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春霞
【摘 要】 目的:觀察針刺聯合中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50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行龍膽瀉肝丸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針刺治療,比較兩組證候積分、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00%)與對照組(8.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聯合中藥治療可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睡眠質量,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失眠;肝郁化火型;龍膽瀉肝丸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8)06-0119-02
入睡或(和)睡眠障礙造成睡眠質量或數量未達到正常生理需求的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即為失眠,主要表現為多夢、早醒、入睡困難、醒后乏力等,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1]。以往臨床上多采用抗抑郁、抗焦慮及鎮靜藥進行治療,療效尚可但易產生藥物依賴性[2]。失眠在中醫學中屬于“不寐”范疇,情志變化為其發生的主因,故臨床多主張從肝論治[3]。但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單純行中藥治療雖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其所需時間較長。基于此,筆者對我院5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進行對比研究,觀察針刺聯合中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康復科就診的肝郁化火型患者50例納入研究,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38.92±4.29)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2.87±0.42)年;觀察組男18例,女7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8.96±4.32)歲;病程4個月至5年,平均(2.89±0.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CCMD-3)中失眠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肝郁化火型失眠”診斷標準。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PSQI評分在7~15分范圍內;③年齡為18~60歲者;④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酗酒或濫用藥物者;②嚴重心、肝、腎、肺疾病、造血系統疾病及其他嚴重并發癥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④精神障礙癥狀或軀體疾病造成繼發性失眠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龍膽瀉肝丸(承德天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0565)治療,3~6g/次,2次/d,療程為15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針刺治療:取三陰交、太溪、足三里、行間、太沖、風池、內關及神門穴,使用“漢醫”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天津華鴻醫材有限公司,注冊證號20100138),規格為0.20 mm×25 mm,行常規針刺操作,采用捻轉瀉法,留針20~30 min/次,間隔5min行針1次,出現局部酸、麻、脹疼為宜,隔1d治療1次,1個療程10次,共治療3個療程。
1.5 評價指標 ①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時采用自制肝郁化火證候評分表評估患者癥狀改善情況,以舌脈、大便秘結、口苦、多夢健忘、脅肋脹痛、胸悶不舒、煩躁易怒、夜寐不寧情況為主要內容,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采用PSQI評分評估患者睡眠質量,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6]。②不良反應:統計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觀察組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對照組胃腸不適1例,頭昏1例,總發生率8.00%; 觀察組頭昏1例,總發生率4.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中醫學中失眠屬于“不寐”范疇,情志因素為其主因,而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忌郁遏,情志不暢將致肝失疏泄則郁,久則化熱,熱久生火,火熱上擾心神,渾身不安,則夜寐不寧[7]。因此,臨床治療中以調和陰陽、疏肝瀉火、安神為主要治療原則。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證候積分及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針刺聯合中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睡眠質量。龍膽瀉肝丸中以龍膽草為君藥,清瀉肝火;當歸養血柔肝;梔子、黃芩苦寒瀉火之效顯著;地黃補血滋陰;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之效顯著;柴胡可疏肝解郁,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肝膽、利濕熱功效,但其單獨使用起效緩慢[8]。針刺采用瀉法進行治療,并以三陰交、太溪、足三里、行間、太沖、風池、內關及神門穴為主,其中行間穴為足厥陰肝經穴位,針刺之清瀉肝經熱邪效果顯著;風池為陽蹺脈、陽維脈、手足少陽經之交會穴,針刺之有疏條肝膽之氣機、安心神之效;針刺三陰交、太溪、內關等穴有清肝經實熱,安心神之效[9]。聯合龍膽瀉肝丸使用,可進一步提高清瀉疏肝、寧心安神之效,進而從根本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睡眠質量。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表明針刺聯合中醫藥治療失眠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在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治療中行針刺聯合中醫藥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睡眠質量,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鄭舒月,王媛媛,彭浩軒,等.中醫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7,23(13):2662-2665,2670.
[2]金圭星,師樂,陳斯婧,等.抗抑郁藥對睡眠的影響及其機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1):10-14.
[3]李靜.疏肝法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觀察[J].光明中醫,2015,30(4):782-783.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88.
[5]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23-125.
[6]黃俊山,沈銀河,張婭,等.原發性失眠肝郁類證候分布及其診斷要素[J].中醫雜志,2017,58(3):237-241.
[7]劉佳,周曉柯.刮痧聯合穴位按摩治療不安腿綜合征所致失眠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2016,36(11):2030-2031.
[8]馬濤,黃璐,趙陽,等.針刺對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NE及PKC,BDNF表達水平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21):4071-4074.
[9]劉俊梅.加味疏肝湯治療失眠癥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相關激素水平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6,37(4):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