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與寫作又是相輔相承的,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讓學生讀中悟寫,讀中學寫,讀中練寫。讀寫結合是語文能力生長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略。
一、認真鉆研教材,找準語言文字訓練切入點夯實訓練。
結合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語感,吸納作者的表達方式,所謂的練筆點,指的是隨堂練筆的設計點,也是學生的讀寫結合點。那如何確定這個練筆點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挖掘教材經典語句,讓學生在模仿中練寫
模仿是人的學習方式,不唯是孩子,成年人也是這樣,所謂“上行下效”、“近朱者赤”,都是在這個意義上延伸開來的。語言是寫作的素材。學生有了生活感悟,若沒有生動活潑的語言,寫作時就會有言不達意的苦惱。因此,要寫好作文,首先應突破語言關。學好語言除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外,最好的途徑是在教學時找出文中的經典語句,讓學生反復領會,分門別類地進行仿寫訓練。如:在教學《鄉下人家》時,引導學生在體會了將動物植物進行擬人化描寫的表達效果之后,(幾場春雨過后,到哪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樣寫動植物,更加體現了它們可愛)學生躍躍欲試分別用朗讀表達這種情感,此時教師抓住時機讓學生進行仿寫,用上擬人方法,有的學生寫到:春天花園里蝴蝶穿著各色的花裙漫天飛舞。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寫的欲望被點燃被激發,同時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樣表達的好處。
2.看課文插圖開展“小練筆”。
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有條理的理清圖畫內容,幫助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將圖畫中的意思表現出來,從而使隨文練筆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降低了練筆的難度,激發了學生隨文練筆的興趣。
二、形式豐富,提高學生“隨堂練筆”的興趣
隨堂練筆的形式多樣,既可以延伸、補白、遷移、仿寫、改寫,又可以是聽寫、縮寫、擴寫、插寫、續寫等。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地采取隨堂練筆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隨堂練筆的興趣,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
1.仿寫經典句、段、篇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因為從模仿起步能在理解與表達、積累與運用之間架起一條通途,可以說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在教學時,我們只要緊緊依托文本資源,抓住契機,適時、適量的進行經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遷移,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之法。
2.填補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出于體現中心的需要敘述比較簡略,甚至有的地方形成空白,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簡略或者空白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補充練習,對他們進行想象能力的培養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勿多懼濫,追求“隨堂練筆”的和諧性
隨堂練筆既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更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層面。但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千萬不能脫離課文的情感,進行小練筆。這種單純為小練筆而練筆的做法,只會將小練筆推到一個冰冷的、讓學生害怕的境地,使小練筆與閱讀教學之間缺乏和諧。因此隨堂練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好小練筆的密度
訓練內容不要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否則,只能是蜻蜓點水,很難達到目的。選擇內容要遵循循序漸近、難易適中的原則。既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又不會浪費時間。對待課堂小練筆,我們也要遵循合乎學生情感體驗的規律,遵循合乎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規律,進行適度的開發和利用,絕不能“濫練濫寫”,進入無序練寫的狀態,最終可能練沒了興趣,練枯了熱情。
(2)把握好小練筆的時間
一節課只有40分鐘,我們要把握住課堂的主次。練筆時間不宜過長,不要把閱讀教學演變為作文教學。
(3)要及時評價
教師細膩而及時的反饋、評價是激發學生寫作激情的重要手段。學生每次上交小練筆后心中總是帶有一絲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獲的農民一樣。如果教師只練不評,極有可能造成他們寫作熱情的喪失,必然會挫傷他們的創作動機,使練筆成為一種應付。
隨堂練筆的模式應是有效的,練筆能力的訓練應是長效的,“隨堂練筆”就是小學閱讀教學這個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要讓它綻放得更美麗,讓閱讀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四馬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