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小康生活的寬裕,廣場文化日益成為中國大部分新農村建設中最活躍的娛樂休閑。具有開放性、廣泛的群眾性、多元的自娛性等特征,發揮促進經濟增長、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激發社會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實地方文化內涵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具有美好而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發展;前景;多元化;文明建設
廣場文化,顧名思義為城市廣場所呈現的文化現象以及在廣場之中所展示出來的文化。它包括富有文化氣息、表現出較高美學趣味的廣場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設施;在廣場上進行的專業或民間的各種藝術性表演或展示;廣場中群眾性的各種娛樂、體育等休閑活動等等。廣場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各種含有文化與審美意味的藝術性活動在室外的一種文化表現式。
受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的制約,我們市農村文化廣場還很少,在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空前活躍的廣場文化,成了現代文藝貼近時代貼近鮮眾的大舞臺。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國樣眾文化的需求。鄉鎮廣場文化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傳播著健康文明的思想內容,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審美趣味的熏陶,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也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民間文化現象。是農村群眾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園地,綜合分析社會各方面因素,農村廣場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美好而廣闊的前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廣場文化促進了農村文化的大發展。群眾既是廣場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廣場文化的組織者,既是演員,又是觀眾。通過參與和觀看,在潛移默化中,人們的精神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廣場文化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已成為農村家喻戶曉的一項文化盛事,豐富和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廣場文化活動已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融入到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迸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廣場群眾性
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使整個社會氛圍變得積極向上,歡樂祥和,也促進了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農村廣場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增進了群眾之間的情誼。“廣場舞”已成為人們晚飯后必做的活動,無論春夏秋冬,一到晚上7點左右,人們便換上運動的便裝從四面八方走向廣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有跳扇子舞的、有跳健美操的、有打腰鼓的、有打羽毛球的等等。“廣場舞”不分年齡大小,小至兒童,大到70多歲的老人。“廣場舞”不論貧富,不分美丑,不論聰明與笨拙,只要你愿意,只要有時間,都可盡情跟著跳。活動活動手腳,聽聽音樂,忘記一切煩惱,減輕一天的勞累。跳累休息的時候,人們便坐在一起談心、交流,不會跳的動作可以相互學習,言談中呈現和諧的氣氛,從不相識到成為“舞友”.增進了人們之間的情誼。
政府投入使廣場文化不斷地向高層次發展。文化、政治、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相輸相成的關系。近年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逐步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人。我市就把鄉鎮廣場文化建設列人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拿出一定的資金投入鄉鎮文化廣場的建設,出臺財政補助政策,實現了廣場的綠化、硬化和亮化,完善了廣場功能。隨著政府對廣場建設投人的逐年增多,廣場文化活動的內容也同步增加,且以遞增的方式向高層次發展。
企業通過農村廣場文化做宣傳。廣場文化使本地鄉鎮企業的產品從廣播電視報刊上走到人們的前面,親切自然真實可信。企業通過公益性活動借助文化形式宣傳經營理念和產品優勢是投資少、見效快.易于被群眾接受的方式。從廣場文化活動來看,企業文化逐漸從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走向眾人矚目的前臺,成為受群眾歡迎的熱點。比如賣太陽能的廠家在鄉鎮文化廣場搭臺演出,通過演出吸引廣大群眾前去,把太陽能廣告宜傳到家、到戶。隨著廣場文化的日趨、經常化,政府職能部們將逐漸退出,在沒有行政干預的情況下,企業文化將更加生動活躍,豐富多彩,廣場文化的發展為企業搭建了一個宣傳產品的平臺。
文藝新人在頻繁的廣場文化活動中脫穎而出。鄉鎮廣場文化具有群眾積極參與進出自由的特點。文藝愛好者可以在這里不受任何限制地參與各類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確有實力者往往能夠-鳴驚人 脫穎而出。這些嶄露頭角的文藝新人在廣場文化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成熟,成為新的文藝骨干和文化事業的后續力量。經過文化部門的輔導和推薦,就會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全國性的文藝骨干。比如我市的機關舞蹈隊已走出界首市,到北京參加演出。廣場文化是發現人才的窗口,施展才華的舞臺,只要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去發展和培養,讓他們在廣場文化活動中發揮作用,進而引導廣場文化向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發展。
廣場文化成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寬闊美麗的廣場是新衣村文化建設中的一座豐碑,廣場構成了廣大群眾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文化廣場都可以成為調節大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廣場文化的連續與持久,又形成了農村良好的審美文化生態。廣場文化作為一種公共的群體行為,它依靠良好的審美文化生態,不僅是展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風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創造作用,因為它可塑造和優化大眾的群體文化人格。鄉鎮廣場文化是當代新農村大眾文化表現最突出的一種形式,它雖還不成熟,但卻深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動,由民間文化參與,是政府與民間互動的結果。它的文化價值、美育價值以及文化產業價值等應加以高度重視與開發,使其能真正成為農村文化的新資源,體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個性與文化品格。
總之,農村廣場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態勢蓬勃發展,遍布鄉鎮村落,聯系著千家萬戶,無論是鶴發童顏的老人,或是朝氣蓬勃的青年、還是稚氣未脫的小孩,都是廣場文化的“主力軍”,影響著億萬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它以自身獨特的魅力,煥發農民的精神,陶冶群眾的性情,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集中地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明進步程度。它必將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人們道德文化修養的提高,而不斷增加色彩和活力,成為新農村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