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青
摘要 油用牡丹不僅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也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總結了油用牡丹播種育苗及栽培技術,具體包括播種育苗、栽植、后期管理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油用牡丹的高產栽培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油用牡丹;播種育苗;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6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150-02
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屬毛茛科芍藥屬落葉灌木,結實的單瓣或重瓣品種為油用牡丹品種,屬木本油料作物。油用牡丹不僅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也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其種子可用于榨油,根皮可入藥,花瓣、花粉可以提煉精油。油用牡丹主要以中原牡丹和紫斑牡丹系列組成,資源豐富,適宜栽培區域廣泛,便于管理,也最適宜在扶貧攻堅中作為農戶脫貧的一項產業進行發展。
1 播種育苗
1.1 品種選擇
根據牡丹分布區域和適應特性,選擇紫斑牡丹為實生苗培育的主要品種。紫斑牡丹單瓣、重瓣品種結實率高,且籽實飽滿,約占果實重量的2/3,籽仁的油脂含量高達33%,出油率達22%以上。
1.2 選地整地與施肥
1.2.1 選地。選擇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50 cm)、排水方便的地塊,pH值7.0~7.9最適宜[1]。
1.2.2 整地施肥。當年秋季育苗地灌水3~7 d后施腐熟的農家肥1 000~1 500 kg/hm2、磷酸二銨500~700 kg/hm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拌細干土150 kg/hm2,混合后撒施進行土壤消毒,深耕30 cm后耙平,同時撿拾其他雜物,做到地平、土松、無雜物。
1.3 育苗
1.3.1 播種時間。當年種子隨采隨播,播種時間為8月中旬至9月中旬。
1.3.2 種子處理。干燥種子播前用35~45 ℃溫水浸泡種子24~48 h,再用200 mg/kg赤霉素浸泡種子12 h后播種。新鮮種子播種則在牡丹花蓇葖果皮變黃未開裂時采摘,人工取籽后不經曝曬,直接播種。
1.3.3 做床播種。做床高度10~15 cm、床寬80~100 cm。開溝條播,播深3~5 cm,每床播3行,行距25~30 cm;播后覆土并稍加鎮壓,最好用塑料膜覆蓋。播種量1 120~1 260 kg/hm2。
1.3.4 播后管理。當年播種,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出苗。牡丹播種出苗時間長,第2年大概出苗30%,第3年約60%,部分種子因不飽滿、蟲害等不出苗。當地溫上升到8~10 ℃時揭去地膜,進行松土除草,適時灌水。當氣溫達到15~20 ℃時,覆蓋遮陽網[2-3]。
1.4 苗木出圃
紫斑牡丹實生苗2年后可出圃栽植。一般于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9月上旬至11月上旬起苗。
2 栽植
2.1 整地
栽植前施腐熟廄肥45~60 m3/hm2,并用呋喃丹(或甲基異硫磷)45~75 kg/hm2摻入2~3倍的細沙或細土拌勻撒施,防治地下害蟲。深耕細耙,整平待栽植。也可依地形地勢,起壟打畦,以利灌溉。
2.2 栽植時間與起苗
農諺有“七芍藥,八牡丹”栽植最佳時間之說。一般于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栽植。根據育苗地與栽植地的距離,確定起苗時間,邊起苗邊栽植,對起出但未栽植的苗木要做好假植保護。
2.3 栽植密度
栽植株距為80~100 cm,行距為120~150 cm,栽植密度為7 500~9 750株/hm2。
2.4 栽前苗木處理
栽前先剪掉苗木斷根、病根,然后將苗木放入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與甲基異硫磷乳油700~900倍液的混合液中浸泡15 min。栽植時苗根蘸拌有生根粉的泥漿。
2.5 栽植方法
