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凡
摘要:水利類學科是在水的自然特性研究基礎上,以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調控和利用水能資源的工程科學,其主要用于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本文主要以三峽大學水利類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結合我校水利類專業的現狀進行探討,提出相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及建議,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不斷創新、理論與實踐并存的“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本科高級專門人才,同時促進我校水利類專業的更好發展。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water conservancy is an engineering science that regulates and utilizes hydro-power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it is mainly used to control and deploy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natu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arm reduction and benefi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s water conservancy specialty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in our school. It propose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corresponding talent-training model so as to train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novate, and theory. The "high-quality, strong-ability, and application-type" undergraduat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coexist with pract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in our school.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水利;工科;探究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water conservancy;engineering discipline;explore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8-0278-04
0 引言
人才培養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現實需求,不同性質高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不同,不同的培養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教育,肩負著不同的人才培養任務,但其目的都是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文章針對三峽大學校情水利類專業的定位及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就教學模式在課程體系設置、學生知識構建、多元化學習模式、課堂教學、實驗教學、招生就業方面所做的改革和創新作一探討結合,并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可行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及建議。
1 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
三峽大學以“水利電力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目標,其人才培養總體目標,是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雙服務”為面向,以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為宗旨,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本科高級專門人才。由此,水利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緊緊貼合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
我校水利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水利類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水利、水電、水保、水文、港航等部門從事水利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試驗研究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其主要課程:水文學、工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水文學、水利工程施工、水資源規劃利用與管理、水工建筑物等。
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固定的,模式三峽大學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由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組成。通識課程由通識核心課程和素質拓展課程組成;專業課程由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組成。其中水利類通識核心課43學分、素質拓展課10學分、學科(專業)基礎課34.5學分(其中大類課程30學分)、專業核心課72.5學分(其中大類課程11.5學分)和專業拓展課10學分(其中大類課程1學分)、課外學分10學分。
2 教學資源
學院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158.15萬元,擁有31個實驗室,其中,本科教學實驗室25個,科研實驗室6個。其中水利類實驗室13個,學院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3個,水電工程施工與管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中心,我院水利工程專業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湖北省首批本科品牌專業、國家教育部首批立項建設的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及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扒G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及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2015年開設,是我院最為年輕的專業。
3 培養過程
3.1 課程體系
最新2017版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包括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構成。2016至2017學年,學院開設理論課143門,實踐課35門,實驗課2門。開設素質拓展課程10門。
如圖1所示,我校學生課程體系主要分三個部分,理論課程+實踐課程,這一部分主要依賴于課程教學、第二部分主要是線上資源+線下資源相結合,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僅僅依賴于課本知識是不夠的,學習其他高校一流優質教學資源變成一種常態,第三部分,第一課堂+第二課程,主體是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輔助,第二課堂是指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主要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學生組織,被認為是課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載體,如:社團、組織等。
3.2 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堅持立德樹人,以素質教育為主題、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形成多元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一切重在堅持。(圖2)
3.3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機制改革
“應用型+”培養模式,即以應用型培養模式為主體,根據各類專業定位以及學生個性需求,有選擇針對性地將應用型培養模式與其他培養模式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
①構建素質拓展課程體系,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形成了課程選修與學分置換相結合的課程修讀機制。
實施學分制,開展大類培養,推行雙學位(輔修)制。
②建立了一院一精品、一專業一賽事的學科競賽體制機制;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
3.4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驗(含課內實驗、獨立開設實驗課),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科研訓練和創新創業等多模塊。我院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不少于25%。
4 學生發展
4.1 學院近年招生基本情況
2010年,學院在湖北省整體進入一本招生。2017年,在全國25個省區全面進入一本招生,一本生源達到新生總數的100%。近三年最低錄取分數超一本線幅度逐年提高,特別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近年在全國各省的錄取分數線均高出本省一本控制線20分以上,專業第一志愿錄取比例始終保持在100%。(表1)
