戰斗到黃昏時,丁家溝已被敵占領近半,敵與我在寨內進行激烈的巷戰到肉搏戰,彼此傷亡都很大。”“丁家溝戰斗結束后,我團傷亡官兵500余人。其中傷亡的團、營、連、排級軍官,基本上是我們先后期的黃埔同學,充分體現了‘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臧克家:黃埔6期(武漢分校),著名現代派詩人,戰地記者。他歷時10余天,先后3次深入戰地采訪,寫成《津浦北線血戰記》一書。在此書中,他這樣描述1938年3月23日臺兒莊戰役打響第一天的情景:“這時,守寨的兵力只有一個團,幾次死拼,傷亡早已半數,王震團長也掛了光榮的彩。王冠五旅長代替了他的職務,他的鎮靜和勇敢,使得士氣更旺盛起來。”此后,臧克家又寫了轟動一時的長詩《紅血洗過的戰場》:“臺兒莊,紅血洗過的戰場。—萬條健兒,在這里做了國殤……在這里,我們發揮了震天的威力;在這里,我們用血寫就了偉大的史詩;在這里,我們泄盡了敵人的底;在這里,我們擊退寇兵!在殘破的北關城墻插上了國旗……臺兒莊,一片灰燼,臺兒莊的名字和時間爭長。”1938年4月15日,臧克家完成戰地采訪,離開臺兒莊回到徐州,經過7晝夜的創作,寫成了《津浦北線血戰記》,李宗仁為該書寫了長篇題記,明2日在武漢出版發行。這是當時第一本最及時、快速、真實反映臺兒莊大捷的長篇戰地通訊報告集。
關于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役中獲勝的原因,國內外軍事專家和歷史學者多有論述,眾說紛紜中各有側重,但多論說黃埔師生在此役中有著重大關鍵作用,其觀點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從本文以上所列舉黃埔精英人物在此役中的英勇事跡,即可見一斑。
黃埔精神升華在臺兒莊
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是中國軍民愛國精神、團結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的偉大勝利,這也即是以“愛國革命、奮斗犧牲、團結合作、責任擔當”為基本內涵的黃埔精神的勝利。此役,無不表現出黃埔軍人的血性和驍勇善戰。日本戰犯岡村寧次曾說:“中國的槍炮打不贏我們,主要是黃埔精神打敗了我們!”臺兒莊大戰中黃埔精神的淋漓盡致展現,是全方位、多維度研究黃埔軍校歷史的一個特殊板塊,也是深入研究此役的一個獨立單元課題。
(一)愛國精神
臺兒莊戰役中,黃埔將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奮戰、慷慨赴死,體現出他們所特有的黃埔精神,體現出他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壯麗風采。黃埔師生在臺兒莊大戰中,體現出孫中山先生關于建立黃埔軍校的辦學初衷和育人根本,這即是對黃埔師生進行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
臺兒莊大戰,展開了_一幅幅慘烈而悲壯的歷史畫卷,托舉出一張張英武而鮮活的面孔,閃亮了一個個舍生取義、大氣凜然的不朽靈魂。他們是黃埔軍人,無論是國民黨軍人,還是中國共產黨軍人,他們都是中國軍人。他們中有的人屬于正規軍,有的人來自雜牌軍,有的人甚至來自地方軍閥和游擊隊;他們有的人是高級指揮官,有的人是普通士兵。他們在這場戰役中或當主角,或做配角;或當指揮員,或做敢死隊員。但他們全都在黃埔軍校這個大熔爐里鍛煉過,在臺兒莊大戰的烽火中再次淬火磨礪。他們共同擁有的是黃埔精神、中華之魂。而這種精神和魂魄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血性,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華夏兒女不甘屈辱和奴役的抗爭氣質,全程貫穿著愛國主義,充盈著威武不屈的大無畏氣概,彌漫著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家國情懷。
臺兒莊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空前絕后的里程碑意義,創造了抗戰史上的許多個以國家為大背景的“第一”:這是影響最大、最受矚目、最振奮國人抗戰決心和信心的一次戰役;這是牽動國民政府高層人物最多的一次戰役,除李宗仁、白崇禧親臨一線指揮外,蔣介石親自調兵遣將,多次到臺兒莊督戰;這是國民黨軍隊摒棄前嫌、拋卻派系之爭、同仇敵愾、空前團結的第一次戰役;這是中日雙方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中方3萬余將士殉國,日寇1萬余殞命。以這樣一場奇偉而壯美的戰役為背景,更加凸顯出黃埔師生的愛國情懷、戰斗氣概及軍事才華。
參加臺兒莊戰役的黃埔師生,為國效命,血灑疆場,這正是黃埔精神“愛國革命”主要內涵的充分體現,也充分反映了孫中山先生“創造革命軍隊,挽救中國危亡”,創辦黃埔軍校的根本宗旨。
(二)犧牲精神
勇于犧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脈;崇尚英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崛起必須擁有的自強情懷。1938年春,參加臺兒莊作戰的眾多出身黃埔軍校的中國軍隊將士,拼死抵抗日本侵略軍瘋狂進攻,魯南大地至今傳頌著他們的鐵血傳奇歷史故事。
戰斗初期,日軍憑借炮火優勢,攻入臺兒莊城內。之后,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雙方展開了巷戰、肉搏戰,臺兒莊城內槍林彈雨,血流成河。中國軍隊的陣地白天丟失了,晚上利用日軍飛機、坦克、大炮不能發揮作用的機會再奪回來。
