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縣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整合資源、示范帶動、健全機制等途徑,有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自身“造血”能力差等難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2017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行政村達67個,占總數的42%;超過50萬元的行政村25個,基本消除了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
加強領導,合力推進工作落實。縣委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抓住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契機,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責任落實。縣委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將此項工作納入了鄉鎮和村黨組織抓基層黨建的重要項目,作為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縣鄉村三級目標責任制,切實強化發展集體經濟、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的責任意識。二是強化制度保障。縣委成立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建立了縣級領導定點聯系、職能部門協調幫扶、包村干部駐村結對的工作機制,由縣鄉兩級黨政主要領導牽頭,召開工作推進會40余次,有效推動人才、政策、信息等資源向農村流動。制定出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和2018年指導意見,因村制宜確定了161個村級項目。三是強化督查指導。實施掛圖作戰、“銷號”管理,實行月調度、季督查、半年通報、年度考核的工作制度,在發展質量、速度、效益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扎實推動重點任務落實落地。舉辦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18期,進一步提高了村黨組織帶頭人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試點“開花”,全面推廣增收經驗。2016年,康平縣啟動了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工作,通過大力實施“黨建+”工程,20個試點村取得了較好成效,形成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增收模式,并在全縣范圍進行推廣。一是“黨建+合作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通過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探索培育,確定了以黨支部為引領以發展“股份合作”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途徑和主推模式。東升鄉東升村近兩年流轉土地5200畝,村“兩委”班子牽頭成立龍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入社農戶畝均增收500元,村集體分紅55萬元。同時,吸納貧困戶在合作社優先就業,2016年全村貧困戶增加工資性收入16萬元,如期完成脫貧目標。二是“黨建+產業興旺”發展集體經濟。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黨員致富帶頭人做起,帶動百姓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增收”。方家鎮王家村通過黨員示范引領,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黑果花楸等高效作物,探索出一條農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新路子。2017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三是“黨建+項目建設”發展集體經濟。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村黨組織堅持“走出去,引進來”,著力引進龍頭企業,為企業的簽約、落地、投產做好服務,拓寬了收入來源。郝官鎮劉屯村在村黨支部書記董俊的帶領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手工藝制品廠、服裝加工廠、新能源綜合利用加工廠,帶動就業100余人,去年該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四是“黨建+政策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從政策上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幫扶力度,對班子過硬、發展路徑明晰,但缺乏啟動資金的村進行了重點扶持,用好各級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積極爭取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項目,其中北三家子街道興隆村、二牛鎮西王村利用項目資金,發展光伏產業,去年這兩個村集體收入分別達到20萬元和23萬元。

康平縣劉家屯村服裝加工廠生產車間里一派忙碌景象
黨建領航,助推集體經濟發展。縣委把黨的建設貫穿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組織、帶頭人和黨員引領發展的“主心骨”“領頭雁”“沖鋒隊”作用,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一是筑牢集體經濟發展戰斗堡壘。全縣黨支部創新開展了“如何發展集體經濟”“我為集體經濟獻言”等主題討論活動,提出意見建議190余條。實施“支部建在產業上”工程,強化黨組織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領導,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黨組織66個。二是建強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隊伍。近年來,省市縣三級累計選派252名優秀干部到鄉村工作,實現了康平縣經濟困難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組建了3個第一書記“先鋒班”、15個第一書記臨時黨支部,定期開展調研學習,使第一書記真正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尖兵強將”。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施村黨組織書記星級化管理,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作為“評星定級”的重要指標,對村集體收入較高且被評為五星級、四星級的村書記每年分別給予1萬元和5000元表彰獎勵,并免費為他們做一次體檢。三是培養集體經濟發展骨干先鋒。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擺在黨員干部突出問題整改的重要位置,作為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關鍵指標,深化了全體黨員的使命擔當與責任意識,涌現出了孟祥彪、劉付等一批思發展、謀發展的先進黨員。深入開展“雙培雙帶”工程,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198名,從中培養村黨組織帶頭人54名。