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子
“心有所想,目有所見”這句話,我年輕時,半信半疑。我曾經試過,想考個好成績,朝思暮想,以為能在卷子上看到100分,結果當然失望。我祈禱自此不碰到壞人,所遇皆善良之輩其樂融融,結果第二天就遭小人暗算。
年歲漸長,方才明白,這個“想”,并非具體指牛糞或是100分此等具象實物,而是察看世界的角度。
說得玄乎一些,關乎你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這個世界是善良占主導還是邪惡占主導?人這種生物,基本上是可信任還是完全不值得信任?行為模式受理性支配,還是主要以動物性為主?你對未來寄予希望,還是悲觀地認為不會有什么好事發生……凡此種種,構成你心中對世界基本框架之色澤。如果對上述問題的基本答案傾向光明,那么,恭喜你!你在世界上也慢慢能看到更多的光明,吸引到更多的光明。美好如同鐵屑,你如磁石。它們點點滴滴向你靠攏,最后凝聚在你周圍,變成積極勇氣,正面反饋開始形成。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基本上趨向負面,那么,不妙啊!暗黑、厄運開始小心翼翼,漸漸就大踏步向你“圍剿”。你防不勝防……
也許你會說,真的如此嗎?我已年過花甲,認識很多人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我十分驚奇地發現,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導致不同的命運軌跡。內心風景的不同,在每個人年輕的時候,如固體顏料,雖已潤濕,但大體還只是一些朦朧色塊。歲月之水慢慢涌上生命底色,色塊不可抑制地湮開,似乎漫無規律地蔓延,漸漸流布于所有縫隙。
由于基本看法的不同,導致了無數判斷差異。差異累積,積少成多,積重難返,直至最后影響了一生的走向。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道路,跟隨而來的是不同結局。一次選擇失誤,有可能是偶爾失手,或許還有機會糾正。如果屢屢昏招,以最大的惡意看待人世間的一切,最后釀成的苦酒就是——世界變成深淵之眼,目不轉睛地凝視于你,直到把你嘬入它的深喉。
所以,你的內心世界,決定你看到的世界風景。如果你看到的總是狼藉一片毫無美感可言,那么出了問題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的內心。心中好,世界就好。為了一生幸福,請從內心美麗開始。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