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與規模的擴大,信息化管理和數據分析已經是公司運營管理的必要手段,經過長期的數據及信息的積累與分析,在成本組成上非常關注原材料、人工、可變、固定費用等的數據逐步得以清晰和明確,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在成本組成上的細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質量成本管理中,降低質量損失,并對質量成本進行有效地、預防性的控制、對相關損失開展計算分析以及采取改進,將會給公司帶來效益。G公司(匿名)在2017年下半年導入該項目,按ISO9000標準對質量成本分級制定質量成本管理制度、根據GB13341《質量損失率與核算方法》對損失成本進行科目分類并核算質量損失率,促進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質量成本;質量損失率
1項目概況
1.1項目目標。該項目主要有三大主要目標:一是實現全員參與成本控制;二是改變原有成本意識:三是實現一定經濟效益,為質量經營決策提供價值依據。
1.2 項目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導入質量成本管理,推行質量損失率制度,在SAP系統中增加質量成本管理項目、QCC質量改進、KPI關鍵指標績效管理等模塊,來建立目標績效分析制度,改進公司最為關心的現場、質量、市場反饋等問題。通過QCC質量活動圈來改進和控制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改善過程可靠性,減少報廢與損失,降低損失率,增加企業競爭力。
1.3 主要質量管理方法及工具的應用。本項目借助于先進的管理軟件—SAP系統為質量成本的數據提取庫,可在系統中快速查詢中每個部門在產品實現每個階段所產生直接費用和非直接費用(物料、產品領取)。生產工序的質量狀況,建立跨部門項目小組并設立改進目標(如生產率提升小組、生產力提供小組等)、使用UMOS、Mini company、MPM等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損失,對于存在的不良和未達標的由跨部門項目小組開展QCC活動圈進行質量攻關、工藝改進。采用KPI關鍵績效指標法,將控制成本的科目與績效考核掛勾,激發員工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2質量損失率項目實施
2.1質量成本分類。公司根據ISO9000編制了《質量成本管理規程》文件,對質量成本分為3個二級項目:預防成本、鑒定成本、損失成本,下設18項三級項目。根據GB13341--質量損失率與核算方法中的規定,將質量損失成本分為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及售后費用三部分內容。通過損失成本的分析對比,找出問題點所在環節,尋求改進點。質量成本統計分析。公司建立《質量成本管控規程》文件,明確規定了質量成本分類,質量成本管控中各部門的職責、質量成本統計方法,質量損失率的核算及分析方法,并明確了改進的時機。以指導各部門對質量成本的管控,降低質量損失率。公司的統計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SAP系統,包括SAP系統分中SD(銷售與分銷)、DD(研發數據)、PP(生產計劃)、MM(物料管理)、FICO(賬務管理)五大模塊。每個新品導入時就對單個零件、材料在SAP系統中設置了產品代碼、價格、消耗定額,可輕松獲取新品研發過程、生產過程、售后各過程所產生的費用。生產成本外的其他費用設立費用科目代碼,由財務統一入賬。每個車間有專人使用SPC統計方法將產線的每日生產情況、質量記錄輸入共享平臺的EXCEL統計表,可在統計表中快速查看到每個單品、每個工序質量狀況。工序間損失的人工成本可根據統計表中損工時間(返工耗時、質量停工)計算得出(班組人數*損工時間*小時單價)。每月月初財務部成本會議導出SAP系統中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售后費用等質量成本科目進行歸集,生產部的統計員統計上月內部損失成本,并將統計結果交給財務部成本會計進行統一的匯總,最后,由成本會計核算質量損失率。每月例會上財務部、品管部從不同角度通報質量成本、質量損失率,進行分析尋找改進質量的途徑。
2.2關鍵績效指標分析機制。公司在進行質量成本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后,將主要質量指標分解到部門、車間、個人,通過公司、部門、個人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測量,進行質量分析和改進。通過會議溝通反饋渠道,匯總分析業績偏差原因,及時調整績效目標,計劃下一步行動改善措施。G公司將績效分析分兩個層次:一是公司層,公司領導對組織績效進行分析評價和分析:根據年度經營計劃,對公司規劃、績效進行討論分析,明確戰略方向、運營情況、費用管理等情況,為質量成本控制目標、質量改進和創新提供決策依據;二是部門級,職能部門對目標達成情況運用趨勢分析、橫向比較等統計分析方法對收集整合的績效數據和信息進行系統分析,查找不足問題原因所在,為尋求更經濟、顧客更滿意的質量水平提供依據;公司對績效分析結果進行匯總及整理后,將通過各級例會對其進行總結分析,確保績效分析結果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公司、部門、項目團隊及員工。這樣各部門、車間取得分析結果后將分別對所負責的關鍵績效的變化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制訂相應的對策、措施及改進計劃,最終確保目標的高效實現。公司每月進行質量分析報告,通過對各品類產品的外購外協件、自制件合格率、百萬件退貨PPM、上線合格率及成品NQSU進行分析,并將它們與目標進行對比,發現存在的不足,并積極進行改進。
3 項目實施效果
3.1 項目目標達成情況。經過項目實施,公司在多方面獲得改善:思想認識方面,實現了全員參與質量管理的目標;原料成本方面,建立了高素質的采購隊伍,設立專門小組進行采購計劃價實際價比較分析;人力成本方面,通過標準化培訓提高了員工實操能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方面,工藝得到了改進,技術難題的到了攻克。
3.2 管理效益。質量損失率制度的推行,使大家了解成本管理并明白成本管理不僅是高層領導的事,是和每個員工都有關系,懂得成本控制不僅僅能降低產品成本,還可以通過降低返工、報廢、降低生產成本等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通過質量成本、質量損失率的統計分析,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應用,各品類組積極運用QCC質量活動圈等工具建立改善小組積極尋求改進質量的最佳途徑,最為關注的現場問題、質量問題、市場反饋問題、員工素質問題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時也引進了其他的先進工具,如umos、Mini company、MPM 等,繼續在質量成本控制、降低質量損失率的路上尋找更多機會。
3.3社會效益。項目的成功推行,在前期設計開發階段預防質量,降低了后期的損失成本,提升了產品一次合格率,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生產過程的材料損失、返工損失以及市場的維修率,從而減少了廢棄零件的排放,減少了水、電、天然氣資源的使用和對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環境友好并與環境和諧發展。公司的項目實施后,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因此,公司為此擴大了生產規模,勞動就業人數增加到500余人,并且帶來了較好的社會效益。項目不僅為本公司帶來經濟增長,同時也帶動了供應鏈的經濟發展。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損失成本、減少了資源消耗,走出一條產品質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發展和環境高度協調統一的現代工業化道路,這也正是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它有利于對我國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QC小組基礎教材》,邢文英主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3.
[2]中國質量協會.QC小活動指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10.
作者簡介
林兵(1978.07-),男,本科學歷,秘書長。
(作者單位:浙江省質量合格評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