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丹
摘要 2015—2017年丹陽市植保植檢站對稻縱卷葉螟性誘監測技術的應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稻縱卷葉螟性誘劑誘集法監測的蛾峰日比較準確,能夠很好地反映對象害蟲在田間的數量消長趨勢。因此,在實際預測預報中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依據,與傳統的燈誘法和趕蛾法相結合能顯著提高稻縱卷葉螟測報的準確率。
關鍵詞 稻縱卷葉螟;性誘劑;誘蛾量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104-02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屬鱗翅目螟蛾科,別名刮青蟲、苞葉蟲、白葉蟲等,是丹陽市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年發生3~4代。稻縱卷葉螟以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縱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僅留白色下表皮。在水稻的苗期、分蘗期至拔節期、抽穗至齊穗期均可發生危害,影響水稻開花結實,對水稻生產構成很大的威脅[1]。
目前,人工趕蛾法仍然是一種主要的稻縱卷葉螟測報方法,而這種人工目測的方法存在勞動強度大、誤差大等缺點;另一種常用的稻縱卷葉螟測報方法則是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其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受到電力和設備故障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隨著昆蟲性信息素技術的發展,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也已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2-3]。丹陽市植保植檢站于2015—2017年開展了性誘劑監測稻縱卷葉螟效果試驗,并將其結果與同時期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法和田間系統趕蛾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探索性誘劑在稻縱卷葉螟預測預報中的可行性,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性誘劑積累科學數據和寶貴經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在丹陽市延陵鎮新品種展示基地進行。
1.2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稻縱卷葉螟誘芯、誘捕器,均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方法
1.3.1 性誘劑誘蛾監測。在展示基地南北兩側分別設置性誘(3個誘捕器)和燈誘(1臺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點,性誘監測點距離測報燈超過500 m,在展示基地中心位置的田埂邊設置3個誘捕器,并且裝好相應的誘芯,誘捕器的間距約為 100 m[4-5];根據水稻生長期科學調整放置高度,一般高于水稻2~3 cm;誘芯每4周更換1次,如果遇特殊情況遭損壞則需及時更換;誘捕器的設置時間為每年6月17日至9月30日。從6月18日開始逐日記錄誘捕器中稻縱卷葉螟的數量,即每天9:00—10:00查蟲,并及時將數據記錄到調查表中[6-8]。
1.3.2 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利用展示基地現有的佳多牌20 W自動蟲情測報燈,每天9:00—10:00查蟲,并且記錄其中稻縱卷葉螟的數量[9-10]。自動蟲情測報燈于每年4月下旬開啟,9月30日關閉。
1.3.3 田間系統趕蛾監測。每年6月18日至9月30日6:00左右,選取距離設置性誘捕器田塊200 m左右的水稻田,利用竹竿撥動水稻植株,目測飛起的稻縱卷葉螟成蟲數量,并且逐日記錄。每次趕蛾逆風前進,趕蛾面積為133.4 m2左右[11-12]。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方法監測的稻縱卷葉螟蛾量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7年田間系統趕蛾的蛾量分別為10 104、8 713頭,均高于性誘劑和自動蟲情測報燈的誘蛾量,而2016年自動蟲情測報燈的誘蛾量最高,為2 941頭。按照3個性誘捕器的有效輻射面積為0.2 hm2計算,2015—2017年田間系統趕蛾總量分別是性誘劑誘蛾總量的101.6倍、60.8倍、37.3倍,表明性誘劑的監測效率不及田間人工趕蛾。
2.2 不同監測方法反映稻縱卷葉螟主要蛾峰日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每年采用性誘劑、自動蟲情測報燈、田間系統趕蛾3種方法監測到的稻縱卷葉螟峰期基本吻合,2015年和2016年均出現了6個較為明顯的發蛾高峰,而2017年出現了7個較明顯的發蛾高峰,并且3種方法監測到的峰期均在0~3 d內波動。
2.3 不同方法監測稻縱卷葉螟成蟲消長趨勢比較
從圖1可以看出,2015年性誘劑誘蛾首日為7月1日,自動蟲情測報燈誘蛾首日為6月24日,田間系統趕蛾始見日為7月22日;2016年性誘劑誘蛾首日為7月6日,自動蟲情測報燈誘蛾首日為7月7日,田間系統趕蛾始見日為7月10日;2017年性誘劑誘蛾首日為7月4日,自動蟲情測報燈誘蛾首日為7月4日,田間系統趕蛾始見日為6月21日。可見,每年通過性誘劑測報的見蛾日相對穩定,而其他 2種方法可能由于設備性能或人為因素的影響,波動比較大。
