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曙光 孫立群
摘要 通過田間試驗和室內分析,研究了春季不同灌溉時期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灌溉時期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有較大影響,其中拔節期+開花期進行灌溉處理的產量最高,為春季小麥補水最佳時期。
關鍵詞 小麥;灌溉時期;產量;產量構成因素;冀西山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013-01
水分是決定小麥生長發育的重要生態因子,土壤水分的盈虧直接影響著產量的高低。冀西山區水資源匱乏,提高小麥水分利用效率對小麥生產至關重要[1-3]。因此,研究灌溉時期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有較強的實用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本試驗于2016—2017年度在冀西山區的平山縣原種場進行,土壤肥沃,屬中高產麥田。
供試小麥品種為邯麥14、魯原502、濟麥22。
1.2 試驗設計
按灌溉時期試驗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處理A:返青期(3月10日)+開花期(5月1日)灌溉;處理B:拔節期(4月8日)+開花期(5月1日)灌溉;處理C:拔節期(4月8日)+灌漿期(5月15日)灌溉。2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5 m2(5 m×3 m)。3個小麥品種均在10月7日同播量適期播種,播前澆足底墑水。分別按試驗設計的時期進行不同灌溉處理,其他管理與生產大田相同。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收獲前,在小區隨機查數1 m2,調查穗數;從中選取代表性植株20株,調查穗粒數;千粒重按照取樣后室內考種測定結果計算;成熟期,收獲1 m2,風干后脫粒稱重,然后折合計算單位面積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穗數是小麥產量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基本苗數相同的情況下,單位面積穗數受品種、溫度、水分等條件的影響。由于本試驗田屬中高產麥田,且播種前澆足了底墑水,返青期墑情較好,所有參試品種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有效穗數,但處理A的有效穗數仍高于其他2個處理,邯麥14、魯原502、濟麥22分別較處理B、C高5.25%、3.91%,6.76%、9.15%和7.04%、6.61%。穗粒數是小麥產量構成的又一重要因素,拔節期進行灌溉的2個處理(處理B、C)的穗粒數明顯高于處理A,且差異較大。邯麥14、魯原502、濟麥22處理B、C分別較處理A高出23.44%、14.65%,14.95%、9.96%和9.43%、5.05%,這說明拔節期至孕穗期為積極增加穗粒數階段,此時的土壤含水量對穗粒數有直接的影響。粒重是決定小麥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千粒重是籽粒充實度的反映。3個處理均在開花期或灌漿期進行了灌溉處理,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粒重,但處理A千粒重低于其他處理,可能與群體較大有關。這說明水分在開花期至灌漿成熟期對千粒重有很大的影響。3個不同處理間產量結果存在很大差異,邯麥14、魯原502、濟麥22處理B、C分別較處理A高出29.21%、24.84%,18.47%、11.77%和23.08%、18.74%,這說明拔節期的灌溉處理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是小麥補水的關鍵期。
3 結論與討論
穗數、穗粒數和粒重是小麥產量的主要構成因素。不同階段土壤水分虧缺均會相應影響該階段產量因素的形成,其中反應最敏感的是穗粒數,其次是粒重。在水分限制條件下,實現小麥高產、超高產的主攻戰略應是“增加穗數、穩定粒數、提高粒重”[4-6]。通過增加基本苗增加穗數、關鍵期(拔節、開花)補充灌溉穩定粒數,同時通過拔節前控水減少單莖葉面積并促根下扎,構建高效低耗株群結構,從而增加后期深層水肥利用和群體物質生產,爭取粒重。在拔節期進行肥水管理能有效減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數,從而提高穗粒數。在開花期至灌漿期進行肥水管理能夠保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促進光合產物向籽粒運轉,提高粒重。在返青期進行肥水管理會進一步加大群體基數,造成麥苗穗分化生長過快,影響苗穗的分化質量,同時無效分蘗增多,對產量構成有弊而無利。本試驗結果表明,冀西山區冬小麥春季2次灌溉最佳時期是拔節期+開花期,其次是拔節期+灌漿期。
4 參考文獻
[1] 林琪,侯立白,韓偉,等.限量控制灌水對小麥光合作用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4,21(3):199-202.
[2] 王志敏,王璞,李緒厚,等.冬小麥節水省肥高產簡化栽培理論與技術[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5):38-44.
[3] 蘭林旺,周殿璽.小麥節水高產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5.
[4] 李建民,周殿璽,王璞,等.冬小麥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術原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
[5] 吳永成,周順利,張永平,等.節水高產小麥理想全株型探討[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2):126-128.
[6] 薛緒掌,王志敏.全量基肥不同灌溉制度對小麥生長發育和耗水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2):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