采用穴狀整地,穴規格為40 cm×40 cm×40 cm。栽植每穴底部施腐熟農家肥2 kg,再填少許表土,然后將處理好的牡丹苗木放入穴中扶正填細土,填土1/2后將苗木輕輕往上提,以利根系充分舒展,然后再分層填土、踩實,使根際原土印與地面平或低于地面3 cm左右,栽植過淺或過深都不適宜。采取“一提苗、兩踩、三埋”措施[4]。
2.6 灌溉
栽植后及時澆透水,待地面稍干后再次扶植苗木并培土。做到“坑要大、根伸直、埋土一半向上提,踏實后,澆水再扶植”。
3 后期管理
3.1 施肥澆水
栽后第2年開始,每年需追肥2~3次,追肥量為廄肥2 300~3 000 kg/hm2+磷酸二銨600~900 kg/hm2。第1次在3月中下旬,為保證新枝迅速生長和花蕾發育有足夠的養分,以速效肥為主;第2次在開花后,這時開花消耗養分多,且花后正值葉片充分發育、花芽分化之時;第3次在土壤封凍前,既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助于牡丹安全越冬。二至三年生牡丹苗植株小,可于株間穴施或溝施;大植株可撒施,然后將肥料翻入土壤之中。
施肥與澆水結合進行,苗木生長期如遇土壤干旱應及時灌溉補水。雨季如遇積水,應及時挖溝排水,或挖出受害植株剪去腐爛部分再栽植。夏季澆水應在早晚進行,春季及初冬應在天氣暖和時澆水。
3.2 松土除草
牡丹地要精細化管理。其中,鋤地松土、中耕除草十分重要。農諺有“鋤頭有水又有火,干地鋤濕,濕地鋤干”的說法。鋤地能使土壤疏松,防旱保墑,早春能提高地溫,雨季勤鋤、淺鋤,可加快土壤水分蒸發;春季開花前鋤地2~3次,可以防寒保墑;夏季多雨,雜草滋生,要多次鋤地,有草即鋤,保墑散濕。入冬前行間深翻土壤30 cm,有利于殺菌,促進土壤風化,增加肥力。
3.3 整形修剪
為了保持植株枝條均衡適量、株型美觀勻稱,維持地上、地下協調生長,保證通風透光和減少病蟲害滋生等,從栽植后第2年開始整形修剪。
3.3.1 定主枝。即選留主枝,選留主枝數量根據品種、株叢大小而定。長勢旺、生長量大的品種可留5~7枝/株,長勢弱、發枝力差的可放任生長,5年以上的植株可選留9枝/株以上。老枝受損時可用萌蘗枝取代。
3.3.2 選留花枝。清除其他多余枝,一般頂端枝條只選留1個花枝,特別是矮型牡丹;生長旺、植株高大的可選留1~2個分布均勻的花枝。
3.3.3 適時清除萌枝。萌蘗枝除老枝更新或秋季分株繁殖需保留一定數量外,其余全部除去。除萌宜早不宜遲,以免萌枝過多消耗母株養分,萌蘗剪除要徹底干凈[5]。
3.3.4 修剪。花后,及時剪除干枯枝、損傷枝和病枝。落葉后至春季萌動前,剪掉重疊枝、內向枝、交叉側枝、下垂枝、弱枝,同時剪去枝梢未木質化部分。
3.4 病蟲害防治
3.4.1 灰霉病。噴施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高多醇懸浮劑1 000倍液。每隔15 d噴1次,連噴2~3次。
3.4.2 白粉病。發病初期噴20%三唑酮600倍液,每15 d噴1次,連續噴2次。
3.4.3 褐斑病。展葉后噴灑1∶1∶160倍波爾多液;發病初期噴灑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500~800倍液。10月下旬落葉后,將地上的枯枝落葉掃盡,集中焚燒。
3.4.4 根腐病。用40%拌種雙(或40%五氯硝基苯)6~8 g/m2撒入土壤并拌勻。發病初期如果土壤濕度大、黏重、透性差,要及時鋤地晾曬后再用藥;用30%惡霉靈水劑(如國光三抗)1 000倍液或70%敵磺鈉可溶粉劑(如國光根靈)800~1 000倍液,采用澆灌法使藥液滲透到苗木根莖部。根據病情,可連續用藥2~3次,每次間隔7~10 d。
3.4.5 地下害蟲。危害紫斑牡丹的地下害蟲有蠐螬、金針蟲、螻蛄、地老虎等。可用毒死蜱15~20 kg/hm2摻拌細土150~300 kg/hm2充分拌勻,在樹盤周圍開溝施入并覆土防治。
4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油用牡丹的發展優勢及其豐產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園藝,2016(5):60-61.
[2] 鄒平洲,苗青,宋超,等.油用牡丹林下栽培及效益分析[J].林業科技通訊,2015(7):75-76.
[3] 楊娜.油用牡丹栽培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4,30(10):225-226.
[4] 趙云峰,孫長樂.油用牡丹栽培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4,21(5):391.
[5] 盧林,王二強,郭亞珍,等.油用牡丹的品種選擇及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