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姚世明
摘要:十九大的召開開創了新的形勢,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型勞動者,作為培養職業人才的院校,通過運用CAS理論分析,構建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職業人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Abstract: The convening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has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requires innovative workers. As a college that trains professional talents, through the use of CAS theory analysis, it builds a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s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dapts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體系;CAS理論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system;CAS theory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9-0286-03
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下,運用CAS理論技術提煉職業教育精華,培養大批量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技能藍領人才,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構建全方位的創業教育體系,適應時代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復雜適應系統CAS由若干個實現交互作用的主體構成的整體,適應性主體是CAS系統的核心概念。CAS的相關理論著重強調了系統的成員和外部環境以及系統中其他成員相互之間的互動,在交互作用帶來的刺激下不斷學習并累積經驗,以及互動過程對系統的成員和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對于高職教育,如何實現在人才進行專業培養的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能力的融合培養,就要求我們在課程體系制訂過程中和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形成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均衡點。在此之上,走校企合作的實踐路,由學校、企業共同來建設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環境。培養對象通過接受校企共同的培養,進入企業進行實踐,置身于社會創業環境,讓系統成員融入不同特質對象組成的系統中,真正達成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1.1 適應性主體的“刺激-反應”模型
在復雜自適應系統中,主體的基本行為應該遵循“刺激-反應”的模型。每個主體的執行系統包含三個方面:探測方、效應方與規則。探測方用來接收外部的刺激,負責接收、處理輸出的信息,是主體存在的條件,體現了主體從外部環境中接收信息的能力。效應方是主體的功能,負責產生輸出信息并對內部狀態更新做出及時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主體作用于環境的能力。規則反應了處理探測方所接收到信息的能力,決定了做出刺激的因素及反應的內容。
1.2 復雜自適應系統的“回聲”模型
用于復雜適應系統組成的系統的信息處理及它的多樣性。基于個體演化過程,在復雜自適應系統的回聲模型中,增加了“資源”和“位置”的概念。霍蘭統一的、有機的、內在的把宏觀與微觀結合,綜合了個體演化和系統整體演化。這是CAS理論的又一個的特點。
構建基于CAS理論的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對高職學生進行必要的創新創業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激發出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愿望,讓高職學生掌握創新、創業實施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等各項創業知識、技能、素質,確保高職學生創業者在充分明確創業風險和自己擁有的實際創業能力這兩個前提下來進行創業。創業技能的培養,通過運用CAS理論,不斷刺激-反應-調整各項方案,個體與系統整體不斷融合,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創業主題并設計合適的路線圖進行創業實操。在當前高職教育形勢下,各類公辦、民辦高職院校是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實施方,構建高效、合適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學生人才培養中的關鍵環節之一,作為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高職院校,更凸顯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依據CAS理論含義及模型闡述,通過不斷的刺激反應及回聲,構建體系如下:
2.1 構建能夠組合專業學習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從授課內容、授課形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在授課上首先遴選高水平的校內外教師,完成創新創業理論課程的授課任務。在授課內容上,緊密結合企業,運用企業案例,共同進行教材開發。如果實施有困難,則在教材選用上盡量選擇“十三五”規劃教材。同時組織有力師資隊伍指導高職學生課外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尤其是鼓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比賽等活動中。構建適應現實需求的專業培養方案,通過倡導個性化教育,建立獨立的創新創業機構,組建專業融合的創新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法,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長效運行機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培養出更高適應性、技能型人才。
2.2 創建“理論-模擬-實戰”訓練體系
2.2.1 創建完整理論學習體系
創新創業理論知識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向前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根據創新創業必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構建出“理論-模擬實訓-創業實戰”逐層推進的綜合訓練體系。在理論教學對象上,針對一年級學生開設“思維創新與開發”、“創新、創造與改變”等課程,旨在增強創新思維和方法的培養;面向二年級學生開設“創業者的成長之路”、“SYB創業培訓課”、“從非商業計劃到商業計劃”、“人際交往與溝通技巧”等培養學生基本商業知識和精神培養;面向三年級學生開設“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創業者法律入門”等旨在培養學生產品創新和商業技能培養。確保從學生邁入大學校園開始,就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明創業動機、激創新創業熱情、養創新創業能力,為創新創業模擬、實戰打下必備的理論基礎。
