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企業發展史,基本上是國有、民辦和外資三種企業力量此消彼長、相互博弈的歷史,所形成的產業版圖、資本格局以及利益切割,構成了中國經濟成長的整體圖景。
40年來,從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那天起,便已然成為中國企業,它們奮斗,挫折,磨合,和其間迭出不窮的英雄,都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故事和底色。從最初的鯰魚效應,倒逼內資企業成長,到技術和人才的外溢,催生內資產業集群,外資企業在中國內地的40年歷程,一直都彰顯著開放強國的最簡單邏輯。
得中國者得天下
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貢獻者。國家統計局測算表明,2013年至2016年,若不考慮中國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0.6%,波動強度將提高5.2%。中國正在從全球化的適應者,升級為主動的驅動力,讓世界各國都搭乘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作為經濟全球化有力載體,世界500強企業幾乎沒有不在華投資的,它們也獲得了較好的回報。汽車的銷量最為明顯。2016年,大眾品牌乘用車全球銷量較2015年增長2.8%,其中,在華銷量為2,999,300輛,占比五成以上。中國已然是大眾的第一大市場。
當然,要站穩中國市場,外資企業也必須要隨著中國經濟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作出改變。
寶潔一度被視為最成功的跨國企業之一。然而,寶潔幾十年如一日“新瓶裝舊酒”的策略,越發難以給中國用戶帶來有沖擊力的新產品,其在華銷量逐年下降。到了2016年,寶潔公司的CEO大衛·泰勒才反省說,寶潔一直把中國當成一個發展中市場,而實際上中國已經成為消費者最挑剔的市場。
外資的外溢效應
改革開放之初,外資往往掌握著技術和模式的優勢,直到今天,這種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它們的外溢效應依然不可或缺,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產業界。
第一是技術實力的改變。“技術在美國,市場在中國”,這是愛奇藝等中國企業選擇亞馬遜的AWS云服務、云計算服務以及云解決方案后,亞馬遜上海的一位員工說的。對中國經濟來說,現在最重要的進步已經不是體量和速度,而是質量和技術。
第二是人才的聚集與流動。“在外企里干得漂亮的人,出去自立門戶的也不少,醫療領域的外資企業離開的人員差不多7%、8%”,曾擔任數家外企醫藥銷售西南地區代表的陳宇向說。
除了人才回流內資企業之外,部分外資本身也在經歷“中年危機”,有的選擇離開中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些把中國定位為廉價車間的外資企業既無法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也不是中國當下真正需要的外企。短時期內部分外資的撤離,多數集中在因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深遠的制造業。
而那些著眼于消費升級的外資企業則如魚得水。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爆發積累起來的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少數富豪成為他們在全球范圍內最優質的客戶和消費者群體,這種紅利讓他們賺得缽滿盆盈。
不可否認,外資企業在促進國內企業生產和管理經驗的提升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動搖的未來
這些年,中國企業在技術和資本等方面完成了初步積累。與此同時,500強的歐美市場卻遭受了從未有過的挑戰,部分500強企業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利弊取舍。
而中國始終堅持將全球共贏作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吸引外資來華投資。商務部2018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高技術產業吸引外資保持較高增幅,FDI(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2.8%。高技術制造業FDI為220多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
中國不能也不會停止改革開放,相反,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對那些崇尚市場精神和自由競爭的500強來說,中國的懷抱永遠敞開。(綜合《人民日報》《新京報》《南風窗》《北京文摘》《濱海時報》《自主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