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益知 周丹
摘 要:從我國中部六省教育發展差異著手,根據初中高等教育的地域空間特征和時間序列特征,運用生師比、教育經費、每10萬人口平均在校學生數、專任教師數等指標來度量各級教育水平并比較省際間的差異,指出要想整體提升中部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縮小中部地區省際間教育發展差異,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中部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中部地區;教育發展;區域間差異;資源配置;教育經費;指標
中圖分類號:G527;G5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1-0020-02
一、前言
教育對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承東啟西、鏈接南北”的中部地區亦是如此,當前中部地區的經濟基礎明顯有別于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并且中部地區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了教育發展的差異。所以,本文對中部六?。ń鳌⒑稀⒑薄不铡⑸轿骱秃幽希┑慕逃l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中部地區的區域間差異。同時,本文選取生師比、教育經費、每10萬人口平均在校學生數、專任教師數等指標來度量初、中、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進行中部省際間的差異比較,并分析區域間的差異原因。
二、中部地區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比較
1.初等教育全面普及,教育發展不均
雖然義務教育已全面普及,小學入學率由1990年的97.8%上升至2016年的99.9%,但是在教學質量和教育公平上,中部地區存在著差異。
首先,義務教育資源短缺,且發展不均。2010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師比為17.71,除山西以外,中部省份的小學生師比都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尤其江西和河南的生師比均超過201。然而到了2015年,全國的師生比為17.11,與2010年相當,山西的小學生師比則依舊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下,除湖南以外,中部其他省份的小學生師比相較于2010年都呈下降趨勢。從時間序列數據來說,從2004年~2015年,除湖南省的小學生師比增長了12.6%以外,中部其他省份都有不小的下降。在教育經費方面,河南省教育經費最多,但是生均最少。在生均教育經費方面,中部六省的差異也比較明顯。其中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山西省與最低的河南省差距高達3049萬元,是其1.54倍,而中學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最高的湖北省與最低的河南省差距為4000多萬元,是其1.45倍。河南省由于人口基數等原因,就初等教育而言在中部六省中處于欠發達狀態。
其次,中部六省初等教育,在資源配置方面城鄉差距明顯。小學的專任教師和在校學生比,城鄉之差最多的山西省高達91,其他省份平均都在51的水平。小學教師中大學專科畢業及以上比例的城鄉差距各省市都比較明顯,江西省、河南省的比例差距最大。就生均校舍而言,中部六省的城鄉比例也較大。
2.中等教育絕對差異存在,相對差異呈上升趨勢
本部分用每10萬人口初中階段平均在校學生數和每10萬人口高中階段平均在校學生數度量中部六省區域內中等教育發展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CV=S/X,CV表示變異系數,S表示標準差,X為平均值。變異系數CV度量數據的離散程度,數值越小表示離散程度越小,數值越大表示離散程度越大。以中部六省為區域單位,利用變異系數計算出各省區2008年~2015年每10萬人口在校初中生數和高中生數的數量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如表1所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表1顯示, 2008年~2015年,中部六省初中教育的標準差為639~779,2013年標準差略有下降,總體呈曲折上升增大趨勢,說明從2008年起初中教育的絕對差異波折增大趨勢;變異系數為1.50~0.204,從2008年起初中教育的相對差異也相應在增大。高中教育的標準差為414~478,2011年降至最低,標準差為392,其后逐漸增大并呈穩定趨勢,說明中部六省高中教育的絕對差異在近幾年呈穩定趨勢;變異系數為0.106~0.151,2008年~2010年逐漸增大,2011年降至最低值0.106,其后又呈上升趨勢,相對差異在逐漸增大。
通過每10萬人口初中階段平均在校學生數和每10萬人口高中階段平均在校學生數這兩個指標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比較,可以發現:從2008年開始,中部六省的中等教育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都在增大,并且初中教育的中部教育發展差異要大于高中教育。
為了進一步比較中部省份中等教育發展的差異,本文作者引入以每10萬人口初中階段平均在校生數和高中階段在校生數,計算中部六省歷年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來說明中部六省發展差異的空間特征。如表2所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發現中部六省中等教育發展存在較為明顯的空間特征:從2008年~2015年,每10萬人口在校初中生數和高中生數的正負號沒有出現大的變動,說明中部各個省份中等教育的相對地位沒有大的變化。但是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中等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數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這兩個省份的整體教育水平和經濟水平要優于中部其他省份,說明經濟相對發達省區的中等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3.高等教育規模數量發展快,但是優質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發展無論從學生數量還是學校規模上都有了飛躍的發展。2015年,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學校數占全國的26.3%,其中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南省、湖北省的高校數都超過100所。相較于1999年,中部六省的學校數量均成幾何式增長,增長率均超過100%,山西省、安徽省甚至增長率高達200%。從學生數來說,2015年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為737.8萬,占全國比例約30%,在校生數高達2600萬人,占全國比例約27.5%。其中,河南省高校在校生數漲幅最大,2015年的在校生數約為1999年的10倍,山西省的漲幅最小。2015年高校專任教師數為40萬余人次,發展速度也隨著學生數和學校規模而增大。
