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外部風險增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向好態勢不會發生改變,宏觀數據也顯示出了中國經濟強勁的韌性。隨著一系列擴內需政策逐步落地,相關產業對經濟拉動的作用將持續提升,哪些領域和方向的機會值得關注?
受—二線城市人口飽和、城鎮化紅利、產業轉移等因素影響,三四線城市人口增速強勁。從人口角度來看,未來的消費升級主力群體,必然在人口規模更大的三四線乃至縣域城市。
由于居住開支較低,物價相對便宜,實際可支配收入相對更高,三四線城市可以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在摩根士丹利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住房支出是—二線城市居民的頭號支出,在三四線城市僅排在第四位,排名前三的則是日用品、教育和可選消費(如旅游、餐飲、耐用消費品等)。另外,大品牌終端下沉、電商下沉,為三四線及縣域城市帶來了消費升級的渠道支持,品牌化消費趨勢越發明顯。星巴克、肯德基、國美、蘇寧等近年來都在三四線城市密集開店。
受益領域:商超便利店、快消品、精品餐飲、物流快遞、教育培訓、文化娛樂、汽車銷售和保養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的集群。
事實上,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升高,要想保持和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因此在未來,初級產品的加工制造業將逐漸萎縮,而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會迎來爆發。
受益領域: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與交通設備、數控機床、新材料、光伏制造等。
雖然中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超過40%。但還是遠低于發達國家服務性消費的占比。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性消費具有可觀的增長潛力。一方面,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這帶來了醫療、養老服務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使得新生人口增加,也帶動了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的需求。
有業內人士提出,讓醫療、教育、養老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三駕馬車”,適時出臺激勵政策,增加高品質服務供給,做長做細相關產業鏈。
受益領域:高端醫療、醫藥、社區養老、老年護理、保健康復、家政服務、體育健身、學前教育、保險、母嬰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層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不僅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關服務水平,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還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此。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產業和項目將得到提振。
另外.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消費能力進一步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12.2%。可以看到,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速比城鎮居民的消費增速快近1倍。這也將對工業品、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形成利好。
受益領域:農村基礎設施、現代農業、農機設備、農村電商、農村物流、農村金融、鄉村旅游、有機農產品、農技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