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梁劍
(四川省瀘州市畜牧站,四川 瀘州 646000)

四川省古藺、敘永兩縣位于瀘州市南部,屬國家級貧困縣,共有行政村500個,其中貧困村207個,是現階段全市實施產業扶貧的主戰場。兩縣草山、草坡面積約14萬公頃,是瀘州市玉米主產區,年產農作物秸稈60萬千克,酒糟10萬噸以上,這為肉牛產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肉牛養殖是古藺、敘永兩縣的傳統產業,2017年兩縣肉牛存欄總量達21萬頭,出欄總量8.2萬頭,其中貧困戶養牛5.3萬頭。
1.1 精準對接,讓貧困戶得到實惠 古藺、敘永兩縣政府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脫貧攻堅的實際需要,精準發力,分別打造引進四川古藺牛郎牧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瀘州東牛牧場科技有限公司,實施“量體裁衣”式扶貧,使得社會資本、扶貧資金、農戶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得到了高效整合。
1.1.1 瀘州東牛牧場科技有限公司是瀘州市級農業產業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東牛公司結合自身發展及扶貧工作實際,探索出“企業愿意帶,農民愿意跟,利益鏈接緊,產業做得大”的“東牛扶貧”模式,即“種草”扶貧、“飛地”扶貧、“訂單”扶貧三種模式,與貧困戶進行精準對接。種草扶貧模式:東牛牧場流轉土地5 000多畝(1畝≈677平方米,下同)種草,讓貧困戶每年直接獲得土地租金收益150萬元。貧困戶為東牛牧場種草,每畝比種植玉米平均多收益320元以上。飛地模式(也稱異地投資增收模式):東牛公司與各鄉鎮的村資公司密切合作,按村資公司實際的投資執行年終保底分紅扶貧合作模式,公司直接幫扶3個貧困村共56戶建卡貧困戶種草養牛增收致富。“訂單”扶貧模式,使農戶飼養一頭肉牛年可獲收益3 500元以上。
1.1.2 四川古藺牛郎牧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是古藺縣百億肉牛產業扶貧建設項目,也是市政府重點項目。該公司堅持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理念,堅持資源化、無害化和綜合利用的原則,將肉牛養殖和加工環節產生的廢棄物加工成生物有機肥,又將生物有機肥用于糧草果蔬施肥,形成“牛、沼、肥、糧、草、果、蔬”生態循環模式,總投資54.9億元。建成后貧困戶每戶飼養母牛2~3頭,年出售犢牛收益0.8~1.2萬元,當年即可實現脫貧。公司將規劃帶動4萬戶貧困戶養牛,年可收益4億元。
1.2 扶貧農戶帶動示范 古藺、敘永兩縣在開展肉牛產業扶貧時,對當地貧困戶進行了“家底調查”,分析其致貧原因,了解其脫貧思想動態。兩縣政府出面協調解決金融部門的產業扶貧貸款5000多萬元,幫助脫貧意愿強烈、有條件養牛卻無資金投入的1000多戶農戶根據各自不同情況種草、養牛,力爭讓這些農戶起到帶動示范作用。
1.3 激發農戶內生動力 堅持“實用、實際、實效”和“針對性、實效性、帶動性”的原則,采取“理論+實踐”的方式,以養牛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推廣普及玉米全株青貯技術、牧草秸稈青貯技術以及全混日糧(TMR)飼喂技術,讓養殖戶真正認識接收并掌握應用。同時,邀請養牛專業能手、技術能人現場教學,讓養殖戶掌握科學養牛、科學種草等相關技術。重點培訓外出務工返鄉青年、產業大戶,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
1.4 加強服務,解決農戶后顧之憂 推行“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模式,推廣高效草地農業系統,以牛定草,制定飼草飼料全年輪供規劃。推行農戶養母牛,養殖企業和專業大戶短期育肥牛的方式,實行肉牛養殖階段化分工,充分利用農戶閑散勞動力,解決肉牛產業發展中牛源短缺問題。施行“訂單”扶貧,兩公司制定統一標準,為貧困戶提供牧草草種、犢牛或架子牛,并給予技術培訓指導、肉牛保險、防疫和技術標準等統一服務,按照高于同期市場的價格回收,解決肉牛銷售環節中農戶“被宰”問題,保障貧困戶的養殖收益,農戶飼養一頭肉牛年可獲收益3500元以上。
精準扶貧,選準產業是關鍵。產業扶貧要標本兼治,才能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好的模式能夠讓精準扶貧“彎道超車”,提高效率。古藺、敘永兩縣政府搭建了“政府+企業+社會”的產業精準扶貧平臺,他們建立的產業扶貧機制能夠激發潛能,政府、企業、社會齊唱聚合力,有效地解決了扶貧資源難以融合、項目資金“撒胡椒面”等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