性誘劑、自動蟲情測報燈、田間系統趕蛾3種方法監測到的稻縱卷葉螟蛾量消長趨勢總體比較一致,峰次也比較明顯。其中,四(2)代由于蛾量比較少,峰次不明顯;五(3)代蛾量上升,主高峰明顯;六(4)代峰次表現明顯,而且連續3年通過性誘劑誘集法監測到的蛾峰略遲于田間系統趕蛾蛾峰,這可能是因為六(4)代本地蟲源相對比較多,但其羽化到性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表現出的性誘蛾峰滯后于田間系統趕蛾蛾峰[13-15]。
3 結論與討論
在當前的稻縱卷葉螟監測工作中,自動蟲情測報燈和田間系統趕蛾作為常規的測報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稻縱卷葉螟測報方法一直以來都是植保工作者日常工作研究的重點[16-17]。連續3年的試驗表明,稻縱卷葉螟性誘劑誘集法監測的蛾峰日比較準確。與田間系統趕蛾法相比,通過性誘劑誘集的蛾數量比較少,因而各個時間點的峰值也比較小,但是蛾峰日的出現時間基本一致,監測到的稻縱卷葉螟蛾量總體的變化趨勢也基本相同[17-18]。
綜合比較試驗結果發現,稻縱卷葉螟性誘劑測報可以確保調查害蟲的唯一性,而且操作簡便,不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工[14]。同時,性誘劑測報的準確性比較強,能夠很好地反映對象害蟲在田間的數量消長趨勢[19-21]。因此,性誘劑誘集法在實際的預測預報中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依據,與傳統的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法和田間系統趕蛾法相結合能夠顯著提高稻縱卷葉螟測報的準確率,為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奠定良好的基礎[22-23]。
4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植物保護站.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2-83.
[2] 徐玉峰,楊新宇,徐 潔,等.性誘劑誘集稻縱卷葉螟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0(3):170.
[3] 康來照,劉水平,鐘齊剛.性誘劑誘殺稻縱卷葉螟試驗研究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8):76-77.
[4] 馮波,郭前爽,朱鳳,等.遷飛性害蟲稻縱卷葉螟成蟲的卵巢發育與性誘劑誘捕[J].昆蟲學報,2017,60(2):211-221.
[5] 胡代花,楊曉偉,韓鼎,等.不同性誘劑對陜南水稻三大害蟲引誘效果比較[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7):119-121.
[6] 劉龍生,彭云良,曾良貴,等.性誘劑在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防治中的應用[J].湖南農業科學,2013(20):25-27.
[7] 湯露萍,趙憶寧,褚紅燕,等.宜興市近年稻縱卷葉螟重發原因與防治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5):55-57.
[8] 沈田輝,王風良,卞康亞,等.沿海中部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特點與綠色統防技術集成[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01-102.
[9] 黃世文.稻縱卷葉螟防治技術[N].農民日報,2016-05-25(Z06).
[10] 卜鋒,包志軍,徐優良,等.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改進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7):42-45.
[11] 林秀秀,金道超,陳祥盛.稻縱卷葉螟抗藥性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37-440.
[12] 仲偉江,張勤波,成果榮.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4):180-181.
[13] 曲宗祥.稻縱卷葉螟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09(7):30-31.
[14] 葉明.稻縱卷葉螟防治仍存在三大問題[N].農資導報,2008-03-07(A05).
[15] 崔蓉秋.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134.
[16] 陳德福,邰裕朝.2014-2017年錦屏縣稻縱卷葉螟發生監測及防治技術[J].植物醫生,2018,31(5):55-56.
[17] 陳峰,張甲生,袁守江,等.濟南市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方水稻,2018(3):48-50.
[18] 魏麗,袁偉,陳時龍,等.6種殺蟲劑防治稻縱卷葉螟藥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8):117-118.
[19] 吳青,王開龍.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J].江西農業,2018(8):19.
[20] 盧霞,黃偉年,黃巨宗,等.水稻全程病蟲害防控試驗初報[J].南方農業,2018,12(6):9-10.
[21] 陸瑞莊.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171-173.
[22] 郭鎖成.淺談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4(9):105.
[23] 劉曉飛.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防治對策[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