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18日報道,由于連續遭遇自然災害,日本國內蔬菜供應短缺,價格上漲,因此大量調運進口蔬菜,滿足市場需求,其中包括中國產蔬菜。
《日本經濟新聞》稱,由于北海道遭遇地震和臺風,日本北部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蔬菜供應短缺。除農戶受損外,蔬菜分揀工廠因為停電也一度全面停工,導致商家和大型超市難以進貨。產自北海道的胡蘿卜同比供應量減少30%左右,青森縣大蔥的進貨量也減少了20%。在這種情況下,批發市場上出現大量的進口蔬菜,特別是中國產的胡蘿卜、洋蔥、大蔥、土豆等。
在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9月上旬中國產胡蘿卜的進貨量達到81噸,是去年同期的將近3倍,大蔥和洋蔥進貨量也分別增長60%和50%。比起因供應短缺而價格上漲的日本國內產蔬菜,中國產蔬菜的價格仍低得多。中國產胡蘿卜平均批發價為每公斤88日元(約合人民幣5.4元),較去年上漲約20%,而北海道產胡蘿卜售價已經較去年同期上漲近90%,每公斤達到153日元。
《讀賣新聞》稱,自然災害重創了作為日本農產品基地的北海道,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供應鏈的恢復時間超過預想。地震發生已經十幾天,農產品短缺仍在持續,一些超市出現“蔬菜荒”,最近才稍有緩解。
日本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之一,但所占總量并不大,且近年來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呈現價增量減趨勢。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19.3億美元,同比增長3.7%,遠低于同期對全球農產品出口24.6%的增長率。對日農產品出口增加對于中國出口結構以及儲備均無大的影響。▲(盧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