3月27日,是臺兒莊戰事趨向激烈的時刻。蔣介石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陪同下,來到臺兒莊南車站。他勉勵堅守臺兒莊的第31師師長池峰城,鼓舞前方將士士氣。黃埔軍人池峰城堅決表示:“我師絕對戰斗到底,與陣地共存亡,以報國家。”并立即組織敢死隊,發誓奪回被日占領陣地。在此之前,攻城的一個營士兵全部犧牲,再上一個145人的連,只剩下18人負傷后活著回來。報名參加敢死隊的戰士們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依然踴躍報名。池峰城宣布:“敢死隊每人賞大洋30塊。”報名的勇士當即表示:“要錢干什么?我們打仗是為了不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作日本人的奴隸,是要爭取民族的生存和解放。”3月28日晚,英勇的敢死隊隊員身背大刀,每人配備兩顆手榴彈,勇猛地沖向敵營,與日軍展開慘烈的肉搏戰,在后援部隊的支援下'發起了反沖鋒,終于奪回了陣地。而57名敢死隊員只剩下11人。同時期,黃埔軍人關麟征的第52軍和王仲廉的第85軍在外線向棗莊、嶧縣日軍側背發起猛烈攻擊。再次激戰4天后,中國軍隊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余日軍殘部向嶧縣、棗莊撤退。
有親歷者回憶臺兒莊室內逐屋爭奪戰,驚險場面歷歷在目:“第31師王冠五旅長陪同我們參觀戰場,他邊走邊談,告訴我們,當臺兒莊內激烈巷戰時,就是墻上一個槍眼,雙方都奮力爭奪。一次,日軍的刺刀已插進我軍守衛的墻內,我們的戰士立即把刺刀抓住。刺刀刺破了戰士的手掌,流血不止,但戰士死不放手。另一位戰士沖進鄰室,用手榴彈結束了敵人的生命。”(陸詒《團結抗戰的典范》,載1993年5月12日《人民日報》)
第30軍軍部副官倪志本回憶:大戰前一階段,敵機群輪番轟炸,戰斗進行得相當艱難,各師長急得跳腳亂罵。在巷戰最激烈的時候,第186團團長王冠五曾一日之內兩三次被人從打塌的房子內扒出來。4月1日、2日,官兵們手持大刀,以血肉之軀與敵廝殺,其慘烈非筆墨所能形容。
臺兒莊大戰,中國軍隊取得了輝煌戰果,擊潰了日本侵略軍磯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兩個精銳師團的主要部分,殲敵2萬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此役,嚴重挫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遏制了日軍侵華的兇猛勢頭。1938年4月2日的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斗詳報》中記載:中國軍隊官兵“憑借散兵壕,全部守兵頑強抵抗直到最后”,“尸山血河,非獨日軍所特有”。
“戰地桃花,沂水皆赤,黃土變成血泥。”濃春的季節里,正值春光無限。經過長達半個多月的拉鋸血戰,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血泥”湮沒了桃花,浸紅了所有春花。黃埔軍人在臺兒莊戰役中,表現出了凜然的民族氣節和熱血的男兒本性,他們面對強敵的兇猛炮火,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視死如歸,以鮮血和生命抵擋住了日軍一波又一波的猛烈進攻,守住了城池,更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最終贏得了勝利。臺兒莊大戰,震驚中外;臺兒莊,從此成為中華民族揚威的不屈英雄之地。在這塊烈士鮮血澆灌過的土地上,中國軍人的流血犧牲精神,黃埔英烈的奮勇不屈英魂,流芳千古,光昭日月。
黃埔師生在臺兒莊戰役中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是數以萬計的臺兒莊抗戰者的生命絕響,也使之成為黃埔師生的沙場生命大合唱。
(三)團結精神
臺兒莊戰役,擊潰日軍兩個師團,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這也是國共兩黨以及各地方派系軍隊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豐碩戰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抗日游擊隊,在鐵路、公路干線大力開展游擊戰、伏擊戰,破壞日軍交通運輸線,打擊和鉗制日軍,使日軍自顧不暇,很難為臺兒莊提供兵力和物質支援,有力地配合了臺兒莊的正面作戰。
戰區司令官、黃埔軍校原教官陳誠在《臺兒莊殲滅戰》總結中說:在華日軍計有55萬人(不包括東北四省的),而參加臺兒莊會戰的不過五六萬人,“彼何以不抽調他處兵力增援?此蓋因我采用游擊戰以來,各處圍殲其少部,襲攻其后方”,“故臺兒莊之戰勝,在戰略上觀察,乃各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
