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特別的存在嗎?最新一期的《科學美國人》雜志刊載了與此有關的專題系列文章,本文是第一篇。本文作者Kevin Laland是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的行為和進化生物學教授,是《達爾文未完成的樂章:文化如何造就人類大腦》一書的作者。Laland指出,從生態學到認知心理學,跨學科的科學數據都證實了,人類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物種。許多科學家之所以不肯發聲承認人類的獨特性,也許是擔心一不小心為宗教教義中的人類特殊論推波助瀾了。
對許多人來說,人類有別于其他的動物,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本文指出,人類的智力水平,強大的溝通能力,獲取和共享知識的才能,還有人類創造的壯觀恢宏的藝術作品、建筑和音樂,文化將我們與其余的自然界區分開來,它也必定是人類進化的產物。達爾文本人也承認,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對人類文化發展的理解,是“不完美”和“碎片化”的。新的科學共識認為,人類的成就源于從他人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文化改變了進化過程,是文化賦予我們容量更大的大腦、更高的智力和語言,而不是相反。
本文從比較研究的視角,探究了其他生物的社會化學習和創新行為。許多動物會模仿其他個體的行為,它們也會“創新”。科學家們發現,大腦容量越大的動物,創新活動的頻次越高。生物化學家Allan C. Wilson在1980年代提出了“文化驅動力”理論,認為生物模仿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賦予個體以生存優勢,這成為進化的動力。那么,為什么其他的靈長類動物沒有發展出復雜的文化,只有人類脫穎而出了呢?數學理論給出了一些答案,社會化學習過程中信息傳遞的精準度,是文化復雜性和多樣性得以提升的關鍵。沒有準確的信息傳遞,文化累積是不可能的。信息保真度一旦跨越某道門檻,文化才有機會發生質變,人類是跨越了這道門檻的唯一物種。教育和語言的出現,體現出人類更精準的社會化學習。
人類的進化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認知上的,不僅表現在基因上,更表現在文化上。今天的人類進化,不再是為適應環境變化而進行的自然選擇過程,更多是文化的不斷自我更新。我們具有思考、學習、溝通以及控制環境的能力,這讓人類真正與別不同。
網址: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1923/how-to-date-someone-out-of-your-league/
廣撒網,攀高枝
人們在尋找配偶時,傾向于找一個在年齡、教育、觀念、外表等方面與己相稱的對象,這就是所謂的門當戶對。長期以來,許多社會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對這種現象背后的理論爭論不休,分裂為兩個陣營,即匹配假說和競爭假說。匹配假說認為,個體了解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有多少,并據此挑選一個相同級別的配偶。競爭假說認為,不管對異性的吸引力有多大,人人都在尋求最具吸引力的異性,競爭下來結果就是最有吸引力的男女配對,接下來是吸引力次之的相互匹配,以此類推。因此,兩種假說所描述的行為完全不同,但產生的結果卻類似。
今天,年輕人喜歡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來結交異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對在線約會網站進行數據挖掘,來深入研究人們網戀配對的行為。本文介紹了美國密西根大學的Elizabeth Bruch和Mark Newman對此所做的一項研究。首先,他們找到了測度一個人對異性的吸引力的一種全新的客觀的方法,即在約會網站上受到的關注程度,可以用他們收到的私信數量來代表。不過,對異性的吸引力不僅與收到私信的數量有關,還要看私信從誰而來,他們假定,聯系你的人對異性的吸引力越高,你的吸引力也越高。這種評估方法正是基于谷歌公司著名的PageRank網頁排名算法,它應用廣泛。
他們的研究結果很有趣。Bruch和Newman說,“我們發現,男女都在找尋比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平均高出四分之一的伴侶,給比自己有更高吸引力的潛在異性伴侶發私信不只是人們一廂情愿的偶爾為之,它是常態?!辈贿^,隨著吸引力差距的增加,收到答復的可能性會急劇地下降。人們受挫后,往往不會繼續發私信,以小博大,而是給最沒有吸引力的異性發出大量私信,但這并不理智。本文指出,與線下交往十分不同,在線約會最好的策略應該是,向吸引力高的異性發出更多的私信,耐心等待回復。這有點像網絡釣魚,雖然攀高枝的機會甚微,但并不代表沒有。
這篇《紐約客》的文章,以MerveEmre的新書《性格代理商》切入,跟我們聊了聊性格測試那些事兒。本文指出,性格測試是一個規模高達20億美元的產業。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性格測試方法是MBTI即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它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縮寫。那么,性格測試是不是科學呢?本文認為,它們更多是勵志的工具,而非科學。每年,有超過兩百萬人接受MBTI測試。今天,市面上有超過兩千種性格測試方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MBTI的仿冒品。
本文簡單介紹了MBTI是如何產生的。發明人Briggs和Myers是一對母女,她們有點強迫癥,母親Katharine Cook Briggs生于1875年,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生于1897年,她編制了母親的性格分類方法,并在1943年取得了版權。母親于1980年去世,這時MBTI測試火了。這對母女是真的認為,她們發現了一種可讓工作更高效、讓人們更少郁悶的方法,她們推廣這個工具不為錢。她們都沒有接受過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的專業訓練,也沒有在學術機構或實驗室的任職經歷,她們借鑒了心理學家榮格的思想,在家里炮制出了MBTI測試法。
MBTI將人的性格劃分為4個維度16種,人們回答幾個簡單問題,就可以歸為內向的或外向的,這聽上去很荒謬。但MBTI成功了,其中的關鍵是,它告訴人們,性格是他們內在固有的傾向,是可以被認識到,可以被利用的。隨著白領工作的崛起,辦公室職員和管理人員都希望利用它來提升績效。因此,性格測試常被用于教育和組織管理,用于人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提升。有許多大公司采納了性格測試工具,不過,它可提升管理績效的證據卻非常罕見。
本文指出,性格測試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它只是依靠受測者的自我報告,它的用途也許更多在于,對人進行分門別類,為決策者對人施加的處置提供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會限制人的發展,有可能淪為專制者用于監視和控制人的工具。幫助人們發現自我,沒什么不好,可是,與其依靠性格測試,倒不如去問問你的手機,它也許更了解你是什么樣的人。
(本欄目撰文 劉虎)
插文: 文化的科學實質是,它是相互傳遞信息的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行為模式,它表現為永久反復地進行模仿和創新,這正是人類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