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勇
3月,黨的十九大之后首次全國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修憲、機構改革、人事換屆等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議程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岸關系面臨更多風險挑戰的背景下,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如何闡述、對臺工作如何開展,兩岸關系如何發展,受到兩岸各界的高度關注。涉臺論述突出反“獨”促統主線
在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俞正聲主席的政協工作報告、汪洋同志在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上的講話,以及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接受媒體訪問時的講話和解讀等,構成了今年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的完整論述,集中反映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在面對當前兩岸關系形勢更趨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央保持對臺大政方針的延續性,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大力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體現了高度的戰略定力與戰略自信。
一、重申對臺工作的基本原則,強調對臺工作要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表示,“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繼續貫徹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對臺工作和處理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是對臺工作的任務。張志軍認為,過去,我們很多都只是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次,不僅僅提到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也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二、發出反對“臺獨”分裂的時代最強音。正如張志軍所說,2018年兩岸關系更趨嚴峻復雜,對臺工作也面臨更多風險和挑戰,主要是因為臺灣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島內各種分裂勢力動作頻頻、興風作浪,外部勢力也加大了干預、介入力度。針對當前形勢,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對“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警告,正告“臺獨”分裂勢力“一切分裂祖國的行徑和伎倆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都會受到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首次發出“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絕對不能也絕對不可能從中國分割出去!”的時代強音。大陸方面多次重申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任何“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
三、提出積極推進對臺工作的具體政策措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臺工作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近年來,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主動作為,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積極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取得可喜的成效。今年首次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結合日前出臺的31條惠臺措施,“我們不僅要把31條措施落實到位,還會根據新情況新需求,研究出臺更多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
四、呼吁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對臺工作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廣泛團結臺灣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點出“兩岸同根,骨肉相親”,呼吁“兩岸同胞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必將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臺灣社會輿論熱議全國兩會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適逢歷史性盛會,島內媒體格外重視。臺灣主流媒體拿出主要版面和黃金時段,追蹤會議進程、捕捉會議亮點,解讀兩會召開對兩岸關系的重要影響。縱觀整個兩會過程,島內輿論始終高度關注攸關大陸發展前景的修憲、機構改革、人事換屆等重大議程,在涉臺部分尤其關注習近平主席在全國人大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熱議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認為大陸對臺政策與十九大精神一脈相承,仍然堅持和平統一基本方針積極與臺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直接面向臺灣同胞主動出臺含金量高的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吸引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到大陸發展成長;同時堅守兩岸關系發展的底線,強調堅持在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習近平主席特別發出反“臺獨”分裂的時代最強音,充分展現大陸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定決心。
一、高度關注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
