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摘要】把學校開展的活動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可以讓活動更加深入、有效。小學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磨合已成必然,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找準學科教學的關聯點,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素材,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化。教師應引導學生把主題單元課文與活動相結合開展活動,豐富生活閱歷,豐富情感體驗。
【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融合生活;整合學科;結合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出了“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的教學建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因此,如果語文綜合實踐能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回到學生實踐活動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墻垛,軟化學科邊緣,在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學生構筑感興趣的并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維場、情感場、學習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那樣學生就能“活”得更精彩。
一、與學?;顒酉嘟Y合
上學期我們班級承接了學校12月18日的慈善活動,為了響應“晉江慈善日”的活動,我帶學生做足功課,號召學生拿出自己閑置不用的東西(舊書籍、舊玩具、舊文具等),收集起來,標上意向價,對這些物品進行價格登記,然后采用跳蚤市場的形式將這些東西賣給需要它們的人?;顒咏Y束后,同學們將買賣商品愛心所得捐贈給需要幫助的孩子?;顒忧捌冢〗M先做物品清冊、愛心義賣箱、海報。義賣現場,學生搭建的愛心“商鋪”吸引了老師、學生、家長的爭相“淘寶”。書籍、玩具、手工藝品……義賣品琳瑯滿目,學生現場“吆喝”,還有同學現場表演起了葫蘆絲、魔術等才藝吸引顧客。活動中,老師、學生、家長熱情參與本次義賣,紛紛慷慨解囊,獻出自己的愛心,義賣共籌得善款10024.2元,用于幫助父親已病逝、家境貧寒但仍然頑強生活學習的12歲女孩小秋?;顒雍蠼Y合主題單元“禮物”的學習,教師指導學生把活動過程寫下來,學生從挑選禮物(側重心理活動描寫)、義賣活動準備、義賣活動過程幾方面進行寫作,因為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內容寫得特別豐富,情感也真實流露。
二、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節日的研究》,時值端午節前夕,和學生商量后決定研究端午節。但兩個學科的教材都沒有提供可直接使用的活動內容。端午節廣為流傳的紀念歷史人物——屈原,探究端午習俗,了解屈原故事、詩詞等都可以成為很好的語文課程資源。晉江的端午習俗特別有特色,安海的端午習俗嗦啰嗹、水上捉鴨、煎堆補天等都是孩子們生活中所熟悉的。班里有許多安海的學生,他們了解當地習俗,并參與過習俗活動。因此,研究端午這一習俗,語文的實踐性就凸顯了。
特有的地方資源決定具體活動內容。老師和學生一起分組進行資料的搜集,開發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擬定出幾個小主題,例如各地端午習俗,端午傳說,屈原故事,屈原詩詞探究,端午歌謠、詩詞,本地端午習俗探究等。學生分小組通過合作搜集資料,采訪表達與交流,篩選、整理資料,制作資料卡等活動開啟了“端午之旅”。匯報課課堂采用了兩種不同形式。首先對各組資料進行規整,提取關鍵信息,教師設計了相關圖表,教給學生幾種閱讀并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抓住語段中心話題,找出中心句,緊扣語段的主要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用這些方法來提取手中資料卡的關鍵信息,并完成相應的思維導圖及表格,課堂呈現的是學生的閱讀、思考、匯報表達等形式。課堂上每個學生能扎實地閱讀、思考、傾聽。后面誦讀屈原詩詞(節選名句),說唱端午童謠,比動作唱端午《賽龍舟》歌曲,唱《嗦啰嗹》歌曲,自制道具并進行模擬表演?;顒优囵B了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的朗讀、理解、概括、表達、表演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等也得到提高。
三、與其他學科相磨合
六年級下冊語文主題單元《英雄》,整組文章學習之后我設計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英雄禮贊》,讓學生搜集了關于英雄的資料,并把資料進行篩選出了一期以“英雄”為主題的手抄報。版面設計的藝術:(1)內容的選擇;(2)板塊設計;(3)題目要放在醒目的位置,突出它的主導地位;(4)色彩搭配要協調,插圖要符合內容,做到圖文并茂;(5)書寫要工整。請教美術教師后再結合美術學科的知識進行指導。
本次活動第二個環節是學生搜集資料,并通過朗誦、講故事、劇本表演等不同的形式贊頌英雄,讓學生認識到做出驚天動地事業的人是英雄,為尋求真理獻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跡的人也是英雄。學生用不同形式表達了自己對英雄的敬仰,也表達了要向英雄學習的決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要沿著英雄的足跡前行,樹立崇高而美好的理想。整個過程準備教師只在小報形式上稍作指導,其他形式教師只從中協調使得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語文與美術兩個學科的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與單元主題課文相整合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規劃讀書行動。根據寒假學生的閱讀行動,結合主題單元課文,學生們沉浸在快樂的閱讀分享中。主題單元課文《憶讀書》一文中,作者談到自己閱讀四大名著的經歷和感受,其中《三國演義》提得最多,非常恰巧,那個學期前的寒假,我們班級剛好統一布置共讀書目也是《三國演義》。閱讀分享時,學生們首先分享了自己最喜歡的人物。為了讓孩子和冰心奶奶能在閱讀時產生共勉,教學《憶讀書》一文前,我讓學生再讀《三國演義》,把冰心奶奶提到的幾方面問題都讀懂,課上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閱讀進行補充,不僅知道了關羽、諸葛亮的死為什么會讓冰心奶奶哭,還對兩個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懂得天下之勢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學了《走遍天下書為侶》,我讓學生結合寒假共讀《蝙蝠香》一書,根據學到的方法再次走進書本,深入閱讀,交流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情節和最感人的故事情節,并根據自己的閱讀寫一篇讀后感。學生分別從父愛、母愛、同伴的關愛等幾方面聯系生活實際寫體會。把主題單元課文與語文實踐制訂閱讀計劃有效地整合,同時調換授課單元順序進行教學,制訂本學期的課外閱讀計劃,能確保課外閱讀的質與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基本特性是實踐性,學習語文的方式是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活動來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作為一線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豐富生活閱歷,豐富情感體驗,把學習語文與體驗生活結合起來, 實現課內外銜接,讓“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培養學習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培禾.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童筱清.單元打包,捆綁教學——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微探[J].教師,2011(18):33-34.
[3]魏建立.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2(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