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張女士是一位職場中年女性。她感到同事似乎對她并不熱絡親近,即使她有時候想努力搞好關系,主動表示熱情,甚至有時候簡直是“熱絡親密過了頭”的討好,但依舊經常覺得被疏遠孤立,甚至被躲避了。為此,張女士感到格外的失落難過:“我總想討好別人,以換取別人對我的好。”
心理把脈:討好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談話中得知,張女士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她從小離開家庭,離開最親近的父母和姐妹,寄居在姨母家。這樣的生活經歷,讓幼小的童心感到冷漠被遺棄和被傷害,從而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就會導致防御反應。過度的不安全感會讓這種防御性反應非常敏感,時刻擔心周圍的環境和周圍的人會傷害自己,周圍人們哪怕很平常的一些言行,也會引起自己內心很大的不安反應,隨時準備保護自己。
怎樣保護自己呢?討好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童年時期離家幾年,回到家后,家反而變得陌生,一切都是那樣的不安,讓自己心驚膽顫。在融合與習慣的過程中,父母的忽略、姐妹的矛盾又難免讓她受到傷害,加劇了內心的不安全感。這一切,只能讓女孩通過討好別人來自我保護了。討好的背后,其實是抱怨。所以,張女士至今還總是想氣氣家里人,來宣泄心中的抱怨。
其實在心理咨詢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咨詢人因為童年被離家、被疏遠,已經長大的子女依然不能原諒父母,依然不能緩解親子關系。就是因為這種不安全感沒有化解,時時影響著成年子女的生活。
這樣的親子關系,這樣的童年生活印記,這樣的源自童年的不安全感,就像播種在心田的一顆種子,在心中一天天長大,從而影響到后來的人際關系模式,導致人際關系的麻煩。
張女士現在的人際障礙,就是這種情況。童年的那顆種子,一直在影響著她的人際關系模式:不安全感、不放心、不信任,以及為了自我保護而對人過分親近,甚至是討好。
心理處方:換個角度看問題
想改變這樣的狀態,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認識過去的生活,重新認識現在的人際關系。
如果重新換個角度看問題,對自己所訴說的困惑,會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比如與案例中的張女士詳談之后,她認識到童年的生活經歷不怪父母,也回想起來父母姐妹對自己的許多好。對現在同事間的人際關系,也逐漸意識到并不是有意排斥自己,而自己對新來的同事過度熱情甚至討好,換成誰都會感到莫名其妙,自然就會越是親近,人家越是躲避了。所以,重要的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多看到陽光,多體諒別人,讓自己心里多一份安全感,也就不用總想著去討好別人了。
心理成長: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就如案例中的張女士,因為從小缺乏親密的感情、積極的認可,導致她格外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取安全感與認同感,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她通過刻意的、熱情過頭的討好和親近來獲得,結果適得其反,更使得這樣強烈的不安全、不被認可感放大。這種情感上的索取成為了人際關系中的障礙,以此惡性循環卻又顯得庸人自擾。
當上文所提到的“換個角度看問題”,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與人際關系之后,我們更需要做的是,以一種正能量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給自己:“我很好,我能行,我不需要太多別人的聲音來證明我是個怎樣的人,我認可我自己。”
當您擁有了自我認可與自給自足的安全感之后,再不會去刻意討好別人來獲取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