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換、金融去扛桿,在中國經濟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刻,新問題、新挑戰與新機遇交織共生。機遇讓我們前行,挑戰讓我們思考如何前行。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們更應該穿越迷霧,認清自身優勢和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動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我國杠桿率總水平偏高是一系列深層次因素長期影響所致。試圖畢其功于一役、推動杠桿率迅速回歸合理水平是不切實際的。唯有按照中央的總體安排,以結構性穩杠桿為階段性目標,宏觀政策和針對性措施并舉,加強政策統籌協調;從長期看,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為功,穩步實現去杠桿目標。
未來杠桿率趨穩并下降需要相關宏觀政策有針對性地協同實施。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加大出清“僵尸企業”的力度,破除無效供給,減少無效資金占用;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尤其是要清理、整頓其隱l生債務,促使地方政府債務水平切實回歸合理水平;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調控框架,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加強金融監管,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引導規范金融行為,大力完善金融市場,有效管理好影子銀行;要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和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同時,有效推進市場化債轉股,促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大型國企的杠桿率。推進企業債務重組,鼓勵市場化的兼并收購,改善企業債務狀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
結構性去杠桿應特別注重“精準滴灌”,既要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又耍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這就需要在結構性去杠桿的過程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進行。只有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發力,才能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擴內需、保增長的大局。
稅政策要進一步發力,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金融機構要堅持綜合施策,一方面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減少對抵押擔保的依賴,適當增加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正確合理使用定向降準資金,積極推進“債轉股”項目落地,有效降低相關企業杠桿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教授劉煜輝
真正決定去杠桿成敗的“道”是“供給側”,收入增長動能恢復最終決定去杠桿成敗,并且還是效率的恢復,結構性改革,生產函數發生了重構。這可能是技術性的,但更多是制度改革推動了資源的轉移。比方說產權改革,減少政府和資產泡沫的擠出,構建“貨幣錨”的體制等。這需要推動資源要素大幅度地從政府部門、資產部門向私人部門、實業部門轉移,實現要素的重構和生產函數的改造。這就是改革。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
去杠桿平衡的是短期與未來增長,不能指望沒有痛苦的去杠桿。未來3到5年,我認為處于一個金融周期下半場的調整階段。理想的宏觀政策組合應該是緊信用、松貨幣、寬政策;促進公平結構政策,包括稅制的改變,降低流轉稅。引進房產稅。這些在經濟層面體現為增長放緩。房價下跌,結構改善,投資率下降,消費率上升,社會層面貧富差距縮小。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
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培育新的四大經濟增長點,包括鄉村振興、第三產業、新一代互聯網和數字經濟、通用航空業。確保這四大經濟增長點形成合力,關鍵要通過改革理順各種關系,使資本可以沒有阻礙地進入。四大增長點一起發力,中國經濟增長就一定能夠保持持續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依靠內需照樣可以實現6.5%~7%的增長速度,并且保持到2030年。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
中國的第一塊長板就是制造優勢,不光是產業集群優勢,還是創新產品的第三方制造優勢,就是幫助創新科技企業實現量產的能力。簡單總結,這個能力就是大規模的、復雜產品的開放制造能力。我們的這個能力不光是全球第一,而且是全球唯一的。第二塊長板是群體加速的創新,指當有大量創新者參與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別人創新的基礎上繼續創新,很快就能把創新的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第三塊長板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對科技的信仰。
這三塊長板給中國帶來了三大機會,第一個機會是,為全世界的科技創新解決量產問翹的機會;第二個機會是中國企業從應用出發,利用科技解決市場需求的機會;第三個機會是進行早期布局,搶占未來技術前沿的機會;中國企業如果能夠在全面了解全球前沿科技進展的基礎上,系統地投資初創的企業。假以時日,科技產業實力一定會強大起來。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教授郭斌
在過去,尤其最近的5年中,我們所面臨的經濟環境、競爭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這也將改變中國公司建立優勢的方式。那么,未來中國企業的優勢在哪?
1.經濟增長的推動力發生了變化。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購買力規模巨大的單體市場,且在市場結構上呈現出高度分割的特點。在中國,最好的產品、最過時的產品,最新的技術、相對落后的技術并存,而且在不同的細分市場里,都擁有大量的需求。這為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機會。如果沒有這樣高度分割的市場,中國的中小企業必然要直接面對來自國外大公司的競爭,以及來自本土大型公司的競爭。
2.隨著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上移,消費升級。
隨著近年來中國出現的消費升級大趨勢,競爭力的基礎已經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消費升級意味著。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低價所帶來的吸引力,而是越來越看重產品質量和品牌所具有的價值。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定位正在逐步由有吸引力的低價向性價比價值定位轉換。
中國制造業就整體意義而言,競爭核心除了逐步建立高科技或者研發設計上的能力之外,如何才能把性價比做到極致,將是下一個10年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換言之,中國企業需要在價格與質量之間尋求更為合理的平衡。這就對企業的創新活動帶來了新的要求,既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也為中國企業帶來了一系列潛在的創新機會。
3.新技術的發展。
比如互聯網領域、大數據領域、人工智能領域,這些領域都高度依賴于資源和數據,誰擁有更多的數據,誰將更容易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一種力量。而中國恰恰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由此衍生的巨大數據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