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周期,也是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和挑戰性最為明顯的周期。
2017年以來,全球經濟出現了穩定向好的態勢,但不確定性和風險卻在增加,尤其是進入今年6月后,貿易爭端、通貨膨脹壓力和貨幣收縮三大風險因素互相交織,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挑戰。
今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該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周期性上行了接近兩年,預計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增長率仍將達到3.9%,但經濟擴張的均衡程度下降,增長前景面臨的風險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析,一些大型經濟體今年第一季度經濟表現疲軟,高頻經濟指標有所減弱,一些脆弱經濟體的金融狀況收緊。因此,經濟增長強于預期的可能性已經下降。
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重大風險之一是貿易爭端.其導致的不確定性上升將會打擊投資情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主任布斯特菲爾表示,美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挑起的貿易戰將是“近期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到2020年全球GDP總量將達100萬億美元,而貿易戰屆時將導致全球經濟損失近5000億美元。
世貿組織關于全球貿易的最新報告顯示,近期以來,包括調高關稅、配額限制和嚴格海關管理等在內的貿易限制措施數量有所增加,受進口限制措施影響的貿易額達845億美元。經合組織則預計,如果美國率先提高關稅引發其他國家反制,最終將導致全球貿易成本上漲10%,全球貿易量減少6%。
除了貿易爭端,通貨膨脹和金融壓力也是影響全球經濟復蘇的重大風險。2018年全球通脹將比2017年顯著抬升,特別是美國的通脹沖擊,讓金融市場面臨風險。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主要發達經濟體先后開啟加息進程和退出超寬松貨幣政策,這將對投資和消費開支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全球經濟增速回升。
從外部經濟環境而言,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正在增加,而中國作為一個深度參與全球化的大型經濟體,這種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勢必將對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而就內部經濟環境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仍然存在,也仍然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主要表現為出口下滑和順差收窄、內需增速放緩和實體經濟缺血、資產泡沫膨脹等方面。
盡管整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但總體來說,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態勢并沒有改變。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來看,上半年GDP增速6.8%,并且已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到6.9%的中高速區間,失業率和通脹率維持低位,工業和服務業快速增長。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增長總體平穩。其中,新動能快速增長是突出亮點,代表技術進步、轉型升級的相關產業和產品增長較快。工業利潤也保持比較快的增長。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5%。
另外,經濟結構繼續優化,轉型升級效果明顯,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6%,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得以繼續鞏固。從2018中國經濟“半年報”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這種穩中向好也是各方的共識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中國經濟的最新年度評估中指出,中國經濟繼續呈現強勁態勢,2018年增長率預計為6.6%。貝萊德最新展望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短期內能夠保持穩健。
中國當前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攻關期,特別在外部風險可能與內部風險形成疊加的情況之下,容易造成一些隱患和矛盾。但中國經濟發展韌勁足,回旋余地大,抗風險能力和增長動力比較強,因此在多重挑戰中依然會保持穩中有進。長期向好的態勢。
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如何破局?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對下半年經濟工作做出以下部署:
第一,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第二,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增強創新力、發展新動能,打通去產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第三,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
第四,推進改革開放,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要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精心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第五,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第六。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工作,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確保工資、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強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實做細做深社會穩定工作。
從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的信號來看,“穩”是最重要的關鍵詞,特別是一連提出了“六個穩”的方向一一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事實上,這6個方面對經濟良性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緊緊圍繞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這個關鍵,以“進”促“穩”、以“穩”應“變。
除了“穩字訣”之外,“開放”也將繼續充當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雖然外部不利因素很多,但反過來也倒逼中國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因此可以看到“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積極明確的對外開放信號。這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