黃埔軍校原教官聶榮臻在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一書所作序中寫道:“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血和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奮戰了8年之久,這是一次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兩黨同各民主黨派、各階級各階層愛國人士聯合進行的神圣的民族戰爭。至今,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許多為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與在抗戰期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的無數共產黨員、我軍將士和人民群眾一樣,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非中央嫡系的滇軍、桂軍、川軍中的黃埔將士也同樣發揮了抗日模范軍人的作用,如滇軍第60軍參謀長趙錦雯(黃埔3期工兵教官)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后又參加了武漢保衛戰。黃埔軍人曾澤生、潘朔端等繼續在正面戰場殺敵,接下來的武漢保衛戰、崇陽之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都有他們率領滇軍浴血奮戰的矯健身影,后又在滇西配合遠征軍反攻,立下赫赫戰功。1945年9月,他們率部進入越南,在河內接受日軍2萬多人投降,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臺兒莊一戰,大大地鼓舞了中國軍隊的抗日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使日軍十分震驚,一向輕視中國的西方列強,也不得不因此而對中國軍民刮目相看。
(四)責任擔當精神
敢于擔當,敢于負責,是黃埔軍人的本色和基本素質。從上至最高軍事指揮,中在機關參謀人員,下到前線各級指揮員,在臺兒莊戰役中無不顯現出各負其責、不推諉的責任擔當精神。臺兒莊大戰,可以說是黃埔軍校師生在魯南大地馳騁疆場上演的一堂軍事教學、黃埔精神實踐課。
時任蔣介石的副官居亦僑在《臺兒莊大戰親歷記》中記述:4月3日,臺兒莊前沿陣地第31師電訊聯系突然中斷,李宗仁急電向蔣介石告急。蔣看完急電,神色驟變,憤憤地對副官居亦僑說:“備車到機場,馬上飛徐州!”“飛抵徐州后,他要求派人去前線,慰問并聯系。我站在一邊自告奮勇:委座,派我去。師長池峰城、旅長王冠五都是我的好友!蔣聽后說:好,你快去。我火速啟程,經乘車和步行到達前沿,和池師長等陣地相逢。師長池峰城、旅長王冠五,已經血戰六晝夜未下火線。他們聲音嘶啞,眼睛里布滿血絲,精力卻很旺盛。他們告訴我:第31師已經損失70%,我軍已經擊毀日軍4輛坦克,打落日機1架,擊斃日軍63團團長等。”
前線各級指揮員守土有責,以鮮血和生命承諾,履行職責,即互相支援又分工分明,堅守陣地,智勇兼備,堅決完成戰斗任務。由于敵軍裝備精良,第52軍軍長關麟征指揮部隊白天以防守為主,采取夜間出擊、逐村包圍殲滅的戰法。當日軍負隅頑抗、龜縮拒降時,即下令用火攻的戰法,少數士兵用云梯上屋縱火,迫使頑敵外逃,以便就地殲滅。這種打法,部隊名之日“煽風點火戰術”。
信任是責任的基石。敢于擔當,敢于負責,建立在上下級共信、公信的基礎上,這種指揮鏈條關系在戰場上尤為重要。“4月3日,臺兒莊在最危機之時,王冠五旅長所部僅占城內五分之一,眼看此最后根據地即將不保,后方司令部打電話問他怎么樣時,他說不要緊。前方下級干部問他如何支撐這樣危難的局面時,他說自有辦法。其實,他哪有什么特別的辦法。不過,他相信上級長官一定會全力支持臺兒莊,絕對不會做退后的打算。同時,他相信部署抗戰的決定不會動搖,他的部下對他也是如此信任。因為有此互信,故造成牢不可破的共信。池師長不僅是他的直屬長官,而且是負責保守臺兒莊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臺兒莊的實情,當他聽到王旅長說不要緊時,一面感動,一面立刻吐出一口鮮血,因為他確實知道不要緊的實際,是如何要緊啊!”(范長江《血戰臺兒莊故事》,載1938年4月18日《大公報》頭版頭條)
第185團2營5連牛洪凱連長回憶:反攻勝利后,池峰城師長正在開會,從戰場上歸來的王冠五旅長急沖沖來見師長。池師長赤腳出迎,高聲對王冠五說:我這里跪迎了!王旅長急忙趨前,握著池師長的雙手。兩人相對無言,眼中淚水奪眶而出。這兩個黃埔硬漢的淚水中,又有多少親兄弟般的信任和上下級責任擔當,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守土有責,浴血奮戰;各負其責,服從指揮。一切都已經定格在血火的戰場上。
臺兒莊大戰取得勝利之后,參加過此役的黃埔將士的戰斗意志和戰術素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抗日戰場上,他們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豫湘桂會戰、豫西鄂北大捷等抗日作戰。他們奮勇殺敵,戰功卓著,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此后,黃埔軍校師生在抗戰中戰功顯赫,名將輩出,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與黃埔精神的熏陶和不斷充實升華有著最直接的基因血緣關系。
黃埔軍人徐向前元帥曾經滿懷深情地揮筆寫道:“黃埔軍校師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臺兒莊戰役中的所有黃埔軍人及全體將士,誓死抵抗外來侵略,以國家民族存亡為重,共赴國難,共同對敵,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精忠報國,在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頁。他們為國家和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勛,永彪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