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結合當前我國水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考慮目前我國水環境治理保護建設的實際,基于DPSIR概念框架,即驅動力“D”—壓力“P”—狀態“S”—影響“I”—響應“R”來構建政府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Abs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hina's water environment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reality of China's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DPSIR (drive-pressure-state-influence-responce)conceptual framework, a government water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built.
關鍵詞: 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DPSIR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performance audit;evaluation index system;DPSIR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8-0025-03
1 我國水環境及績效審計簡介
我國水資源短缺,屬于水質型缺水國家。2017年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62.83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016年流域地下水質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顯示,較差監測井占比為56.2%。先天性的水資源不足和后天的污染嚴重使得政府加大水環境保護力度。隨著環保資金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水環境保護治理的績效如何,開展績效審計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環境審計的必然選擇。
2 水環境績效審計
水環境績效審計的目標,目前公認的是“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基于水環境的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研究的學者較少。現有的相關文獻中,大多是基于“PSR”概念框架來構建水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例如,唐洋等學者從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三層關系來確定具體的評價指標,并以壓力-狀態-響應的關系鏈條確定具體的評價指標,分別構建了政府和企業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還有的學者基于績效棱柱理論與PSR概念框架相結合,從準則層面和要素層面,構建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此外有學者從財務、內部流程、客戶、創新與學習思維角度來構建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3 DPSR概念框架下的水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DPSIR在環境系統中被廣泛用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它將評價指標以因果關系劃分為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的五類評價指標,之后細分每個指標層下的因素來構建指標體系。該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統計提出的SR模型,之后聯合國經合組織發展為PSR模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DSR模型之后,歐洲環境署綜合兩者提出DPSR概念框架并加以推廣。
水資源總量是一定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會呈現出逐漸增長的態勢,這是水環境保護背后的驅動力“P”。但是,工農業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染物會降低水環境的質量,超過水環境的承載力會使水質惡化,生產生活等人類活動的有害物質會對水環境質量產生壓力“D”。基于驅動力以及壓力的影響作用,會使水資源的質量產生變化,呈現出一定的狀態“C”。這種狀態變化會影響到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D”。面對壓力驅動力下的水環境狀態對生態當前和未來的影響作出相應的決策行動來響應“R”。響應結果反饋影響到壓力狀態影響指標,經由因果關系鏈條,不斷使水環境達到預期目標。那么,政府的各種行動到底會對水環境產生怎樣的效果,投入到產出的過程中政府的績效怎樣?由此,基于“DPSIR”概念框架構建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來衡量政府績效,來豐富水環境指標體系的研究。
4 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DPSIR”概念框架下的水環境指標評價體系模型如圖1所示。
4.1 驅動力指標
4.1.1 經濟發展指標
我國粗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現象。水環境的污染破壞,主要是由經濟的快速增長起主要推動力,因此,經濟發展指標應該作為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主要指標之一。經濟發展指標可以采用人均GDP,人均GDP的年增長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等來表示,而人均GDP對經濟發展來講應最具有代表性。
4.1.2 資源指標
資源指標應該是水環境中對資源消耗程度最具體現力的指標。自然資源越是匱乏,政府越是有無形的壓力來加強相關資源的管理,包括制定政策加強保護和管理。在資源指標方面,采用負荷分析法,以單位GDP水資源消耗量,人均水資源消耗量,單位GDP水資源消耗量增長率等來表示。其中,單位GDP水資源消耗量增長率應該是最能體現政府的水環境治理績效。
4.1.3 人口指標
人口增長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帶來對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人類活動會破壞水環境,可以用人口密度、人口年增長率來表示人口指標。本文認為人口密度是一個較有代表性的指標,可優先采用。
4.2 壓力指標
4.2.1 直接壓力
污染物具有富集效應,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會導致水環境破壞,基于水環境的保護和污染治理績效來講,最直接的壓力是排放污染物總量以及強度。針對于工業污水排放,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兩項指標。壓力絕對化衡量包括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兩項指標,采用負荷分析法,增加工業企業萬元產值污水排放量增長率趨勢變化指標表示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
4.2.2 間接壓力
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隨雨水進入水體后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年降雨量的變化會影響一個區域的地表水量和地下水量,生態、生產、生活“三生”水的需求量變化會對水資源產生不同的需求。因此,采用農藥使用量增長率、化肥使用量增長率、森林覆蓋率、“三生”用水量增長率,人均需水量的增長率等指標來體現間接壓力。
4.3 狀態指標
4.3.1 環境狀態
在壓力驅動力因素下,水環境中各種環境污染物的含量會有所變化。隨著對水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的加大,會有更多的區域和水體得到更好的監測治理。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河流水質斷面在線監測率、劣V類斷面比等指標來反映水環境質量狀態指標。
4.3.2 經濟社會狀態
水環境的治理終極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更有效率的進行,選用城鎮居民對水環境治理的滿意度、人均水資源量增長率指標來反映與水環境相關的在經濟社會狀態的體現。
4.4 響應指標
4.4.1 政策
以上級政府的文件為標準,衡量下級政府的工作績效,這是政府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最有效的途徑。水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選取 “三同時”制度的執行率、新建項目環評率、水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完成進度等表示。
4.4.2 項目
項目的建設涉及大型污水處理設備、污水處理廠、中水處理站的建設,水環境是指水資源環境,河流的水域岸線,城市的輸水管網、飲用水的水源地等,這些都會對水質以及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選取的指標主要有工業聚集區污水處理設施在線監測設備完善度、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成率、納污坑塘綜合整治率等指標。
4.4.3 資金
資金方面的指標選取主要著重體現污水處理費、排污費的征收繳納以及項目建設的資金管理情況,選取得指標主要有污水處理費的欠征率、排污費違規使用比率、違反“八項規定”的水污染防治資金的支出比例。
4.5 影響指標
4.5.1 居民權益
水環境保護相關的工程項目資金等的利用管理都會受到人民群眾的監督,因此本文采用水環境問題信訪次數以及水環境事故的發生次數來反映居民權益指標。
4.5.2 生物生存狀況
從某種程度深講,水中生物的多樣性等指標是水質質量好壞的最準確和直接的表達,因此,魚類指數、生物多樣性指數等指標來反映水環境質量對生命體的影響。
5 結束語
本文基于DPSIR概念框架構建了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以DPSIR的五大類因素為一級指標,劃分為12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由于實際應用過程中項目情況差別,所以指標要素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增減并合理的設置權重,以更恰當的進行績效評價。
參考文獻:
[1]常印懷.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途徑[J].中國審計,2005
[2]孫麗芳.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9.
[3]劉家義.關于績效審計的初步思考[J].審計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