4.2 學生就業質量
近年來,用人單位來我校招聘水利水電工程及水利類專業畢業生的供求比超過1:10,有力支撐了學校進入全國就業50強。學院專業平均就業率始終維持94%以上,位居全校前列。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分布在水利電力行業的國有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研究院所等單位。許多畢業生很快成為行業中眾多企業中的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5 辦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許多高校主要以學生的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為依據,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察和評定,未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技能性成果、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中的日常表現納入考核范圍,在專業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過程中,使得學生不去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相關專業問題,也不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導致開展的專業交流、認知實習和總結也流于形式,既談不上知識的轉化和能力的提高,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鍛煉,最終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動力,導致在最后的就業過程中,顯示學生參加過很多次活動、實習等經歷機會,但是未能從中獲取相應的專業素養和技能。作為水利類技術+研究性專業而言,實踐很重要,探究思考更重要。
6 人才培養改革措施及建議
6.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青年教師培養
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學生的培養方案,更是教師的培養方案,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取決于高校教師的師資力量、培養方案及辦學水平等,對我院青年教師比例較高,素質參差不齊的現實,務必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促使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培養、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青年教師隊伍,可通過培養、業務培訓、教學實踐等,本著“注重能力、講求實效、更新觀念、發展自我、形成特色”的原則培養青年教師,主要通過發展規劃、組織培訓、教學反思、教學展示、觀摩研討、教師沙龍、“請進走出”等途徑來實現青年教師的培養。
6.2 拓寬招生、就業途徑
三峽大學歷來招生主要集中在省內招生,雖然現在招生涉及到一部分省份,但是宣傳力度不夠,在我們進行新生約談過程中60%表示自己入校前對學校不了解或者從未聽過,可見學校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有待提高,只有知名度不斷提高,才會提高招生人數及質量。我校雖通過“三大使者家鄉行”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進行宣傳推廣,但其力度還遠遠不夠。
作為工科學院,學院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施工單位、工程局和設計院。近些年,水利行業大小工程不斷地由華中地區轉戰云南、貴州、廣西、西藏等地,國內轉戰過國外,故而學生就業單位和工作地點也隨之而變化。據了解,我院畢業生簽約基本是固定的單位或二流單位,學校學院應加大就業單位拓展,特別是一些卓越有發展前途的單位,來滿足學生就業需求,比通過走訪用人單位,推薦我校水利優秀學子,跟蹤調查等方式來拓展就業面。
6.3 加強教學、學生工作、就業質量保障一體化
6.3.1 教學、學工、就業質量保障體系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著力構建全員參與、全員監控、全面評價、全面保障的質量保障體系。學工隊伍面向全體學生,配合教學做到思想政治與專業知識共進步,做好第一課堂與拓展第二課堂同發展,專業素質+綜合水平。由校級學生處到院級學工辦、教務處到教學辦、招生就業處到學院就業專干形成一體化,完善制度,保障質量。
6.3.2 教學、學工、就業質量管理隊伍
學院設有教學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學生工作辦公室、就業專干、學院本科教學辦公室負責本科教學日常管理工作,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學生畢業就業信息發布、就業單位接待、用人單位招聘等。
6.3.3 教學質量監控
學院教學質量監控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核心內容,將招生、培養、就業納入全程監控,實行評教、評學、評管等多維度的監控。實行教學質量監控方式及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反饋機制。
6.3.4 提倡多元化、信息化教學,解決單一性教學
近年來,高校的各工科專業課教學中出現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如:多元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法、精品開放課程、MOOC)、案例教學法等。這些方法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介于我校教學方法應突破,拒絕教學方法單一化,學習其他院校新型教學方法。
對于工科水利類專業,案例教學法效果及作用極其重要,即選定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剖析、討論,讓學生在身體案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前引人工程案例和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啟發學生的思維、聯想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真正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
自教育部2012年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12)》,信息化全面深入教學實踐過程中,立在將信息化與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創建學習型社會。相對于傳統教學,信息化教學時現代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信息技術的支持為顯著特征,涉及到現代工程教學理念的指導和現代教學方法的應用。
這種從單一的講授式教學走向多元的案例式、分組式、角色扮演式、項目式、現場式、信息化等教學方式,不僅突出教學的主體性,而且使教師從傳統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7 結語
通過不斷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風建設、加強教學管理及就業拓張,使教學學工,雙管齊下,全面促進,從而達到我院水利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高質量就業,才能培養出具備水利行業“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應用”的綜合型人才,為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輸送大量的優秀人才與精英。
參考文獻:
[1]董文楊,解飛厚.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幾個問題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2):71-74.
[2]彭芳,周文輝.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之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1(18):29-31.
[3]鄭莉,柳雕貂,袁屹.大工程觀下本科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引入[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1,10(6):57-58.
[4]海燕.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東北大學,2008.
[5]袁靖宇.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研判與對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4,8(6):123-127.
[6]樊麗,周明遠,關杰,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項目驅動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6(17):63-64.
[7]王忠民,王陸海,韓俊剛.工科院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7(30):223-224.
[8]施煒.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對策的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2.
[9]張守平.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20-221.
[10]孫楠,李歡,劉東,等.水利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設置[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15(6):37-42.
[11]蘇凱,石長征.水利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暨認知實習環節的教學研究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3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