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匯率波動加劇,使得匯率風險程度加大,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進行,又使得經濟波動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速度也得到了加強。如何降低一國因匯率波動對GDP增長造成的影響,成為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1.三元悖論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M-F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論”,即匯率穩定、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三者之中至多同時實現其中兩個。70年代,多恩布什對M-F模型進行了擴展,提出了“匯率超調”模型,認為不同市場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浮動匯率制度存在缺陷。
2.貨幣區域理論的發展
蒙代爾(1961)通過建立“最優貨幣區理論”試圖兼收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的優點。蒙代爾提出可以根據地區相關性來把世界劃分為若干個貨幣區,在貨幣區域內的各成員國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甚至是使用統一貨幣,而對外則實行聯合浮動的匯率。該理論奠定了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基礎,在此之后,麥金農(1963)、凱南(1969)、英格拉姆(1969)等經濟學家又對該理論進行了發展與創新。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歐洲貨幣聯盟的啟動,貨幣區域理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加入貨幣區的成本和收益上。對此,格勞、泰勒和馬森等人做了大量相關研究。
對于不同經濟體量的經濟體而言,降低匯率風險的具體形式有很大差異:
(1)對于經濟體量相對較大的國家而言,首先,由于自身的經濟實力和整體規模較大,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也較高,本幣幣值會相對較為穩定;其次,其國內市場潛力較大。因此可以通過拉動內需,降低對外的依賴程度,以此來降低匯率風險對其GDP的負面影響,即降低凈出口占本國GDP的比重。
(2)而對于經濟體量相對較小的國家,其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不足,因此主要有兩種方法降低其匯率風險:第一種是依附于別國強勢貨幣,實行貨幣替代,又叫“美元化”。但依附別國貨幣需要兩國在經濟、政治方面有著較強的聯系,因此有著諸多限制,且從長期來看,可能會使得本幣逐漸被其依附的貨幣所取代,故此種方法本文不再過多贅述。另一種降低匯率風險的方式是組成貨幣聯盟,即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相近的國家讓渡出各自的貨幣主權,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采用統一貨幣,經濟聯盟以一個整體的姿態出現在國際市場上,協同行動,以降低匯率的波動性和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為了證明本文所提的不同經濟體量國家降低匯率風險對其GDP影響的兩種方法,本文提出并試圖驗證如下兩個假設:
假設一:經濟水平相近似的兩個國家中,經濟體量更大的國家有更強的風險抵抗能力。
假設二:對于同一國家而言,當加入區域性經濟聯盟之后,可以顯著提高其對匯率風險的抵抗能力。
注:本文中對匯率風險抵抗能力的定義:指當匯率產生波動時,一國的GDP增長率不受影響的能力。
Yi=c+αXi+ei
(1)
模型(1)中,Yi是實際GDP增長率,由名義GDP扣除通脹率后得到的實際GDP計算得出,基期為1960年;Xi是匯率波動率,Xi=(Et-Et-1)/Et-1,反映了一國貨幣升值或貶值的幅度,E為該國貨幣換成1美元的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
1. 經濟體量的大小對匯率風險抵抗能力的分析
假設一:經濟水平相近似的兩個國家中,經濟體量更大的國家有更強的風險抵抗能力。
樣本取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1962-2016年的數據,樣本容量55,使用EViews軟件進行OLS分析,試圖探索不同經濟體量的國家的GDP增長率受匯率波動的差異。
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都是非洲的石油出口國,經濟結構類似;凈出口占GDP的比重較大且數值相對接近;經濟體量差距較大。

表1 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的實際GDP增長率與匯率波動的回歸結果
注:所用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
回歸結果顯示:
(1)在5%水平下,兩個國家的α系數均顯著,說明匯率波動對其GDP增長率影響顯著。其中,阿爾及利亞的α系數表示匯率波動率平均每增加1單位,實際GDP增長率平均減少0.5947個單位,尼日利亞的α系數表示匯率波動率平均每增加1單位,實際GDP增長率平均減少0.1822個單位,阿爾及利亞的α系數大于尼日利亞的α系數,說明匯率平均每波動一單位時,阿爾及利亞的GDP增長率受影響平均較大。
(2)阿爾及利亞回歸結果的標準差較大,說明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少的國家波動的程度也較高。
(3)阿爾及利亞的R方較大,說明其實際GDP增長率收到匯率影響的部分較高。
回歸結果支持了假設一,即一國的經濟體量越大,其對匯率風險的抵抗能力越強。
2. 貨幣聯盟的效果分析
假設二:對于同一國家而言,當區域性國家組成區域性經濟聯盟之后,可以顯著提高其對匯率風險的抵抗能力。
出于對凈出口影響力以及樣本數量的考慮,本文選用了盧森堡1961-2016(1999年因技術因素排除)的數據作為樣本來源。盧森堡是歐盟成立的六個核心國家之一,且凈出口占其GDP比重較大,在樣本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較容易得到可靠結果。
本文同樣采用模型(1),回歸(1)是盧森堡加入歐盟之前的實際GDP增長率與匯率波動率之間的回歸,Yi為實際GDP增長率,Xi為盧森堡法郎在對美元直接標價法下的波動率,樣本取1961-1998,共38個樣本;回歸(2)是盧森堡加入歐盟后的實際GDP年增長率與匯率波動率之間的回歸分析,Yi為實際GDP增長率,Xi為歐元在對美元直接標價法下的波動率,樣本取2000-2016,共17個樣本。

表2 盧森堡加入歐盟前后實際GDP年增長率與匯率變動率的回歸結果
注:所用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
回歸結果顯示:
(1)在1%水平下,兩次回歸的α系數均顯著,說明匯率波動對實際GDP增長影響顯著。回歸(1)的α表示在加入歐盟之前,盧森堡法郎匯率變化率平均每增加1個單位,盧森堡的實際GDP增長率減少1.0924個單位;回歸(2)的α系數表示在加入歐盟之后,歐元匯率變化率平均每增加1個單位,盧森堡的實際GDP增長率平均減少1.0029個單位;其中回歸(1)的α系數大于回歸(2)的α系數,說明在加入歐盟后,平均每單位匯率變動率的變動對盧森堡實際GDP增長率的影響下降了,即盧森堡的匯率風險抵抗能力在加入歐盟之后增強了。
(2)回歸(2)的標準差和R方的數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可能是回歸(2)的樣本比回歸(1)少所導致。
總體來說,回歸結果支持了假設二,即形成區域性經濟聯盟之后,一國的匯率風險抵抗能力會顯著提高。
在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相近的國家之間,一國的經濟體量越大,其風險抵抗能力越高。可能原因如下:(1)經濟體量大的國家,在匯率變動使得進出口發生變化時,國內市場有相對較大的相反力量抵消或吸收了匯率變動帶來進出口的變動,使得其實際GDP的增長較為平滑。(2)經濟體量大的國家,其GDP中受國內因素影響的部分比重較大,因此當匯率波動時,其GDP受到的影響較小。故經濟體量大的經濟體可以選擇拉動內需,降低凈出口占GDP的比重來提高自身的匯率風險抵抗能力。
在組成區域性經濟聯盟之后,單個國家的匯率風險抵抗能力上升。可能原因如下:(1)由于其使用同一種貨幣,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當因匯率波動產生外部沖擊時,沖擊的效果被多個成員國共同分擔,因此單一國家受到的影響得到降低。(2)組成經濟聯盟后,其總的經濟體量上升,增強了共同貨幣的穩定性,使其匯率的波動有所降低,增強了穩定性。故經濟體量小的經濟體可以選擇組成區域經濟聯盟,提高自身的匯率風險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