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成
【摘要】壯族“三月三”是壯族最盛大、影響最廣的歌圩節,其最早可追溯到中原地區的上巳節,隨著嶺南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的日趨增多,“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傳統節慶傳入壯族地區并在此落地生根。之后,“三月三”與壯族人民趕歌圩的習俗結合后便逐漸發展成了如今的“三月三”歌圩節。因此,壯族“三月三”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產物。
【關鍵詞】壯族;三月三;文化意涵;教育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資助,項目名稱“一個瑤族道公的社會生活史”,項目編號:gxun-chxzs2017010。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氏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黃帝,這正說明,“三月三”最初便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實際上除了軒轅黃帝,“三月三”還與伏羲、女媧娘娘乃至西王母等神話傳說有關。在歷史的洪流中,“三月三”漸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上巳節”,之后雖然與清明節、寒食節融合在一起,但這一節日的慶祝傳統卻在廣大的南部少數民族地區落地生根,尤其是壯族地區。
一、壯族“三月三”: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產物
(一)“三月三”的源流傳說
關于“三月三”最廣為人知的起源傳說便是軒轅黃帝的生辰了。據傳黃帝誕生于公元前2717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統一天下,為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于是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自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了關于三月三黃帝故里軒轅之丘祭拜黃帝的記載。《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唐代以后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另一種關于“三月三”起源的說法是為了追念伏羲、女媧。伏羲,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女媧,傳說為伏羲的妹妹,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按照天干地支計算,三月初三那天是巳日,正是女媧造人的日子,因此很多地方會舉辦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來紀念女媧娘娘。后續時代漸漸提出另一種傳說,即女媧與伏羲共同繁衍了人類,于是伏羲和女媧就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這一習俗也流傳至今。
(二)中原“三月三”的興盛
“三月三”興盛于古代中原地區的“上巳節”。《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自殷周時期開始,人們在春天會結伴去水邊香薰沐浴,稱為“祓禊”。因為春天是換季之時,陰陽未調和而人容易患病。后來,沐浴的日子逐漸就固定在每年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論語·先進篇》中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記載的正是“上巳節”時的情形。到魏晉時期,三月初三“上巳節”開始被明確更改為“三月三”。《晉書·禮志》中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之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并逐漸演化為貴族公卿、文人雅士們流觴曲水的節日,在那一天眾人圍坐在彎曲的水渠邊,將特制的酒杯置于上游任其隨水流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并賦詩一首。隋唐時代,“三月三”又逐漸回歸到民間百姓中,并增添了許多新的習俗。君王會在那一天大宴群臣,老百姓也紛紛選擇外出去郊游、踏青、賞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杜甫《麗人行》)此時的“三月三”處于發展最為興盛的時期。
(三)“三月三”傳入壯族地區
自秦以來,地處嶺南的廣西地區與中原地區逐漸展開了交往,尤其是在文化上的交流與習俗上的影響最為深遠,南、北民族也在歷史的進程中漸漸交融。“三月三”便在秦漢以后傳入現今的壯族地區。壯族地區自古就以發展稻作農業為主,“三月三”正是播種的時令,祈求豐收和人丁興旺便成了這一時期節日的主題。同時,祭祀、祓禊、求子等這樣的上巳節習俗也傳入了壯族地區并與壯族的風俗習慣等結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節日民俗。唐代以后,壯族地區開始有了歌仙劉三姐的民間傳說,劉三姐聰明機靈,歌如泉涌,美麗善良,深受壯族百姓們的喜愛。該傳說與“三月三”上巳節相融合,使“三月三”發展成為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歌仙節”。
(四)壯族“三月三”的發展
由于“三月三”與清明節、寒食節的時間幾乎重合,因此宋朝開始,中原地區“三月三”、寒食節漸漸與清明節三節合一了。而在壯族地區,“歌仙”劉三姐的形象出現后,標志著壯族歌圩的形成。所謂“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周期性、集體性、傳統性的聚會對歌活動形式。到了宋代,歌圩開始漸漸流行起來。《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三月三”正是春耕農忙的時令,在這個時候人們除了需要祭祀神靈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外,男女們也在田間地頭對歌,既能消除疲勞,又能通過對歌來擇偶,他們認為三月既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候,也是人類繁殖的好時辰。明代壯族歌圩得到進一步發展,有了固定的舉辦時間和舉辦地點。“三月三”成為每年趕歌圩的時間之一。清代是壯族民歌最繁盛的時期,“三月三歌圩節”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清代武鳴詩人韋華豐曾有詩篇《廖江竹枝詞》抒寫清代壯族“三月三”歌圩的盛況,其中寫道:“胙頒真武喜分將,食罷青精糯米香。忽漫歌聲風外起,家家兒女靚新妝。”
