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平
摘 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歷經百年,雖然本人遭受諸多質疑,但是作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精神分析之父”,影響了許多大家。作為西班牙藝術的重要代表,胡安.米羅的藝術風格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但是最輝煌的時期則是其超現實主義風格時期,本文主要以精神分析法的方式對米羅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和闡述,從而發現其藝術的深刻意義。
關鍵詞:精神分析法;米羅;潛意識;超現實主義
精神分析法也稱作“心理分析法”,是人對現實社會的某種現象或者某些行為感到失望或者荒謬,以此通過自由聯想、或者移情,以“超現實”的夢境、幻想,超越現實世界的活動。超現實主義運動主要代表藝術家有達利、米羅、盧梭、雷尼等人,米羅作品成為其重要的代表。
一、走進米羅
胡安·米羅(Jean Miro,1893~1983)出生在西班牙蒙特羅依一個金匠世家。經過文藝復興影響的意大利,藝術影響深刻。早期米羅喜歡一些前衛的藝術家梵高、畢加索的作品,也大概如此,他早期的藝術風格含有立體派、野獸派、表現派和民間藝術的成分。
米羅從小體弱多病,身材十分矮小,眼睛碧藍碧藍的。米羅小的時候并不喜歡讀書,平時也沉默寡言,但是唯獨對繪畫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對大自然的風景非常的熱愛。在1907年,父親送米羅去巴塞羅那的商學院學習會計,但是他是在對會計提不起興趣,于是就背著父親偷偷地到巴塞羅那拉柳賈美術學校進修。米羅對繪畫具有很大的報復,1920年貧困潦倒的米羅初到巴黎,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米羅的藝術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繪畫天生具有孩童般的幼稚和快樂,具有給人快樂的力量。早起米羅受到梵.高和主體派的影響,明亮但又生硬。1923年,是米羅藝術風格的轉折點。他的繪畫內容逐漸從記憶中的現實世界變為幻想中的虛擬世界,畫作風格逐漸向超現實主義風格轉變。1930年他已經成為超現實主義派的領袖人物,具有很大的影響。隨后二戰爆發,米羅攜妻女顛沛于挪威、美國、巴黎。1983年12月25日,米羅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但是米羅的作品卻留在世間供人們瞻仰,這也是對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最好的紀念。
二、藝術風格的形成
超現實米羅本身具有極強的反理性、反現實的傾向。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本能的反對一切傳統的、自然地形式主義,于是他參加達達主義運動,逐漸畫風成為超現實主義派。他的畫作中,現實與夢境以看似荒誕的形式共存,但是夢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他的畫作很有節奏感,點、線、面完美結合,每個細節都飽含意義、富有情感。米羅作品中運用元素最多的就是耳朵、眼睛、昆蟲、蜥蜴、女人、鳥、太陽、星星等,它們總是以不可思議的形式組合在一起,但是在米羅筆下,和諧又富有趣味。
理論是以精神分析法為基礎的,是對超現實、超理智、潛意識現象的描述,它們超越了“理智”與“現實”的本身,將人類內心深層的對事物的行為與主張的本能以我們認為的抽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說它是本能的、潛意識的表現,所以我認為它既是有意識的又是無意識的。
受精神分析法的影響,米羅的作品把想象的、非循規蹈矩的東西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平衡畫面的圓點、扭動的曲線、各式的幾何構成,詼諧的、變形的動物,它們仿佛在嬉戲、笑鬧,群起而舞,節奏單純有力。那些變形的、扭曲的圖像從一點迸發而來,是從心靈深處激發的對大自然無限的情感。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研究“潛意識”現象,指出夢是人們在無意識里、對夢想的一種直接表現,是肆無忌憚的本質暴露。超現實主義作品就是把潛意識與夢境結合的產物。因此米羅的作品簡單明亮,有時又會對荒謬的世界發出幾聲嘲諷。
三、《人投鳥一石子》小評
《人投鳥一石子》是米羅超現實主義的早期作品,同時也是超現實主意的代表作品。
畫面中大片的黃和大片的藍把畫面分割出來,簡單明亮,左邊有一只鳥,右邊則是由曲線勾勒的奇怪的人,一顆石頭飛向了小鳥。與此同時畫家還描繪出了石頭運動的軌跡。大片的金黃色的沙灘是對情欲的一個符號,隱喻女性的性器官和乳房,情欲是人本能的所在,性欲是人生命的原動力,畫作中女人的乳房、魚與精子,這些都是畫家對生命原動力的幽默贊美。就像米羅自己說的“當我畫時,畫在我的筆下會開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時,形式變成了一個女人或一只鳥兒的符號……第一個階段是自由的,潛意識的。第二階段則是小心盤算。”
總結
米羅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反映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論觀點,作品元素很多都屬于超現實主義派。尤其在早期,米羅的畫面充斥著潛意識的符號,女人、蜥蜴、眼睛等。米羅與達利不同,達利屬于“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是符合“只有不可思議的東西才是美的(布洛東《超現實主義宣言》)”,而米羅則屬于“有機的現實主義”,是追求夢境、幻想的,與生命相關的抽象畫面。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導論中》中寫到:“藝術家的第一個目標是使自己自由,并且把他的作品傳達給其他一些愿望同樣被抑制的人們,使這些人得到同樣的發泄。”米羅通過孩童般的畫作來表達個性化的、充滿愉悅感的畫作,對故鄉的熱愛也充斥著米羅的整個藝術人生。從米羅作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對米羅的影響,他的作品充滿幻想,同時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藝術領域最好的詮釋。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著,騰守堯 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安德烈.布洛東著,袁俊生譯.超現實主義宣言[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3]馬瑩.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過程中的認知特征[J].海南大學旅游學院.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10期
[4]C·J杜卡斯著(美),王柯平譯.《藝術哲學新論》[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11月
[5]張天.符號的抒情世界——胡安·米羅的有機超現實主義繪畫[D].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與時代.2013年10月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與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