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島內引起強烈反響。島內各界紛紛表示,習主席的講話充分體現了大陸愿與臺灣民眾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與善意,更是針對當前兩岸關系復雜嚴峻的形勢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堅決反對“臺獨”分裂、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定態度,發出了反對“臺獨”分裂的時代最強音。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認為,當前兩岸關系及國際形勢都出現了新變化,習主席的講話針對性強、具有重大意義。“講話表現出對臺灣民眾的善意和關心‘軟的更軟,對分裂勢力發出明確警告‘硬的更硬。”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方面強調了中國人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國家的行動,并且不允許任何一寸領土從中國分割出去,所以“臺獨”勢力不要再癡心妄想,自欺欺人;另—方面,講話體現出以和平統一作為處理兩岸關系的主導方針,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表示,大陸對臺灣人民將更“軟”,對民進黨當局可能更“硬”,如何面對兩岸新情勢,臺灣需有所行動,蔡英文當局要有新做法。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習主席的講話強調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展現出對臺灣同胞極大的誠意善意,“日前大陸公布的惠臺31條措施就體現了這一精神,相信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必能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愛,進而深植民族情,激發愛國心”。他還表示,習主席講話斬釘截鐵地宣示“偉大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絕對不能也絕對不可能從中國分割出去”,這對“臺獨”分裂勢力產生巨大震懾,也發出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最強音。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紹成認為,“講話凸顯大陸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對島內‘臺獨勢力更強硬,對兩岸關系發展趨勢的底氣更足、信心更大”。
臺灣主要媒體也紛紛在重要版面大篇幅報道習主席的講話。《中國時報》分析文章指出,現場如雷的掌聲顯示大陸堅定的反分裂立場,如果民進黨和“臺獨”勢力誤判情勢,以為可挾洋自重,必將自食惡果、玩火自焚。
二、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臺灣輿論和學者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雖然篇幅不長,但言簡意賅、重點清晰,與中共十九大精神一脈相承,其重點包括堅持一個中國、反對“臺獨”的原則底線,采取積極主動措施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呼吁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社會尤其關注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認為展現高度善意,與之前發布的31條惠臺措施相呼應,表明大陸直接訴諸臺灣民眾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對臺政策思維的重大轉變。
《中國時報》評論認為,從中共十九大到今年兩會,大陸對兩岸關系的論述中,“反‘獨”“促統”“同等待遇”是三個關鍵詞。“反‘獨”劍指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促統”是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同等待遇”是直接訴諸臺灣民眾。《旺報》認為,大陸近期許多作為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直接訴諸臺灣民眾,對臺當局“硬”,對臺民眾“軟”。今年報告還提到了“兩岸同根,骨肉相親。兩岸同胞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必將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這是將兩岸的縱深提高到民族復興的高度。從政府工作報告看,大陸對臺工作重點包括: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原則絕不會退讓;絕不讓“臺獨”有存活空間;民進黨當局加以阻撓也抵擋不了大陸的對臺工作;臺灣問題的解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工商時報》表示,報告中蘊含著今年大陸發展的“財經密碼”,相關措施將有利于大陸臺商及兩岸經貿發展。希望民進黨當局認識到,大陸經濟好,臺灣經濟也會加分。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中共十九大和2018年對臺工作會議確定的基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九二共識”作為政治基礎,“硬”的一手反“獨”,“軟”的則從兩岸社會經濟文化交流著手,爭取臺灣民眾認同。張五岳認為,31項措施只是“起手式”,大陸選在兩會舉行前夕提出,目的是希望引起更多討論,接下來,大陸相關方面會提出具體方案,落實“同等待遇”。臺灣學者王昆義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與最近大陸發布的31條惠臺舉措相互呼應,必將吸引更多臺灣同胞到大陸發展,兩岸經濟民生上的融合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兩岸融合不僅關乎兩岸人民福祉,更關乎民族復興的共同責任。
三、客觀認識大陸對臺政策產生的積極效應
全國兩會所宣示的對臺政策措施,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為指引,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逐步落實“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積極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對比臺灣社會政治內耗、經濟困頓、低薪失業等問題難解,大陸對臺政策所產生的積極效應已在臺灣社會發酵并被臺灣社會各界所逐步認識。在兩會期間,由于大陸對臺政策的進一步宣示,日前出臺的“惠臺31條”政策措施產生更加廣泛積極的效應。如臺灣《遠見》雜志針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進行民意調查,結果發現,有61.6%年輕人在惠臺措施實施后會增加到大陸發展意愿;而18至29歲年輕人在10年前認為大陸對臺最不友善,如今180度大轉變反認為大陸最友善。
除針對具體的政策措施反響積極外,蔡英文上臺執政兩年來,臺灣民意在大陸對臺政策牽引下'已經出現積極變化,主要表現在主張兩岸統一的臺灣民意呈上升趨勢,主張“臺獨”的則下降;主張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者也在增加,主張臺灣人非中國人者則減少。此一現象正好和推動“臺獨”及大肆“去中國化”的民進黨當局兩岸路線背道而馳。今年《遠見》雜志發布的年度民調顯示,主張兩岸統一的比率為14.8%,比一年前的9.3%多出5.5個百分點;主張臺灣“獨立”的比率為21.1%,比一年前的23.4%少T2.3個百分點。而一年前《遠見》的民調中,主張“臺獨”者已是歷年最少,今年繼續呈現“統升獨降”的現象,使得主張統一的比率升到十年來最高,主張“臺獨”的比率降至十年來最低。臺灣輿論解讀認為,由于大陸對“臺獨”問題表現了絕不妥協的立場,又加強針對臺灣各界制訂利多政策,促使更多臺灣民眾認知“臺獨”既然沒有可行性,甚至會引爆臺海戰爭,不如接受兩岸互利合作,從而重新思考兩岸關系的未來。
臺灣社會高度關注全國兩會,本身已說明兩岸關系成為影響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臺灣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修憲、機構改革、人事換屆等事關大陸未來發展前景的重大舉措,通過主流媒體和各界人士的報道解讀,已充分認識到全國兩會釋放出的對臺政策信息,民調顯示大陸發展已對臺灣社會產生重要積極影響,臺灣社會的民意已發生顯著變化,尤其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印象已大有改觀,希望到大陸發展的意愿大幅增加,紛紛呼吁蔡英文當局和民進黨應認清兩岸關系發展的大趨勢,順應歷史潮流,拋棄“臺獨”立場和“挾洋自重”的政治思維,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搭上大陸快速發展便車,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此,臺灣的安全發展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否則,將陷于無休止的對抗、沉淪與險境之中而沒有出路。
(作者為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