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雷,李光玲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江陰 214405)
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雙元制模式、美國合作教育模式、英國工讀交替模式、澳大利亞“TAFE”模式、日本產學合作模式等。國內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的是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但也不是所有專業都能出彩,國內高職院校各專業能夠成功移植發達國家高職教育模式的案例并不很多,說明要想找到適合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還需進一步探索。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所處地域江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低,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縣級市社會經濟綜合排名第一,目前境內外上市公司已經有47家,校企合作有一定的優勢。2002年學院改制后,根據當時高職教育的現狀與江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確立了“班組長”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關實踐與研究項目與2007年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初,學院又秉承傳統、與時俱進,提出了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江陰,根植企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現代班組長”以上潛質的生產、經營、管理者。“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基本素質結構見圖1所示:

圖1“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基本素質結構圖
學院專業教師在學校和江陰市政府的資助與扶持下,從2005年開始,在工科系部率先組建“專業教師工作室”。工作室在校企合作和高職教改實踐中發揮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工作室中,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實際項目,是其核心能力的指導教師,更是其職業道德發展的人生導師。
(1)協同理論。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社會中“千差萬別的組織與系統”之一,盡管屬性有所不同,在整個共生環境中,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他各個組織與系統(行業、企業)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導師工作室”承接企業項目,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可以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校企合作更加協調,從而推動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快速發展。
(2)心理學理論。“導師工作室”為能完成真實項目,必須吸納掌握不同專業技能的教師加盟,促成優勢互補。心理學的馬斯洛需要層次論,闡述了人們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5層次需要和遞進關系。工作室中各類教師和學生,在需要層次遞進的作用下,激勵心理感召,使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想要主動地承擔團隊中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任務,將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專業建設的發展目標積聚,生成共同愿景。
(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導師工作室能突破現行體制的制約,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本,各專業教師、學生、企業工程師或社會的能工巧匠在工作室自愿組合,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推進工作室良性發展中,實現人力資源最佳組合配置。
(4)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注重于價值和完成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企業的社會屬性要求追逐利潤,只有當教師的知識、技術和能力能在與企業合作中帶來企業的價值增值,滿足企業對合作的期待,校企雙方互惠互利才能趨于穩定、和諧。同時,通過工作室的實踐鍛煉,老師尤其是學生的知識、技術、能力、職業道德等全面提升,實現低成本、高效益價值倍增。
(1)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對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高職教育所培養的就是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根據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調研,企業需要的就是職業道德和核心能力兼具的“現代班組長”型人才。通過老師帶領學生在工作室參與橫向課題研究,從而能夠及時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適應新要求,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創新能力、敬業精神得到提升。
(2)高職教育目前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有“專業教師實踐知識與企業技術脫節的問題”,“‘職業道德’與‘核心能力’如何集于學生一身、成為‘現代班組長’型人才的途徑問題”,“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問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困難的問題”。導師工作室在解決上述問題方面具有實踐意義。
(3)相關文件精神。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關于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文件,如《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錫政發〔2015〕293號)、《無錫市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5-2020年)》(錫政發〔2015〕29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等,對基于“導師工作室”實施德技融合人才培養具有指導意義。
(4)工作室特點與職能。工作室作為育人的場所,在政府、企業、教師和學生幾個方面具有紐帶作用,見圖2所示。工作室職能的拓展,使她不只是教師個人研究和工作的場所,更多地體現在了校企合作、團隊培養、技能提升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四方受益,多方融合,技術互研、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長效良性循環機制。
師資支持方面:院系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可以引進符合工作室需要的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的專職教師;優先安排工作室教師外出進修、出席技能教學、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學術研討會。根據重點工作室需要,逐步開展技能團隊建設;完善兼職教師遴選標準,校企共建兼職教師信息庫,加快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經費支持方面:工作室在獲得縱向課題經費時,系部向學校爭取1:1配套;獲得橫向相關課題經費時,也提供一定的配套與支持,并為在全校范圍內組建班子開展相關活動提供便利;對于工作室所需的實踐條件、圖書資料、師資引進等費用,學院根據規劃,統一預算進行資助;對工作室中的項目化教材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等項目,執行優先預算、優先資助;每年提供專項資金用于指導學生技能培訓,參加技能競賽和創新設計大賽,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條件保障方面:整合校內資源,建設與完善工作室條件;按照“教學中心、研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的建設思路,緊靠行業企業,多渠道開發和建設,實訓中心設備提供無償使用。
通過企業項目開發與合作、人才交流互動、技術服務等環節,使教師工作室進入社會,融于企業生產之中,教師的專業知識不短更新,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不斷提升,成為高水平大師;同時,工作室引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建聯合專業團隊,“雙師職教”,為德技相融的“現代班組長”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教師結合工作室承擔的企業項目開發課程,制訂“雙綱”,形成“雙綱導教”,保障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核心能力”同步提升。突出職業道德培養,以健康的校園文化陶冶人(文化潤德),以嚴格的行為規范訓練人(行為鑄德),以豐富的知識學習滋養人(知識養德),以艱苦的技能勞動磨練人(勞動礪德)。學生在工作室中參與項目的設計、管理、開發和制作,感受和學習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創新理念以及勇于面對困難、積極合作的團隊合作的精神,練就“現代班組長”的基本素質。
工作室作為校內學生、教師、企業專家的交流平臺,實施“雙軌施教”,即做到學校和企業、第—課堂和第二課堂兩個軌道對學生的貫通培養,實現學校和企業、教室與工作室、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的融合,逐漸形成校企雙方的技術互研、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和成果共享的產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工作室從開始的2個發展到現在的31個,涉及的專業從原來的機電類專業擴展到了計算機、化學與紡織、管理、建筑、藝術和外語等多個專業。參與工作室共建的企業人員由原來的6人增加到了252人,參與教師工作室的學生數已經由最初的11人增加為現在的788人,在江陰職業技術學院和江陰地區形成了較大影響。
導師工作室本著學校與企業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創新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學業與就業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工作室集成了現代企業運行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成為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道德提升的“淬火爐”。如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技術專業群下屬的9個工作室中的學生,近5年來,共在省級期刊公開發表專業論文10篇;參加各項技能競賽,共獲得了國家級獎項10項,省級獎項70項,市級獎項143項;在工作室老師和企業工程師的聯合指導下,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獲得了江蘇省優秀大學生畢業設計獎項8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及團隊優秀獎5項;立項完成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33項;參加各項創新創業賽事,共獲得了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5項,市級獎項15項。學生發明創造能力明顯增強,僅2016年,學生就申報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現已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7項。近年來,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通過對2014屆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模具制造、數控技術五個專業的394名學生進行畢業后2年的跟蹤調查,班組長總達成率為61.42%;而其中參與工作室學習的學生班組長達成的比例為97.37%,明顯高于平均數。說明校企共建教師工作室培養學生的做法對學生職業道德與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