到今天,壯族“三月三”已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壯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歌圩節”之一。它既發展了趕歌圩的節日民俗,又繼承了祭祀、掃墓等等多種多樣的節日傳統,成為壯族兒女一年一度娛樂休閑的盛會。壯族“三月三”是中華大地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產物,其背后也體現了壯族作為“稻作民族”所具備的文化特點和獨特意涵。
二、壯族“三月三”的文化意涵
壯族“三月三”的緣起與壯族稻作農耕的生產周期和生活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時間上看,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的舉辦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正處于春耕的前夕。壯族是一個稻作民族,壯家自古以來就有在耕作前祭祀祈神的傳統。比如流傳于廣南地區的壯族“三月三”祭拜“地母”與“官撒種”活動。“官撒種”源于我國周代官方為春耕播種所舉行的傳統農耕祭祀儀式,其意在彰顯為官者重視農耕生產,敬畏自然,并告之社稷百姓播種節令已經到來,同時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和國泰民安。“地母”即乘象仙女,由她統管大地,生養萬物。在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地母又是稻作文明之母,教人耕田種地。因此,綜觀壯族“三月三”的祭祀活動,也包括家祭中的掃墓祭祖,實際都是為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原始社會時期,南方地區就有不同氏族的青年男女在農閑時節集中到一個地方唱歌求偶的傳統,并由此衍生出了拋繡球、碰蛋等民俗活動。之所以壯族兒女在那一天趕歌圩,擇偶,是因為“三月三”期間是萬物生長的好時機,也被認為是人類繁殖的好時機。《白虎通·德論四》中說:“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故在先人的觀念里,春天最適宜男娶女嫁,以求多子多孫。他們將自己與自然界等量齊觀,認為萬物的生長與人類的生長是一樣的。人類的交孉與稻谷的播種于他們而言是同一概念。因此在這即將播種的時期,人類也需要通過擇偶來為自己“播種”。
在壯族“三月三”飲食中,無論是祭祀用食還是壯民自己享用的美食,糯米都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比如五色糯米飯、糍粑、粽粑等,從這可以看出糯米在壯族飲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壯族地區的糯稻是栽培稻的最初品種,所以壯族的祖先們都是以糯米為主食,這種“以糯米為貴”的思想也是壯族人民在出現栽培稻以后慢慢養成的習慣。壯族是有深厚的稻作文化基礎的民族,“以糯米為貴”也是稻作文化對壯族人民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在壯族“三月三”中,大量地使用和食用貴重的“糯米”,正體現出了壯族“三月三”的農事性特征。
無論是從壯族“三月三”的起源來看,還是從風俗、飲食等方面來看,都不難發現其作為農事節的本質,體現了壯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諧觀。壯族是一個農耕民族,因此農耕文化體現在壯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壯族“三月三”的意涵就是反映出了壯族人民對于當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五谷豐登以及人丁興旺的渴望。
三、結語
壯族“三月三”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壯族自身文化沉淀下來的寶貴遺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不斷進行交流、交融,共同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弘揚發展壯族“三月三”節慶文化,有利于加強大眾對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有利于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從“上巳節”到“歌圩節”,不僅是漢族地區與壯族地區日趨頻繁的文化交流交融的佐證,其背后的意涵也反映出了“稻作文化”對壯族文化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由“三月三”折射出來的壯族人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更體現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符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主題!
【參考文獻】
[1]李富強,白耀天.壯族社會生活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
[2]潘其旭.壯族歌圩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3]黃桂秋.壯族儀式歌謠概論[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6.
[4]范宏貴.壯族歷史與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
[5]唐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