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馨 朱正宜
摘 要:本文以2016年浙江省內各市、縣的各項經濟指標以及其他能夠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指標為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整合,以對其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差異性評價。
關鍵詞:區域經濟;浙江省;因子分析
一、前言
本文以浙江省為例進行區域經濟差異的探究。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是長江經濟帶的覆蓋省份。同時16年G20峰會的舉辦也為浙江帶來了新的機遇,外商投資增多,產業實現更好的轉型升級。對省內區域經濟的研究能夠很好地幫助一個省對自己的省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好的把控未來相關政策的發布。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有識別性地在省內進行投資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二、指標建立
本文選取指標如下:X1人均生產總值(元);X2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元);X3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元);X4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元);X5人均第一產業總值(元);X6人均第二產業總值(元);X7人均第三產業總值(元);X8人均工業總值(元);X9城鄉居民人均年末存款儲蓄總額(元);X10人均財政總收入(元);X11人均教育事業費(元);X12就業率;X13人均專利申請授權量(項);X14公路客運量(萬人);X15公路貨運量(萬噸)
三、實證分析
首先對得到的數據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所得到KMO值為0.766,故可知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適合做因子分析。
(一)主因子選取
求得數據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與累計方差貢獻率,可發現特征值大于1的有4個,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1.142%,即說明這4個因子幾乎涵蓋了原變量的81.142%的信息,足夠代表其余的變量。
人均GDP、人均第二產業總值、人均工業總值這3個指標在第一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工業及制造業等方面的產業結構。故可以稱第一主因子為經濟結構因子。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專利申請授權量、公路客運量、公路貨運量這4個指標在第二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且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故稱第二主因子為經濟活力因子。
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第一產業總值、人均教育事業費這3個指標在第三個主因子上載荷較大,都是較為基礎且對生產總值影響較小或呈現負向影響的,稱第三主因子為基礎經濟因子
就業率指標在第四個因子上有較大的載荷,可稱第四主因子為勞動力因子。
(二)因子得分分析
由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寫出各個主因子的得分模型為(模型中的各個變量為標準化后的數據):
F1=0.152*X1-0.036*X2+0.042*X3+0.135*X4-0.133*X5+0.343*X6-0.02*X7+0.353*X8+0.105*X9+0.092*X10-0.071*X11-0.043*X12-0.055*X13-0.221*X14-0.053*X15
F2=-0.01*X1+0.201*X2-0.024*X3+0.023*X4+0.004*X5-0.172*X6+0.155*X7-0.178*X8+0.087*X9+0.093*X10-0.01*X11+0.021*X12+0.251*X13+0.335*X14+0.232*X15
F3=0.129*X1+0.054*X2+0.254*X3-0.081*X4+0.363*X5-0.062*X6+0.168*X7-0.096*X8-0.091*X9+0.034*X10+0.349*X11+0.001*X12-0.043*X13-0.063*X14-0.006*X15
F4=0.022*X1+0.154*X2-0.210*X3-0.266*X4+0.136*X5-0.144*X6+0.117*X7-0.134*X8+0.203*X9-0.087*X10-0.008*X11+0.798*X12-0.061*X13+0.044*X14-0.130*X15
通過計算最后得到的各個市、縣的因子可以看到第一個主因子即經濟結構因子得分較高的市縣有柯橋區、寧波市區、蕭山區、奉化區、海鹽區等。其中柯橋區被稱為是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區,其紡織工業十分發達,擁有亞洲最大的紡織工廠,在打造高端紡織的進程中利用互聯網優勢以及“三次創業”的契機下,其在工業方面的發展必會持續走高。蕭山區作為浙江省的空港中心在外貿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更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地區,工業也是蕭山區對外的一個象征性代表,在蕭山區近期要將大數據與工業相結合的前提下,蕭山區的制造業與工業會有更好的發展。其他幾個地區也都屬于工業強市、縣,都在工業及制造業方面發揮著龍頭帶領作用。這些地區除了工業以及制造業等創造性產業結構上有很好的發展之外,它們共有的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人均GDP也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同時也反映出了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富裕程度普遍較高。
第二個主因子即經濟活力因子中得分較高的市縣有杭州市區、寧波市區、溫州市區、鄞州區、金華市區等。杭州市區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城市,在旅游業以及交通運輸業上的發展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同時杭州市區匯聚了較多的各行業的頂尖人士,在科技創新方面上有著極強的推動能力,可見其有著較為活躍的經濟發展動力。同時寧波市區作為浙江省內其中一個副省級城市,在經濟發展活力方面僅次于杭州市區。溫州市區、寧波市區是浙江省內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因而在交通運輸以及消費能力方面有著較強的優勢。這幾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由此體現出來。
第三個主因子即基礎經濟因子中得分較高的市縣有嵊泗縣、岱山縣、洞頭區、舟山市區、淳安縣。這些地區因為有著良好的沿海地域優勢,故其在第一產業即農林牧漁業方面的人均收入等有著較好的發展,同時這些地區的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也較高,受到國家的扶持程度較大,也反映出了這些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完成情況比較好。
第四個主因子即勞動力因子中得分較高的市縣有義烏市、桐鄉縣、海寧縣、鄞州區、嵊泗縣。其中義烏市是我國著名的小商品市場,而且其形成規模越來越大,不僅對地方經濟的有著極強的推動能力,其對當地的就業也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目前當地人們對就業的預期薪資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存在一定的供不應求情況。
參考文獻
[1]余鵬翼,& 夏振坤.(2002).影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非制度因素分析.經濟師(1),18-19.
[2]管衛華,林振山,& 顧朝林.(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經濟研究(7),117-125.
[3]任建軍,& 陽國梁.(2010).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分析.經濟地理,30(5),784-789.
[4]徐維祥.(2002).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經濟學動態(5),44-46.
[5]李昌興.(2004).浙江區域經濟差異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浙江師范大學).
[6]葉華.(2009).浙江省區域經濟差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科技與經濟,22(6),73-76.
[7]申屠旭康.(2011).浙江區域經濟差異及其統籌發展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復旦大學).
[8]楊立鋒.(2007).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octoral dissertation,華東師范大學)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