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的顯著特征,是無休無止的塹壕戰(尤其是歐洲西線戰場)。這在極大地限制傳統戰術發揮的同時,也刺激了多種地面交戰武器的新生或發展。在機槍、手榴彈、迫擊炮、火焰噴射器、毒氣彈、坦克等新型武器中,只有手榴彈不需要特殊兵種的專門操作,步兵可以隨時隨地發揮其威力,是貼身的“重武器”。
手榴彈(Grenade)的始創可以遠溯到公元8世紀。在那些語言質樸的史料中,拜占庭帝國軍隊向敵人投擲可怕手雷的場景栩栩如生。他們使用的“手雷”是那時戰場上的一個奇觀。但它不是以爆炸后的彈體破片來殺傷敵人,而是以陶罐內置神秘的“希臘火”來燒傷敵人。這更像是投擲版的火焰噴射器或者原始版的凝固汽油彈。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拜占庭手雷在歐洲各地和伊斯蘭世界都可以見到它及其改良后代的身影。當時光進入16世紀時,真正可以被視作手榴彈雛形的東西出現了。這種原始手榴彈的彈體由內徑10厘米或者更大號的鑄鐵球體構成,內置火藥和延時導火索(多由亞麻線制成),通常重量在1.2千克左右。


這種武器足夠新奇,但是作戰效率卻大成疑問。據一位16世紀70年代的歐洲知名軍事觀察家彼得·懷特霍恩的觀察:“點燃這些球后得馬上扔出去,不然就會殃及自身?!?/p>
手榴彈迅速在歐洲各國軍隊的武器庫中異軍突起,占據了一席之地。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軍隊率先組建了一個新的專業兵種:擲彈兵,其魅力令各國的統治者們著迷。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西班牙等歐洲主要軍事強國紛紛效仿,陸續組建了自己的擲彈兵部隊。

最初意義上的擲彈兵,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投擲手榴彈的步兵。路易十四所開創的擲彈兵戰術把擲彈兵編成橫排隊列,在戰斗中實施手榴彈齊擲,類似使用滑膛槍的步兵齊射戰術。這種武器的初始定位本是用于對付城塞、堡壘、戰壕和火力點這樣的固定目標,并漸漸變成一種可以在戰場機動作戰中使用的武器。
擲彈兵配有不同于步兵的制服和制帽,享受不同的津貼,在軍隊中格外受人尊敬,更多時候都被編入近衛軍這樣的精銳部隊序列。拿破侖一世麾下的擲彈兵以他們華麗的熊皮帽而著稱。腓特烈大帝的擲彈兵以其普遍的驚人身高而人稱“巨人部隊”。其實歐洲各國的擲彈兵都強調身高體壯,這并非裝點門面,而是擲彈的實際需要。那時手榴彈的體積和重量接近小型炮彈,只有人高馬大、臂力過人的士兵才能夠勝任投擲“重任”。
在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后,英國開發出了以球形厚鋼化玻璃替代鑄鐵外殼的新型手榴彈,兩個分別自重3磅(1.36千克)和6磅(2.72千克)的手榴彈內填炸藥3盎司(85克)和5盎司(142克),威力比之前的手榴彈大,而重量更輕、制造成本更低。隨著類似的制造新技術的出現,原本需要由專人投擲的手榴彈開始為普通步兵所使用,擲彈兵這一兵種的存在意義已經大為削弱。不過擲彈兵這一稱號仍然延用下來,成為表彰勇敢軍人和精銳部隊的榮譽稱號。

擲彈兵雖然不復存在,但手榴彈卻大行其道。在號稱“第一場現代戰爭”的克里米亞戰爭、其后的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和影響了美國歷史進程的南北戰爭中,交戰各方都使用過手榴彈。
英國軍隊在19世紀末葉使用手榴彈的情形尤其活躍。他們在1884年至1885年的蘇丹戰事中用手榴彈壓制涌向殖民統治據點的當地反抗者,在1899年至1902年的第二次布爾戰爭中用手榴彈瓦解了布爾人軍隊對多處英軍要塞的圍攻,擊潰了他們的攻勢。
根據這些戰場實踐,19世紀末的英軍戰術手冊把這種武器界定為一種防御戰手段:“手榴彈主要用于抵御攻擊,它們在保衛房舍、碉堡和火力點方面很有用。士兵們可以徒手將其擲出約20米到30米遠。”在拿破侖擲彈兵手中滾滾向前的進攻武器,變成了“很有用”的防御武器,這恰好預示了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功能。
1904年至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顯示出了手榴彈作為集體步兵武器的明確跡象。在日軍圍攻旅順港的殘酷交戰中,手榴彈令雙方都蒙受了慘痛的人員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