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外交事務》
9/10月
在技術樂觀主義者看來,互聯網數據是一片新沃土。確實,只擁有數據的公司現在比實體公司更有價值,就像湯姆·古德溫所說的:“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Uber并不擁有出租車,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Facebook并不產生內容,世界上最有價值的零售企業阿里巴巴并沒有存貨,世界上最大的住宿提供商Airbnb并沒有物業。”2006年,世界上市值最高的6家公司有3家是石油公司,只有一家是技術公司;到了2016年,只有一家是石油公司,其他5家都是技術公司了。然而,我們和數據的關系并不都是正面的,而是錯綜復雜、弊病叢生。事實上,互聯網并不是免費的,人們支付的代價是自己的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被隨意收集和買賣并用于他們并不知曉和同意的用途,比如劍橋數據公司利用從Facebook搜集的選民信息影響美國大選的事,它展示了數據使用不當對民主體制的威脅。過去,大公司最多能影響和操縱價格;今天,大公司能影響和操縱人們的想法。
【日】《鉆石周刊》
9月1日
1978年,中日兩國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隨著改革開放,兩國在工業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但由于產業戰略不同,80年代曾在汽車、家電、IT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日本在這40年內逐漸與中國調了位置。80年代尚屬日本電器制造的黃金時期,索尼公司制造出了Walkman隨身聽和手持迷你攝像機,先鋒公司做出第一臺業務用鐳射影碟播放器,NTT公司推出車載電話,富士研發出等離子電視,卡西歐推出數碼相機。而同一時間,中國剛剛開放外資進入,鄧小平訪問日本視察了新日鐵、松下電器、新干線。到了21世紀初,日本電器企業輕視半導體,把重心壓在了“電視”的先段技術開發上,這讓電器產業受到了致命傷。之后三洋賣身,夏普賣身,東芝解體,日本電器行業從此進入寒冬期。而與此相對的中國,大企業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成長、兼并、收購,尤其在2010年后投資收購的世界一流企業使得中國電器行業實現了技術上的彎道超車。
【美】《大西洋月刊》
9月
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但境內有一些不講阿拉伯語的黑人少數族群,大概有7萬人。1989年,毛里塔尼亞政府在民族主義勢力的推動下,用暴力的方式將這些人驅逐出境并取消了公民權。經過多年的漂泊之后,其中的3000人在1990年代輾轉到了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并建立了自己的社區和清真寺,但他們一直沒有獲得美國的公民權,每隔一兩年,法官就要重新檢視他們的文件,決定是否要將一些人驅逐出境,但這種驅逐并沒有真的實施,因為這些人無處可去,只要沒有違法行為,移民海關執法部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縮寫為ICE)一直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特朗普上臺之后,情況完全不同了。此前這些人每隔一兩年要到ICE報到一次,現在改為每個月一次,而且ICE官員還會不定期造訪他們的家,有的ICE官員明言“我的工作就是讓你們離開這個國家”,并建議他們回到那個驅逐和不承認他們的故國,其中的一些人被迫到加拿大邊境尋求庇護。
【美】《紐約客》
9月3日
1989年2月,36歲的蘇聯外交政策專家弗朗西斯·福山在芝加哥大學發表了一次演講,這次演講的背景是兩個月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聯合國做出的承諾:蘇聯將不再干涉東歐衛星國的事務。福山的演講引起了《國家利益》雜志編輯的注意,他們以《歷史的終結?》為名刊發了這次演講。《歷史的終結?》一文發表后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轟動,寂寂無名的福山一夜之間成了明星學者。然而,29年后的今天,在特朗普當選和民粹主義上升的背景下,西式自由民主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脆弱。福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的思考體現在新書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里面,他認為自由民主社會正斷裂為按照日益狹窄的身份劃分的碎片,這條路只會導致國家崩潰,整個世界會陷入無盡沖突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