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玉文化發展至今,不得不面臨創作新詮釋和消費升級帶來的挑戰。新時代玉雕師想要應對挑戰,一方面要回顧以往的道路,反思傳統帶給我們的寶藏,另一方面,思考當代玉雕行業在哪些方面應該有所突破同樣緊迫。
關鍵詞:玉文化;玉雕;傳承與創新
“亂世藏玉,盛世買玉”,沐浴在盛世光景下,玉文化演化至今,傳統與創新的平衡愈加應該引起玉雕師的廣泛關注,唯有如此才能適應不同玩家的消費需求和進行行業升級的時代要求。
1.傳統中的寶藏
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的傳統,是玉雕得以發展的豐厚沃土。我們可以從傳統中繼承的無限寶藏,筆者認為,僅從玉雕行業來講,傳統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寶藏,就是玉在中國文化里獨有的地位。
1.1獨一無二的地位
我們從中國傳統玉文化里繼承的最重要寶藏即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文明的玉石地位和態度。
玉在我國的地位,首先體現在“玉有德”。春秋時期,孔子認為玉具十一德,更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觀點深入人心,一時君子佩玉成為時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將“玉德說”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流傳愈廣。
玉的地位其次體現在玉獨特的美感。玉石質地柔和、外表圓潤,色澤含蓄,種種特質不僅是對人視覺的誘惑,更為我們帶來一場觸覺上的盛宴。《國風·秦風·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溫潤”是對玉質感最好的表達,后來“溫潤如玉”用來形容男子寵辱不驚、豁達瀟灑的風度,而成為人們最喜歡收到的評價之一。
1.2經久不衰的題材
我國玉石雕刻得益于中華民族深厚歷史底蘊的滋養,藝術源于生活。傳統題材已是十分廣泛,取材于人類自身的歷史典故、民俗傳說、宗教故事、神話演繹;取材于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等。這些傳統元素或單獨出鏡,或變化組合,再通過諧音,嫁接,比喻,象征、雙關等藝術手法來表情達意,表達中國人對于吉祥如意、長壽多福、健康平安、事業騰達和辟邪消災等生而為人永恒的愿望。
1.3傳承已久的技法和工具
玉雕的技術發展至今,很多手法已經可以達到巧奪天工的藝術效果。當代玉雕師繼承的玉雕技藝,得益于古代前輩們的技術提煉和經驗總結。
玉雕工藝,大方向上即是圓雕、浮雕、透雕、薄衣、陰刻、陽刻、鏤空雕、俏色、上花、掏膛、鑲嵌、廢料巧用等等,對原石進行一系列因色制宜、化瑕為瑜、剜臟去綹、因料施藝等加工。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花鳥蟲魚石圓雕的代表,意韻悠長的山水川海則是浮雕的典范。不同的題材,找準適用的技法才有最佳的藝術效果,這是古人經過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遺產。
2.創新上的開拓
在新時代語境下,將傳統玉雕通過新的表現形式進行傳播和延續,以期尋找一種新的思路來吸引新時代群體來接受和認知這一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2.1時代特色
古代玉器都是歷史的產物,無不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1】同理,當代玉器亦如是。不同時代玉器的表現形式、雕刻技巧和表現題材都體現著當時當世的經濟、政治、思想和風尚。
一方面我們承認前輩師傅留給我們的經典題材、紋飾、技法和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死啃老本,固守經驗,這樣只會讓我們囿于歷史的牢籠,囿于經驗主義,造成作品跟不上新時代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而浪費珍貴玉料的局面。
2.2題材更新
傳統題材是以往時代不斷淘洗的選擇,只要是如今沉淀下來的經典題材,都是經過了無數年的重新演繹和轉換。但是我們無法忽視現世發生的新事件,或者說主旋律。時代風格無可厚非會影響到玉雕的創作題材,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嘉騏的創作《殘陽如血》白玉擺件,即是革命題材。正值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用自帶滄桑感的太陽紅戈壁玉來創作紅色記憶題材的作品,將玉中特殊的色澤和內在的精神甚為吻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當世玉雕題材的創新作品。
2.3表現形式
流行跨界的當下,玉雕師們要緊抓工藝美術是相通相融的這一點,古今相融,中外融合【2】。玉雕藝術與其他藝術的跨界融合是玉雕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歷史必然。歷代的玉器同樣滲透其它藝術形式的元素:彩陶的造型、青銅的紋樣、瓷器的裝飾手法、中國畫的線描、中國傳統書法,這些都豐富了玉雕的語言,拓展了玉雕的藝術表現形式。【3】
創作層面,首先可突破的是多種材料的運用。壽山石、綠松石、南紅、蜜蠟等被用作新的玉雕材料,其細密堅硬、質地光潔,色彩鮮明,極利于俏色工藝表現。其次可以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語言。前輩陸子岡將書畫藝術和玉雕的成功融合為我們提供了絕佳參考,現今佛教造像在玉雕上的碰撞、皮影與玉雕的結合、京劇與玉雕的交融等等,皆是當代玉雕師深入吸收宗教藝術、民間藝術、戲曲藝術的新嘗試。
中西方融合方面,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西方雕塑觀念在傳統玉雕行業的應用,將西方雕塑注重的形體結構等藝術理念融合于己,極大開拓了傳統玉雕的表達范圍。
2.4經營模式
傳播層面,玉雕師為擴大中國玉文化和自身品牌的優勢,擴大自身的活動范圍不可避免,比如讓自己的作品參加展覽,與媒體合作舉辦講座,即時直播等形式讓傳統玉文化走出去,可以吸引更多的新人參與到中國玉文化的傳承與喜愛之中。
經營層面,2014年4月到7月,由蘇州美石坊玉雕工作室主辦,中意設計創意中心CIDIC與同濟大學中意學院,同濟大學設計與創意學院協助舉辦的“一鳴驚人”龍鳳玉飾·對牌創新設計大賽,通過一種創作、拍賣一體化的方法實現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對當代玉雕的深入認識,是在玉雕創作經營模式上進行的一番新的嘗試。【4】
結語
傳統始終是每一位中國人應當拾起的伴腳石,而創新同樣也是新時代的青年當仁不讓的個人特質。任何文化皆需與時俱進,玉文化同樣。繼承與創新的博弈是永恒的話題,筆者就玉文化中的這一問題進行了粗淺的表述,以此與各位玉友交流,亦期指正一二。
參考文獻
[1]楊伯達,《中國古玉器的時代風格鑒定》.收藏界【J】.2003(3)
[2]楊曦.試論玉雕創作的時代性山.蘇州玉器【J】,2012(1).
[3]高漢成,張榮紅,明承林,孫仲鳴,基于傳承與創新的現代玉雕藝術表現探討.寶石和寶石學雜志【J】.2018(1)
[4]蔣喜,當代玉雕創新淺窺.寶石和寶石學雜志【J】.2014(10)
作者簡介
芮帥(1988—),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安徽桐城,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工作單位(在校學生就寫大學學院),所在城市郵編,蘇州吳中區木瀆石哉商行。
(作者單位:蘇州吳中區木瀆石哉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