其次,中部六省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比較缺乏,且分布不均。盡管中部六省的高等教育飛速發展,但是由于屬于人口大省和歷史等原因,和全國的高等教育水平還存在著差距,特別是與東部發達地區差別明顯,并且六省區域內部也有顯著性差異。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院校有116所,中部六省只有16所,占比僅為13.8%。其中,湖北省有7所,占比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學總額的半壁江山,河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這三個人口大省僅有1所。985工程院校有39所,但是中部六省僅有6所,而且江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沒有985工程院校。中部六省高校正高級專任教師占全國比例為27.2%,其中山西省2015年正高級專任教師為2800人,明顯低于中部其他省份,而湖北省則有1萬余人,在中部六省處于領先地位。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在中部六省分布的比例與中部六省高校在校學生數占全國的27.5%的比例不相協調,河南省尤為凸顯。
三、中部地區省際間教育發展差異淺析
首先,從每10萬人口在校平均數來說,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區(如湖北省、湖南省)每10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學生數遠低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原因在于經濟發展引起的人口結構構成和受教育程度等。依據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結果,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中部六省第一的湖北省,其每10萬人口平均在校初中生數和高中生數分別為2348人和2294人,遠低于中部其他省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落后的山西省和江西省,每10萬人口平均在校學生數則高于其他省份。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有教育資源優勢,其需要負擔的教育人口也相對較少,進而影響了中部地區的教育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師資,人才集聚效應導致越發達地區教育投入的數量和質量更佳,從而使得教育產出也相應提高,故而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整體上升。觀察2001年~2014年的中部六省的人均教育年限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再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得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教育發展也相應較高的結論。
其次,我國的各級教育經費主要依靠政府撥款,中部六省的教育發展不均的原因之一則是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中部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差距較大,經濟越發達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投入越高,而經濟越不發達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投入越低。以2014年為例,湖北省的中等和高等學校的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是中部六省中最高的,分別是最低的河南省的1.45倍和1.29倍。不同省區的教育經費的差異,也拉大了省際間教育發展的差異。
最后,中部地區整體教育水平相對于東部地區處于落后狀態,特別是中部的農村地區,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薄弱,教師素質能力與城市以及東部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就中部地區省際內部而言,湖南省和湖北省的高教資源相對豐富,與其他省份有較大差異。以2015年為例,湖北省的高等學校中,正、副高級教職工數量是山西省的2.8倍。同時,中部地區存在教師年齡老化和結構短缺的問題以及素質教育問題,安徽省、江西省、山西省這種情況尤為嚴重。所以,要想整體提升中部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縮小中部地區省際間教育發展差異,還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中部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吳德剛.中國教育發展地區差距研究——教育發展不平衡性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1999(07).
[2]楚江亭.關于建立我國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的思考——兼論OECD教育發展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4).
[3]李軼.教育增長與教育發展:歷史、概念與政策[J].復旦教育論壇,2005(02).
[4]涂冬波,戴海琦,鄧遠平.我國教育發展差異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05(02).
[5]來志斌,董玲.我國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