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了我國經濟發展,當前形勢亟待加快實施工程教育創新。新型工程教育應滿足企業需要與行業標準,實現產業與服務業的區域對接。在人才培育過程中注意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與綜合能力的創新。新工程教育帶來了重大機遇,這個過程不能僅靠擴大學校規模、一味增加專業去實現,更多是需要內涵的重新建設。新工科以促進新經濟發展為目標,集合新技術、新知識研發及應用,以培育融合性、交叉性以及多元化人才為一體。新工科的新在于不囿于專一學科,而是突破了學科壁壘、專業藩籬,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學科融合、創新創業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和職業適應變化兩方面的能力。
在課程資源管理中,課程資源預設是將課程大綱提前預備,確定好課程具體內容,課程目標也是在計劃之內的,有目標、有計劃的實現教學過程,最終教學過程與教學的目標結果應該為一致。在這個過程中常常忽略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師生的互動性。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活動的,是有感情以及情緒變化的。作為主體單位,二者又具有對教學目標以及內容結構的需求。生成性資源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建立具有可互動、開放型課程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深層次發展以及學習。根據學生個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需求,重新定義學生角色。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教學過程不斷通過學生與教師主體的互動過程變化做出動態調整。教師在生成性課堂中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搬運工,而是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知識的交流,通過課程教學過程進行知識的激蕩與再創造。這一教學形態極大的給教師創造發揮的平臺,教學主體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形成了重視個體、認同差異的教學過程。生成性教學過程與預設性教學過程的本質區別在于知識的交互性、主體的能動性以及形式的多樣化等。具體對比見表1。

表1 預設性與生成性資源對比
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高等院校作為主體,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高等院校的學院之間,專業與專業、學科與學科通過各種平臺、互聯網等共同分享教學內容與成果。資源的共享能夠實現各主體間的思想碰撞拓展成果,更好的完成成果構建以及提高教學成果與質量。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在實踐中就是對高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將教學資源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高效率的實現產教融合,新工科育人目標。
生成性資源形成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生成性資源形成過程
(1)資源主體。生成性資源產生的資源主體包括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教師主體主要包括教師本體與企業資源。教師主體的職業能力包括課程教學能力與適當的職業技能能力。提高企業資源的教學參與程度是教學發展改革的必然的趨勢,應發揮資源主體中教師本體與企業合作。學生本體學習是以學生知識建構的自我否定來完成,這就要求現在教學應該從簡單的知識靜態復制向知識動態生成過渡,生成性資源獲得就是學生自我否定過程的催化劑。
(2)動機過程。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的學習動機過程是新資源的創生與融合的過程。生成性學習就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學習者作為生命個體,在外界信息剌激下,通過一定的心理機制,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地注意、提取,通過新信息與已有知識之間建構關系來生成意義。而在主動地、動態地建立聯系的過程中,必然導致知識重組、轉換、整合和重構,進而創生出新的、不確定的思維產品。
(3)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環境以及預設資源。預設資源包括教材、教具以及教學前準備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更有利于生產性資源的動態生成。教學環境同樣是個重要影響因素,教學環境有多重分類方式,我們可以將教學環境劃分為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
對生成性資源課程進行評價涉及的因素很多,每個影響因素對評價指標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加上每個人對不同因素的價值判斷是千差萬別的,從而導致評價系統的復雜性。步驟包括:
(1)借助教學專家的認知針對生成性資源利用所提出的評價列表。根據資源特點,制定評價標準。進一步結合生成性課程資源自身的特點,分解資源構成,主要包括資源的可用性、資源設計、資源達到技術性、資源內容。資源可用性包括可操作性、實踐性兩個指標;資源設計包括功能性、目標性、系統性三個指標;資源達到技術性包括安全性、穩定性兩個指標;資源內容包括制定豐富性、創新性、交互性、有效性和個性五個評價指標,具體見表2。

表2 資源利用評價影響因素
(2)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資源利用評價因素進行分析,通過計算關聯度來得出各資源評價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基于此對高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問卷,問卷列了資源的構成及影響資源評價構成的因素,每個影響因素都采用5個等級{1、2、3、4、5}進行評定,數值越大,則代表重要性程度越高。該方法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影響資源利用評價因素,再從這些方面去對資源利用進行優化。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主要基于物流與供應鏈的管理思想,是絕大多數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學生所必修的。新工科背景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是要辦成一所理工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大學;高校要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強的研究創新能力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資源利用因素重要性評價見表3。

表3 資源利用因素重要性評價
第一步:確定分析數列
以各比較數列(教師、學生、用人單位)中各單元中最高值作為參考數列,其他數列作為比較數列。
第二步:求關聯系數和關聯度
基于表3求差序列x0(k)-xi(k),然后在公式的基礎上求關聯系數,由表3可知關聯度如公式得表4。

表4 資源利用影響因素重要性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
由表4可知交互性的大小對資源利用的影響最大,資源利用的實踐性其次,資源內容的豐富性對資源利用的影響也比較大,而資源的易操作性則對資源利用的影響不大,對資源利用的影響因素重要性進行的灰色關聯分析之后,將著重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對資源利用進行優化。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學資源建設中引入生成性思想,明確教學主體與教學的動態過程,依托互聯網等平臺達到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實現課程資源的生態建設,完成高校產教融合職業育人目標的路徑。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在開發的基礎上,對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進行利用,以利用促開發,以求打破預設性資源僵化、有效性偏低等問題。課程資源建設作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建設迫切需要現代化手段支撐。在應用型獨立本科院校發現了高等院校建立生成性課程過程對資源利用因素分析排序并進行優化。
以生成性資源為基點,以充分地利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資源的共享與應用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構建出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合理配置過程與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生成性資源利用率,通過對其共享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找出資源共享與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效果進行定量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生成性資源優化與共享提供借鑒和參考,從而實現高校生成性資源優化與可持續發展。
(1)明確新工科背景對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的要求。新工科背景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工程人才,并且具備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是工程師職業的改革傳統的工科教育模式,基點就是按照工程師職業要求將傳統的學科導向的課程進行重新架構,形成滿足面向當前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面向未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的新工科生成性資源體系。
(2)深入分析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整體規劃。對新工科背景、生成性資源、生成資源的共享與應用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通過理論構建,分析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明確生成課題設計的基本思想,并對其基本要素的設計提出具體方案。
(3)做好新工科背景生成性資源共享開發。結合預設性資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生成性資源的價值及創生的過程,提出通過“彈性預設”、“保障生成”、“促進生成”、“評價篩選”、“利用生成”五個環節,以利用促進開發,開發與利用相輔相成,實現對生成性資源的動態開發與利用,并展開相關實踐與分析。
(4)新工科背景生成性資源共享平臺質量控制。以維基百科為例,對其質量控制原則、質量控制標準和質量控制策略進行了闡述,隨后分析了影響生成性學習資源共享質量的主要因素。在借鑒維基百科質量控制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的質量控制框架和策略。
以生成性資源為基點,以充分地利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資源的共享與應用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構建出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合理配置過程與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生成性資源利用率,通過對其共享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找出資源共享與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新工科背景下生成性資源共享與應用效果進行定量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生成性資源優化與共享提供借鑒和參考,從而實現高校生成性資源優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