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常 成
(河南工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可以為高質量的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上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處在改革階段,探索一種適合自己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是助推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經濟騰飛的重要武器,是領先世界的職業教育模式。十九大報告中習主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實際上是產教融合的一種成功模式。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教育設施、教育師資以及教學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與德國成功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為培養服務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積極借鑒德國的“雙元制”培養模式是正確的選擇。我國與德國的國情不同,不能直接把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照抄照搬過來,必須進行本土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進而推進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學研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加快由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河南“智造”轉變培養吻合的人才。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被譽為德國經濟騰飛、德國制造領先全球的“秘密武器”。德國“雙元制”是由國家統籌、學校和企業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所謂的“雙元”分別指學校和企業,學生通過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在企業掌握動手技能的“雙元”模式,將企業實踐和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密切結合,從而成為真正吻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其特色主要體現為:
(1)以就業為導向。“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為目標,學制2~3.5年,教學在企業和職業學校交替進行,其中技校生在企業的學習時間占到2/3,在職業學校的時間為1/3。學生在學習階段由企業按月提供生活津貼,這樣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成為帶薪學徒,真正做到上學就是上班。
(2)與實踐密切性結合。“雙元制”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培訓過程中接觸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最新設備,掌握的是企業當下最新的技術。大型企業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培訓師,可為技校生提供全面的職業培訓,而中小企業也能委托跨企業的培訓中心,代為培訓學徒。這樣的培訓能使學生在培訓結束后隨即投入工作,成為企業的合格技術人員。
(3)培養考核分離。對學生的考核通常由行業協會、企業、學校三方選出的代表組成考試委員會來完成。在考試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這種教考分離、寬進嚴出的考核制度,保障了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作為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學生的核心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傳授和教學的內容僅局限于本門課程的知識,培養出的學生很難適應實際生產中的綜合性、創造性應用項目。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所使用的教材過分強調理論性知識,并且內容上并沒有隨當前汽車新技術的變化而增減內容,理論和應用技能的比例存在不協調的問題;②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下,教師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雖有少量驗證性的實驗,但是很難培養出操作技能為主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③《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自開課以來,考試模式均采用的是閉卷的形式,考核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大部分學生都是考前突擊應付,那么這種考核并不能予以學生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所以說這種終結性的考試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④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老師以主動的教,學生機械地、被動地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處于無意識狀態,部分象征性的論證實驗與實踐生產脫節,導致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嚴重錯節。
河南工學院汽車工程系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優良傳統,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正與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立一汽—大眾“訂單班”,建立“實崗雙元、校企輪換”培養機制,雙方共同承擔“訂單班”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任務。目前,國內汽車行業正努力向智能制造升級,從而使得過去的單一專業,向新能源、智能網聯、共享等方向轉變,在此過程中各個學科邊界開始交融。通過深入調研企業并分析論證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并結合自身所承擔的理論課程任務,對《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進行改革,基于汽車發動的制造、工作過程及檢測診斷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模式,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按工作案例進行設計,采用項目教學法,并提出綜合評價方式,形成一個完善的“工學結合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做學合一”的課程教學體系,培養出自身滿意、企業需要、符合智能汽車新時代用人需求的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的教學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分組實踐—集中評價”的教學模式,將理論課放在與企業共建的理實一體化教室開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為一體,教室和車間為一體,教師和師傅為一體,學生和學徒為一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主動求知和探究式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之上本文提出《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改革的期望目標如下:①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和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與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確定課程的教學項目、各項目的任務分解和具體的能力要求并創新課程評價和考核制度。②通過《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的改革,讓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思維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智慧、工匠精神和人文素養,勝任職業生涯中各種不可預見變化的能力。
傳統的《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內兩大機構五大系統容,而課程學習目標就是掌握兩大機構五大系統的結構、工作原理,并能夠對其進行拆裝和常見機械故障檢測排除。這樣的知識體系和學習目標所培養出的人才與當前新形勢下對人才得需求并不吻合。鑒于目前與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的長期合作,通過分析實際工作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要求,由校內專家、校外專家、企業技術人員基于產業技術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共同參與設計《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結構和內容,最終將該課程的課程內容轉化成了8個典型學習項目:①曲柄連桿機構的構造與維修;②配氣機構的構造與維修;③電控汽油噴射系統的構造與維修;④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的檢修;⑤冷卻系的構造與維修;⑥潤滑系的構造與維修;⑦啟動系與點火系的構造與維修;⑧發動機裝配與調試。在整個課程教學中,將每一個設定好的項目的具體內容轉化為多個工作任務,并把本課程的各個知識點融入到每個細化的任務中去。任課教師在課前預先將任務下發給學生,學生則通過完成一個個給定的具體的任務學習各個知識點,直至整個項目完成。3.3 教學方法的改革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結合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和就業崗位的要求,培養的學生應具有綜合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必須突破單一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實施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此在《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授的過程中主要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把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各個項目中去,然后對每個學習項目進行模塊分解,精心設計成與社會生產和實際生活相關的不同任務,把這些任務下發給各小組學生,小組學生通過任務的分析,組員的協調規劃,積極主動的應用各種學習資源來完成具體的任務,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引導,并對各小組對任務的完成反饋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當把所有任務全部完成,這個項目也就完成了,最終教師對整個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在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和項目,從而掌握課程大綱中的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如圖1所示為“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實施的過程簡圖。

圖1 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過程
“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存在很大的優勢,首先這種教學方法實現了三個轉變: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踐為中心;其次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最后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培養人才零間隙,學校企業零距離,畢業工作零過渡。
課程評價具有鑒定、評價、導向、糾偏和激勵等諸多功能。課程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利用期末考試這種傳統的方式進行評價,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不利于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必須進行改革,找到與當下教學模式相匹配。基于目前河南工學院汽車工程系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學生和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班”培養協議,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既是學校的學生和又是企業的員工,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采用學校考核和企業考核相結合的“多元雙向”評價體系。即: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學校及企業制度為依據,綜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并存,以校、企、師、徒等多元主體開展雙向考評。其中,理論知識考核(學校評價)細化為團隊協作10%、項目中任務分析討論20%、項目中任務綜合完成情況20%、項目測試(開卷)50%;實踐知識考核(企業評價)細化為考勤10%、車輛故障分析20%、車車輛故障檢測與診斷20%、車輛故障問題的解決50%。“多元雙向”考核的過程中根據課程大綱規定的每個項目知識點的多少,設定各個項目占整個課程評價的比重。
基于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并根據學生學習《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的現狀,從教學計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進行改革,徹底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弊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和學校的“雙向考核”機制,充分挖掘了學生潛能,突破了學生應用能力薄弱的瓶頸,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零對接,學生到員工的零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