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月
摘要:行政思想是人類行政活動和相關行政體系的有機結合的思想體系,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涵義以及其深遠的影響意義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討。本文系統的分析了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其創新之處。
關鍵詞:行政思想;全面依法治國;創新
行政思想自古有之,起源于早期人類社會的行政活動,只是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僅僅只有一些萌芽性的觀點和思想原則。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行政思想也逐漸被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對人類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十九大正式宣告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同時對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做了全面的深化。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思想的主要內容
自2001年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基本戰略以來,依法治國已全面深入人心,雖然過程中有艱難險阻,但是都被一一克服。現今,依法治國已全面升級為執政治國的基本方略,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歷史性發展,也正式表明我國進入到從法制到法治的發展歷程,極具深遠的影響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對行政思想的新的創新和論述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為我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指引方向。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立足之本,每個發展較好的國家,都必定有適合自身國情的憲法。因此我國最早的一部法律便是憲法,自此依法治國對我國來說便不再是空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鄧小平在講話中提出了我國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方針準確的對依法治國進行了闡明,彌補了我國當時一段時期的法律漏洞,為今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具有劃時代意義。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首次提出了“依法執政”的重要觀點,并正式下達文件,為我國的依法治國政策掀開新的歷史篇章。十八屆四中全會時,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因此,依法治國不僅僅只是一種執政的手段,它被賦予了全新的歷史意義與時代特性,法不僅僅再是治國的策略,還是執政、行政的依據與保證,在新時期,我國應該將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整體貫徹起來,“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建設。
二、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創新發展
(一)習近平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創新
十九大中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的行政思想是對依法治國思想的一種創新和開拓,給了其新的定義與特點,這種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是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結和延伸,對馬克思法治思想做了進一步詳細的闡述,也是對以前所有中國共產黨人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具有新時代獨有的特色。首先,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后,依法治國思想建設逐漸成為我國的核心思想,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班子積極建設依法治國思想,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的依法治國思想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創新和延續。其次,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屆領導人都不斷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核心地位和建設意義,并不斷加強法治建設,但是不同的發展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一個歷史性發展階段我國的依法治國基本思想也都各具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歷史性意義,習近平的依法治國思想是根據我國當前的具體國情與實際發展情況,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目標與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目標相結合,創新出的具有新時代特點的依法治國思想,是今后我國依法治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最后,新時代依法治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直都是我國長期堅持和推進的目標和方向,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主要體現之一,因此,我國也必須長期依法治國思想建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依法治國思想理論體系。習近平的新時代依法治國思想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國家法治建設的新階段,也全面推進了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執政方法和途徑,是全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發展和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主要手段,法治建設也是我國今后主抓的任務和目標。針對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與法治建設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法治中國這一全新概念,并對這一概念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創新的提出了法治建設的新觀點、新要求、新目標、新方案等,尤其著重強調了要緊抓法治建設的實施落實情況,法治中國這一概念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比如,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新的法治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是對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進一步延伸和闡明;十八大報告中的“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及“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等觀點與論斷都是對習近平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論述的創新延續。同時,我國還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從當前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正義以及我國和世界的和平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進行補充和完善,進一步的促進了國家的法治建設。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一切法律的源頭,因此依法治國建設就是對我國憲法的進一步創新和延伸,依法治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依憲治國,只有達到了依憲治國的基本目標,才能更好更穩定的開展依法治國。而且,我們不僅要依法治國,還要依法治黨、依法執政,認真處理好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還全面的創新的闡述了黨、法、改革、治理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極大的完善和豐富了我國的法治體系。
(三)強調守正創新的理論思維
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法治理論的獨有特點,守正指的是遵守我國無數革命先烈和領導人的思想和經驗,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經過近70年的創新和發展,已經逐漸完善,并形成了我國獨有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法治體系。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便是以此為基礎的延伸和創新,它涵蓋我國前幾代領導人的法治觀念。而創新指的是在原有基礎上創造新的事物、新的觀點、新的論斷。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出新觀點、新論斷,這些觀點是社會的需求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對我國法治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老一套的思想觀念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進行創新,以便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國的法治體系建設也是一樣,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相應的國情與社會需求也都不盡相同,因此,國家的每個發展時期都必須要去能與之相對應的法治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哲學工作者說過這樣的話,“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而他也是這樣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就是最好的體現與詮釋,因為只要有發展就必然會有創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