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張芹 徐恒玉 王鶴如
摘要 近年來,天長市麥田雜草防效下降,日本看麥娘、菵草等雜草抗性明顯上升,麥田除草成本快速增加,麥田拋荒現象逐年嚴重,對小麥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本文分析了麥田雜草防效下降的原因,并對麥田雜草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 麥田雜草;防效下降;原因;防治措施;安徽天長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131-01
天長市地處皖東,屬江淮丘陵地區,可耕地面積7萬hm2,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5.67萬hm2,年生產糧食總量70萬t,是全國重點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近年來,天長市麥田雜草發生逐年加重,防效下降。一是日本看麥娘、菵草等雜草抗性明顯上升,二是田間雜草密度加大,三是茬口安排和氣候條件加重雜草防治壓力。據天長市植保站調查,麥田禾本科雜草類為看麥娘、日本看麥娘、菵草、早熟禾、硬草等,闊葉雜草為豬殃殃、繁縷、牛繁縷、大巢菜、碎米薺、稻槎菜、婆婆納、野老鸛草等,全市麥田雜草密度一般為120株/m2左右,高的達2 000株/m2以上。麥田除草成本快速增加,不少農戶因草害而拋荒。全市小麥每年遭受草害4萬hm2,約占種植面積的51.14%,其中較重草害2.7萬hm2,造成小麥損失10%~15%;嚴重草害1.2萬hm2,造成小麥損失20%~25%,造成草荒達1 333.33 hm2。每年因草害損失小麥4萬t,占全市糧食總產的5.7%,2017年3月下旬,全國麥田抗性雜草防治現場會在天長市召開,會上有專家預言未來5~10年麥田雜草可能暴發成災,成為農藥零增長計劃的瓶頸[1-2]。
1 原因分析
1.1 抗藥雜草種類和種群數量增加
雜草種群本來就存在著少量的抗除草劑個體,重復使用某種除草劑使這些個體一直存活并不斷產生種子。通過長期的“選擇”,抗藥性生物型主導這一雜草種群。
綠黃隆自1982年被研發以來,因成本低、殺草譜廣、效果好在天長市得到迅速推廣,最初有效用量只有15 g/hm2,經過連續多年的使用,用量達90~120 g/hm2,個別田塊用量達150 g/hm2仍然防效低,且后茬稻出現了大面積的僵苗不發、生育期推遲7~10 d等明顯的藥害癥狀,后被全面禁止使用。1990年初,拜耳的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驃馬)進駐天長市,起初用量只需750 mL/hm2就能有很好的效果,多年后用量達4 500 mL/hm2也不能解決問題,后期田間出現大量的抗性菵草難以防除。2000年初,拜耳30 g/L甲基二磺隆油懸浮劑(世瑪)引入天長市,除了安全性外,使用之初除草效果很好,但歷經3~4年后田間出現了高密度的抗性日本看麥娘。同時,先正達的15%炔草酸可濕性粉劑(麥極)、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的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劑(優先)、瑞士先正達5%唑啉草酯乳油(愛秀)等新除草劑產品相繼被引進,調查發現,除草劑產品的使用壽命在縮短,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隨著驃馬、世瑪等除草劑常年單一使用,使抗藥性較強的日本看麥娘、菵草等禾本科雜草種類增加,抗性增強,田間危害程度加重,嚴重田塊甚至毀耕。
1.2 輕型農業耕作技術的應用
雜草種子在土層中的垂直分布主要受耕作方式和耕作機械的影響。在常規耕種的農田,絕大部分雜草種子分布在0~30 cm耕作層,而在免耕或少耕的農田,雜草種子則分布在淺表土層。天長市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輕型農業栽培技術的推廣,絕大多數農田實行了少耕、免耕技術,近幾年出現直播小麥。淺顯的耕作層使逐年累積的大量雜草種子集中在土表10 cm左右的深度,出現了田間雜草密度不斷加大的趨勢。農田土表雜草密度增大,部分田塊出現了草大苗小的雜草欺苗現象[3]。
1.3 麥田面積擴大,使麥田抗性雜草發生量加大
麥、油種植比例失調,由于油菜種植多了育苗移栽,相對增加了種地成本,農民為追求種田利潤最大化進一步壓縮油菜的種植面積,小麥連作面積逐年增大,使麥田雜草防除壓力加大。
1.4 小麥播種期推遲,出草期拉長,春季化除壓力增大
近年來天長市直播稻、機插稻面積迅速擴大,水稻騰茬推遲,小麥播種晚,很多田塊越冬前未進行化除,增大了春季化除的壓力。水稻騰茬遲,稻田套種麥和免少耕種麥田面積也因此增大,這些麥田雜草出草期長,草齡相差大,給化學除草增加了難度[4]。
1.5 暖冬氣候導致春季化除時雜草草齡增大,抗藥性增強
