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四方為字,古今往朱為宙。
在中國,“年”是兩個時間。這個簡單的時間計量單位,一元復始的歲序代表了開端,桃符換新的節點蘊含著情感。星空浩瀚,地球章動,四季更替,草木枯榮。從人類意識覺醒開始,“時間”便如影隨形。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起源和消亡,都和時間緊密聯系在一起,時間也就成為人類文明歷史的主線。
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農耕時代,人們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太陽出沒、晝夜明暗交替的天象變化里,人們對“日”有了感性認識;在陰晴圓缺的悲歡中,有了“月”的概念;冷暖交替的節令,“年”也就成了觀象授時的重要時間單位,也成為人們休養生息的歡樂之源。
人類對萬物發展的辨識度,要求總會越來越高。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和乾清官前的丹陛上,各陳設有兩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文物——日晷與嘉量。史料說:公元前二世紀,日晷出現;公元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們設計出水鐘;600多年前出現了機械鐘;17世紀,單擺被用于機械鐘的設計,使其計時精度提高了近百倍;20世紀30年代,石英鐘誕生,計時精度進一步被提高。
時間總是在變化,計量她變化的工具和方法也始終在變化,這種變化,就成了人類科技進步最好的見證。
在一個科技相對未開蒙的年代,時序計算仍應該是一項繁復與神秘疊加的工作。幾十個世紀以來,宗教的教條和僧侶都參與時間計算,在歷法史上有關科學和宗教的頭緒,都起自于人類預期未來和為之準備的需要。
在今天,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時間成為許多數學公式和物理函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為表征物質運動的最基本物理量。人們對時光更迭的認知,從星球公轉規律晨昏醒定已經進化到160億年不差一秒的鍶原子光晶格鐘。
這是每個人都想自由擁有的時間,這是每段歷史都想亙古不變的歲月。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太陽每天升起,就像日子每天都是新的,我們對新總有不絕的渴望;就像隔絕不了時間一樣,我們也隔絕不了科技的進步,因為那是我們作為靈長類生物最原始的欲求。當新年的熹微曙光籠罩大地之時,當人類感知框架已經模糊于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剎那,科技的進步,成為我們對“年”最長情的告白!只有科技發展,照亮了歷史斑駁的暗影;只有科技發展,積蓄了社會前行的動力。只有智者蜂起,才能光芒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