2.2.2 創新創業模擬實踐平臺
模擬創新創業是把創新創業知識和創新創業實踐相集合的最初嘗試,是能夠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風險的一種實踐模擬活動。首先訓練對象運用自有資源從事創新創業模擬活動;也可使用學校資源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營銷等活動模擬訓練創新創業項目實施過程;其次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創新創業模擬實訓中心,為學生提供基本真實的模擬實訓環境;也可考慮采用在淘寶開店等方式提供低成本平臺,從而達到“理實一體化”,構建出無限貼近于實踐的虛擬創新創業綜合平臺,全面、系統化的提高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最后是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模擬變成創新創業實踐的預演,提高創新創業實施的成功率。
2.2.3 創新創業實戰
自然人或通過創辦企業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檢驗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最有效標準。第一,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等,從事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第二,由學校聯合風投企業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創業項目,為創業學生提供適當規模的經濟、技術和政策支持,安排專業教師,幫助學生按照公司化運作模式進行實體經營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從學校、行業及相關管理部門進行師資篩選,組建體系化的師資隊伍,不斷貫穿創新創業的教學。建設一個由成功創新、創業人士和有豐富專業經驗和知識的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從事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
創新創業活動是整體風險性較高的實踐活動,如果沒有強力的保障體系,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的愿望必定被巨大的風險壓制,進而會更多人不再樂意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所以,必須構建由高等學校、社會團體、機關等組成的保障機構,為推動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解決后顧之憂。保障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4.1 建立健全創新創業保障工作領導機構
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要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面臨的風險,一個強有力的保障工作機構是必需的。要充分發揮保障作用,這個保障工作領導機構必需由所在單位一把手負責,并由成功創新、創業人士以及各機關部門負責人和行業技術專家共同組成。在管理過程中,要盡量實施扁平化管理,避免臃腫的管理機構,產生踢皮球現象,不但不能提升管理能力,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挫傷創新創業者的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4.2 落實教教育部政策,支持高職學生創新創業
落實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最新修訂,具體化落實彈性學制在學校的實施,從制度上保障在校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實踐所得成果經正式發表的論文、取得的專利、成果、獎項等都可以折算為專業學習對應的學分,計入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成績。彈性學制的實施可以大幅度保障高職學生完成創新創業工作和取得學校畢業文憑兩項工作都不耽誤。對于有創新創業意向的學生,在學制管理上更寬松,經學生申請,學校批準后允許其休學,可以使在校生創新創業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4.3 借助眾創空間,構造創新創業成果孵化捷徑
借助由省、市以及學校自己聯系企業構建的眾創空間力量,將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按照創新創業取得的成果的效應進行分級,并推送到各級的眾創空間,爭取創新創業項目成果及時落地。同時,也可以考慮依托教師產學研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落地的幅度。教師的科研成果和發明、專利技術,可以優先考慮授權給有創業意愿和能力的學生。也可以參考阿里巴巴馬云和東軟集團劉積仁等優秀企業家當初創業的啟示,積極鼓勵教師聯合學生共同創業。
4.4 創建技術成果轉換中心
促進創新成果的資本轉化,制定成果轉化的資金分配制度,為后期的研究、時間提供更多地資金支持,最大化地促進創新創業熱情,提升技術轉移的服務水平,推廣創新的技術,獲得更多更優的技術成果。
綜上所述,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時間堆積的過程,通過運用CAS理論不斷調整培養學生的方法及策略,讓培養方案適合學生,學生不斷刺激方案的修改,從而產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好教育為本的核心作用。本文構建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主要從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創新創業實踐兩方面入手,理論知識重在為培養對象準備創新創業必要的理論基礎;創新創業實踐通過模擬實踐到真實實踐,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最終達到以自然人或創辦實體成功進行創新創業的目標。
[1]段旭輝.基于CAS理論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支持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5.
[2]陳禹.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及其應用——由來、內容與啟示[J].系統辯證學學報,2011(4):35-39.
[3]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02/content_5048192.htm.
[4]李世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5]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