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宋歌 張薇
摘要 本文利用MICAPS常規氣象資料和自動站實況數據,從天氣形勢場和物理量場2個方面對2014年9月1—3日北京市房山區暴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此次暴雨過程是在比較有利的天氣背景條件下發生的;動量條件、能量條件、水汽條件均有利于暴雨的發生,500 hPa的西風槽、對流層中低層的低渦切變線是天氣尺度的主要影響系統;同時由于低渦系統強烈發展、副熱帶高壓西伸且穩定地維持在云南—四川一帶,使降水持續時間較長。
關鍵詞 暴雨;強對流;北京市;房山區;2014年9月1—3日
中圖分類號 P458.1+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196-02
暴雨是我國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具有降水強度大、突發性強、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常引發洪水泛濫、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導致江河橫溢、水庫垮壩、農田和房屋被淹沒、交通和電訊中斷,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危害[1]。
本文利用MICAPS常規氣象資料和自動站實況數據,從天氣形勢場和物理量場2個方面對2014年9月1—3日北京市房山區暴雨天氣過程進行分析,以期為突發性暴雨預報提供預報依據。
1 天氣實況
2014年9月1日傍晚至3日凌晨,北京市房山區出現中到大雨天氣過程,局地出現暴雨,雨量分布不均。此次暴雨過程中全區平均降水量為19.8 mm,最大降水出現在南召,過程雨量為111.7 mm(圖1)。此次降水過程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給房山區交通帶來嚴重的影響。
2 環流形勢分析
此次暴雨暴發前期,8月31日8:00,500 hPa在新疆與內蒙古交界處有一寬廣的高空冷槽。在冷槽東移南壓的過程中,副高西伸加強,導致冷槽底部移動速度減慢,豎槽逐漸轉為橫槽。由于副高穩定地維持在云南—四川一帶,使降水持續時間較長。9月1日20:00前冷槽臨近房山區,直至3日才徹底過境。副熱帶高壓外圍與大槽之間存在一西南急流,是暴雨水汽的主要攜帶和輸送者。8月31日20:00,700 hPa在黑龍江省一帶有一低渦,房山區處于低渦底部,隨著低渦南壓逐漸影響房山區,在此過程中,房山區700 hPa降溫明顯。9月1日20:00,河北—山西一帶有一明顯的風切變,房山區處于西南氣流中,水汽條件良好。但切變線移動速度較快,2日20:00已移至河北東部地區。從地面圖來看,房山區處于2個高壓中心之間的鞍形場控制中(圖2)。在鞍形場作用下,低層不斷聚集大量暖濕空氣,而在高層有冷干空氣侵入,從而導致了低渦系統強烈發展。
暴雨的形成與高低空急流有關,高空輻散、低空輻合的配置促使垂直上升運動發展并加強,為強降水的產生提供必需的動力和水汽條件[2]。由圖3可知,700 hPa上西南風急流為房山區帶來了豐富的水汽,同時輸送大量的暖濕不穩定能量,使低層增溫增濕,氣層不穩定,從而為暴雨發生提供必要的物理條件。
3 物理量場分析
3.1 動力條件
由圖4(a)可知,房山區降水發生前,由于受高壓脊控制,整層為負渦度。9月1日20:00,高層500 hPa已轉為弱的正渦度,底層的負渦度也有所減弱,有利于降水的發生。由圖4(b)可知,降水前700 hPa以下為輻合區,有利于氣流輻合上升。隨著降水的發生,輻合區逐漸向底層擴散,且有加強趨勢。
3.2 水汽條件
水汽條件是影響降水強度的主要因子,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是暴雨得以維持的關鍵[3]。由圖5(a)可知,8月31日20:00 850 hPa房山區水汽含量為11 g/kg,濕度條件較好。由圖5(b)可知,水汽輸送主要集中在700 hPa以下,以925 hPa最為明顯,房山區水汽輸送的主要通道為西南急流。
3.3 不穩定能量
由圖6可知,9月1日20:00對流有效位能(CAPE)為622.5 J/kg。降水前CAPE值較小,之后CAPE值顯著增大,說明強降水發生前對流有效位能在較短的時間累積起來,而后釋放。由于能量釋放產生較強上升運動,為暴雨的產生提供了能量條件。
4 地形條件
地形對降水的產生具有2個作用,分別為動力作用和云物理作用[4]。在動力作用中,地形的強迫抬升為主要影響因素。此次降水過程是在西南氣流背景下產生,房山區西南部的張坊鎮降水顯著偏多。房山區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西部和北部為山地、丘陵,東部和南部為沃野平原。由于地形強迫抬升,引起地面上升運動,上升運動動力加強,同時改變降水形成的云物理過程,使已經凝結的水分高效率下降成雨。
5 結論
(1)2014年9月1—3日北京市房山區暴雨過程是在比較有利的天氣背景條件下發生的;動量條件、能量條件、水汽條件均有利于暴雨的發生;500 hPa的西風槽、對流層中低層的低渦切變線是天氣尺度的主要影響系統。
(2)地面鞍形場作用下,低層不斷聚集大量暖濕空氣,而在高層有冷干空氣侵入,從而導致了低渦系統強烈發展。副熱帶高壓西伸且穩定地維持在云南—四川一帶,使降水持續時間較長。
6 參考文獻
[1] 張歡.基于風場信息的強對流天氣預報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2] 肖媚,王式功,劉志雄.湖南暴雨氣候特征及典型暴雨個例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3] 胡國權,丁一匯.1991年江淮暴雨時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環研究[J].氣象學報,2003,61(2):146-163.
[4] 廖菲,洪延超,鄭國光.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研究概述[J].氣象科技,2007,35(3):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