近年來,持續出現暖冬氣候,整個越冬期內小麥、雜草都在緩慢生長。特別是禾本科雜草,其適生溫度較小麥低,越冬期生長速度較快,待春季小麥返青期化除時,草齡較大,對除草劑的敏感性下降,影響了除草效果[4]。
2 綜合防控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圍繞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藥減量控害目標要求,推進農業防控、生物防控和機械物理防控,科學開展化學控草,提高麥田雜草防控技術到位率,將麥田草害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之內,確保小麥安全生產[5]。
2.1 農業防控
一是合理安排茬口布局,實行多種形式的輪作換茬,推行小麥—豆類、小麥—油菜等輪作制度,為多樣性雜草防控提供更多選擇。二是精選麥種,汰除草種。三是加強雜草檢疫,防止危害嚴重的惡性雜草傳播蔓延。四是清除田埂、溝邊雜草,減少土壤種子庫草籽輸入量。五是提倡高溫堆肥,殺滅雜草種子。六是雜草密度較高的田塊,推廣播前誘導出苗技術。
2.2 生物防控
合理密植,培育壯苗,科學運籌肥水,提高小麥個體和群體的競爭力,抑制雜草生長。秸稈覆蓋,減少并推遲雜草發生。
2.3 機械物理防控
運用整地、中耕、熱力除草等多項措施降低田間雜草密度,以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適時進行免少耕與常規翻耕輪換,改變雜草種子在土壤中的分布結構,有利于降低雜草密度,降低除草劑施用頻率及選擇壓。對已經形成草荒及草害嚴重的農田,要進行深翻耕作,將大量種子埋入土層深處,例如日本看麥娘、早熟禾雜草種子小,分布在0~6 cm的土層中,只要溫度、濕度適宜就可出土,如將其翻入土層深處,就難以出苗和造成草害。小麥生長前期,通過小麥機條播的操作行中耕除草技術簡單,針對性強,除草干凈徹底,又可以促進小麥生長。同時,在收割機械轉場前對其進行清潔,有助于阻滯雜草的傳播,延緩抗藥性雜草的擴散[6-7]。
2.4 化學防控
對看麥娘、日本看麥娘、菵草等禾本科雜草,在雜草2~3葉時,分別用5%唑啉草酯乳油、13%氟唑·炔草酯油分散劑、5%唑啉·炔草酯乳油(有效成分)45.0~60.0、58.5~78.0、45.0~75.0g/hm2進行莖葉噴霧。注意上述藥劑交替使用。
對豬殃殃、牛繁縷、野老鸛草等闊葉雜草,在雜草3~5 葉時,用20%雙氟·氟氯酯油分散劑、16%雙氟·氯氟吡懸浮劑、48%2甲·氯·雙氟懸浮劑、38%氯吡·苯磺隆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15.0~19.5、72.0~96.0、360.0~432.0、114.0~171.0 g/hm2莖葉噴霧。上述藥劑注意交替用藥。
對禾草與闊葉草群落雜草,于雜草2~5葉時,用30%苯磺·炔草酯可濕性粉劑、40%炔·唑·氯氟吡可濕性粉劑、13%雙氟·炔草酯油分散劑、37%炔·芐·唑草酮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67.5~90.0、90.0~120.0、58.5~84.0、111.0~166.5 g/hm2莖葉噴霧。上述藥劑注意交替用藥。
對有抗性雜草的田塊,采取封閉除草的方法,于小麥播后苗前用50%丙草胺(瑞飛特)900 mL/hm2或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600 kg/hm2噴霧。
采用化學防控時,要注意以下事項。①提倡冬前施藥,壓低雜草基數,對多草或有抗性雜草的田塊進行封閉除草;②冬前施藥用低量-中量,春季施藥用中量-高量;③小麥拔節后禁止施藥;④應在白天氣溫高于10 ℃時施藥,不宜在干旱、低溫(<5 ℃)、大風天氣施藥[6]。
3 參考文獻
[1] 張朝賢.我國農田雜草抗藥性概況[R].天長:全國小麥田抗藥性雜草防控研討會暨普草克、雪鷹效果觀摩會,2017.
[2] 黃立堯.我國稻麥輪作區小麥田雜草抗性現狀及趨勢[R].天長:全國小麥田抗藥性雜草防控研討會暨普草克、雪鷹效果觀摩會,2017.
[3] 沈燕蘭.土壤封閉劑加除草劑對麥田禾本科雜草化除效果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5(6):153.
[4] 喻寒松.麥田除草到位 小麥損失減少[J].農藥市場信息,2017(29):55.
[5] 楊冠軍.麥田雜草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8(5):27.
[6] 張小龍.麥田雜草發生現狀及治理對策[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3,34(1):61-63.
[7] 張學生.麥田時差除草法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8(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